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思想特点: *想一想,春秋时期到秦朝儒家思想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孔子 孟子 荀子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焚书坑》 时期 演变历程 春秋 战国 秦朝 奠 基 继承与发展 遭受沉重打击 探究1: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百家争鸣,思想纷呈;秦朝:焚书坑儒, 死气沉沉。 (2)原因战国未统一,学术氛围宽松。秦朝巩固统一,思想走向专制。 一. “焚书坑儒”批判(儒学兴起的背景) 1.背景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受到严厉打击? 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李斯 2.焚书坑儒(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清初)陈恭尹《读秦纪》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问 题 思 考 ●该材料反映出什么重大事件? ●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秦朝灭亡 残暴统治 黄 老 思 想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酷法治国,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短期而亡。秦灭汉兴,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指导思想来治国呢? “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对外 与匈奴“和亲”; 对内 轻徭 薄赋 ; 西汉初期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汉代儒学免费,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想一想,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以黄老思想治理国家呢? ②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①秦朝灭亡教训的吸取; ③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想一想,黄老思想的实施有何影响?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汉书·食货志》 积极: ●汉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西汉社会的稳定消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帝王?他在加强集权与巩固统一方面都有哪些作为? ●推恩令 ●盐铁官营,兴修水利: ●打击匈奴; ●铸造五铢钱: 政治: ●建立中朝 ●设刺史 经济: 民族关系: ●经营西域; ●察举制 儒家思想在先秦未受重视,在秦朝又遭受巨大打击。汉初黄老思想一度占据统治地位,那么汉武帝时期儒学是怎样发展的,其地位如何呢? 二、儒学兴起的表现;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想一想,新儒学是怎样形成的? 黄帝 《春秋繁露》书影 汉代的儒学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汉武帝即位的当年,下诏“海选”。……既是“海选”,就要不设门槛地选人才。

这次,董仲舒“举首”,考了第一名。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出了名的“书呆子”,非董仲舒莫属。 董仲舒这个“读书虫”,在景帝朝已经做了博士。……实际就是皇帝的学术顾问。知名学者董博士有一所花园套房,可他整天钻在书房里,研读儒学。春日,万紫千红开遍,看不见。夏夜,禽鸟百虫争鸣,听不见。寒来暑往,三年没有踏进后花园一步,因此,人们称赞他“三年不窥园”。“三年不窥园”后来精炼为成语“目不窥园”。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四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合作探究: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 教 师 释 疑:“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附会当时政治,写了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意志汉代儒学免费,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大臣。文章上奏前,被告发。武帝召集大臣进行讨论。董仲舒的建议引起了许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他。——《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 “君权神授” “大一统”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主专制 思想统一 思想主张 作 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 统治者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三纲五常” 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特点 (1)“外儒内法”,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 (2)儒学神化。 (3)儒学实用。 积极: 有利于“大一统”,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思想主流。 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对于民族历史文化进步起推动作用 消极: 本质是仍旧是文化专制,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平等发展。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①带有理想化色彩; 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关于修养(道德规范) 和理想(治国原则); ③思想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民间学派) 董仲舒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而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神秘化. (官方学说)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 不 同 点 原因 秦刚统一;统治受儒士攻击 汉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统治者需要 对儒学态度 排斥、打击 尊崇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相 同 点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实质 文化专制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禁止其他 学派,而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严刑峻法为补充,兼采道家合理思想的治国模式。 (二)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 1)中央: 2)地方: ——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 ——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中央官学—— 私学 官学 汉代学校系统 太学 地方官学 ——郡国学 政治管理人才 做官 …… …… 察举制 教育+选官 察举制科目:孝廉、明经 …… *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