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墨子曾反对过孔子,而道家所形成的思想经过后世发展也形成过一股反儒家的思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代出现的隐士和逸者
儒家大一统之后,汉代统治者基本全部采用了儒家思想,所谓罢黜百家道家学说的思想观点是,独尊儒术。但即便如此,当时仍有一部分道家认同者和追随者选择了做隐士和逸者,后来还有一些反叛者和革命者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2,反对儒家典型的“男性化”政体
道家认为,儒家过于重视男性的中心地位道家学说的思想观点是,而且法家和儒家的教育手段、统治和管理方式过于强硬,在这种社会体制下,世界只会变得更加混乱,阶级也会越来越分化,下层人民的生活会越过越苦,这种政治体制不适合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对儒家礼仪过于繁琐的批判
道家首先批判的是儒生和政府官员把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不加区分地应用于政治治理体系中,其次对于儒家所规定的秩序、礼仪、习俗等也不赞同,认为这些社会礼仪、规定压抑了人本身的自然属性。
4,追寻自然本真的生活
道家认为人只有在自然生活中才能获得实在和幸福,而儒家思想的功利性和社会性太强,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此,道家的建议是:在自然面前,人要保持本真的天性,顺其自然,与他人和社会做到和谐无争。在道家看来,人世间所有的罪恶都是在人脱离自然本性后才发生的。
5,无为思想的创立
在道家著作《南华真经》和《庄子》中都有无为思想的提出,战乱年月,儒家主张入世治理,戡平战乱,结果有时是适得其反,战乱不但没有止息,而且愈演愈烈,百姓很长时间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横尸遍野,成为常事。此时,道家的无为思想正好贴合了当时人们的渴望和平和安宁生活的心理需要。
儒家提倡积极进取,法家主张刑罚治国,而唯有道家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提出要人们回归自然,做一个隐士或逸者(再向上就是真人、圣人和仙人),体验那种适合人性发展的田园本真式生活。通过人与自然的合一,道家消解了人与天地的对立和相持的局面,改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境。道家修行时提出,通过凝神静气,不受外界干扰等修炼方法,实现人在精神上的升华,从而获得生命的和谐与完满。
6,对艺术和人的创造性的贡献
欧洲近现代出现的向往朴素、回归自然的热潮,还有更早的斯多葛学派、犬儒学派,他们所提出的观点和思想,其实早就在道家学说中有所体现和阐述。
在道家思想的引领下,人的直觉、灵感和神秘的艺术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三国两晋,一直到明清,很多文人雅士、书画大家都是道家的实际修炼者和参与者,而且还发展出了中华功夫里的其中独特一支——太极。这些人中有的甚至发展了道家思想,成为道家学说的完善者。
由于道家,人在自然中获得了平和和福祉,自然也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自然生长、绽放。有如此大好的局面,都要受益于后世对道家的良好发展和不灭传承。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