从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就一直与我国大一统的封建帝制紧密关联。
比起道家,儒家最大的特点便是入世: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一直处在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修齐治平
“治”顾名思义就是治理国家,而“礼治“、”德治“与”人治”就是指儒家关于治国的3种不同的思想主张。
北大国学大师梁漱冥认为,儒家的这三种治国方略,从侧面反映了儒家与时俱进的特点,是顺应历史发展与时代变迁的节奏而生。
西周是一个重要的朝代,确立了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等。然而在东周末年春秋战国时代的分裂时代,“礼崩乐坏”,诸侯势力各自割地为王,可以说是一片混乱。
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混乱的好处是思想激荡,自此开始了“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
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家,此时开始打起了恢复周朝礼法纲常的政治主张,强力推行“礼治”。
儒家主张的“礼”
北大中国哲学与研究所考证,这一时期的“礼治”,主要思想是要确立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通俗来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
这时候的儒家代表人物们认为,整个社会是否运行得井井有条,全看这种等级观念是否深入人心,自动运行。
为了保证”礼法“的施行,儒家还对违背礼法等级的做法做出了相关惩罚措施,甚至用刑罚。这一点倒是和法家的主张有点像。
孔融让梨就是弟弟让给哥哥
"德治”就是要用严格的道德观念,来由内而外的约束普通人的行为。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而道德则是要改变人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模式,变成一个有良知、遵守社会规范的人。
道德的天平
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曾经在文章中论述道,儒家的“德治”之论不可谓不高明:以道德“感化”为手段,使人明白荣辱、是非、善恶,心存感恩之心;是一种深入到心灵的社会改造的过程。
“德治”也将一种现象带入了历史长河,那就是普通人之间相互的道德监督与道德审判。
小潘承受千年道德审判
礼法和德治的依据相对抽象,执行起来都需要人的力量与国家的背书,所以最终“人治”出现了。
“人治'的学说一开始建立在”德治“的基础之上,核心思想是让一些品德高贵、德行靠得住的人,让他们掌握权力,甚至统治国家道家学说包括,出发点是让他们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与长治久安,以达到”天下大同“”夜不闭户“的清明盛世局面。
人治时代,贤者话事
然而梁漱溟教授再次睿智的指出,从”德治“到”人治“,实际上代表着由”制度权力“到”个人权力“的转变。
这一转变虽然提升了决策效率,适应了当下时代需要,但由于个人权力缺乏约束力道家学说包括,掌权者只能依靠自身道德与礼法修养进行自我约束,这是一件非常有风险的事情。
君主专制是”人治“的必然结果
而从此开始,”人治“这一儒家思想,也逐渐沦为封建君主的统治手段与思想工具。
你认同北大教授的看法吗?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