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说信陵君写法上的特点_道家学说的四大特点_唐雎说信陵君写法特点

乐道人,原名郭文军,生于1967年6月,本科学历,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毕业于全国八大美术院校之一的西安美术学院,后师从中国道教会长任法融学习书法,现任中国终南山道教理事、中国长安道教理事、中国仙道书画院常务副院长,西北大学书画院特邀书法教授、西安碑林书法会员、中国书法家会员、陕西省书法家会员、陕西省美术家会员、陕西慈善家会员、陕西老子书道研究院常务理事。并授予“首批全国文化和谐使者”、“中国百杰书画家”、“杰出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郭文军修习和宣扬道家教义,修道医、传播太极、养生知识。将养生知识、简便的防病功法编辑写成书册,将其撰写的综合知识类丛书《中国道学百问》免费发放给群众。原道教会长任法融赐道号:乐道人,取义:乐山乐水乐道人。

唐雎说信陵君写法上的特点_唐雎说信陵君写法特点_道家学说的四大特点

郭文军的笔墨清新淡雅,隽永悠远,融钟南山水之清幽于尺幅之中,化三十载悟道修学之体验于画境之内,可谓“画中有道”。

郭文军书艺娴熟精纯、点画佳妙,笔法刚柔相济、枯润契合、任势由锋、舒展自然、变幻莫测;擅以文意取体布局,典正沉浑、灵动俊逸、跌宕奇峻、变化万方、浑若天成、如得神助,书品气象更有一派俊逸、雅致、恬淡和从容的仙韵。对三百余种法书具有极为高超的驾驭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云符篆”、“螭金篆”、“仙人篆”、“梅花篆”等诸多书体为其独有,弥补了我国多种古代字体的缺失。以其在书法上的成就,成为当今道教文化艺术的领军人物,有“道教丛林第一书家”之誉,被中国道教任法融会长誉为:“玄门书仙”。

“云符篆”大约在秦汉时期出现,是集结云篆和上古巫术中的符箓而形成的一种黑体大篆,后被道教吸收,并形成正一道符箓派与灵界沟通、发生天人感应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秘籍绝技以父子亲传的形式传承,因其修习的刻苦性和领悟力要求较高,在魏晋时期发生重大的分支演化,逐渐绝迹于南宋时期。仅有数十字留在一本道教经籍手写 。

郭文军受先师指引,并师法自然,注重写生,逐步领悟出山水神韵。师古而化,借古开今,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努力寻求自已的创作表达方式。集诸师之长,冶炉自铸。追求“上善若水”之修养,沉静空灵之画意,以咫尺千里之势,写天地之性灵,体万物之玄妙。画风沉静而博大,具象之中更具魅力。无论朝曦暮霭,春花秋叶,急湍飞瀑,缥缈烟云,皆以大山大水之宽阔胸臆,灌注于画作之中。靠情感,想象力与大自然万物同化,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精神的震撼力。作者常有丈二匹的宏篇巨作,亦能在象牙米粒,毛发及毛发横截面上刻写书画的微雕作品。大者丈余,小至毫厘,一大一小乃有天壤之别,此非常人所能为。

编著有《道教与书法》、《道教国画浅论》、《道教与爨宝子》、《任法融书法赏析》、《吴三大行书》、《中国画的用色》、《道教教理教义》、《全真必读》、《道教楹联选编》、《修道养生真诀》、《道教常识问答》、《老君说百病百药》。

书画作品被收录在《中国书画家作品集》、《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全国书画展作品集》、《国画家》、《百年中国书画家名录》、《中国当代书法家墨迹选》、《中国书画杰出传承艺术家精品集》、《今日中国书法》、《新世纪中国书画精品大展作品集》,《楼正本道德经书法集》、《中国文人书画艺术家精典》、《全国书法美术优秀作品集》、《中国世纪大釆风》、《中国公益事业大典邀请展作品集》、《中国书画文化报》、《中国人物年鉴》、《中国美术年鉴》、《中国书画大辞典》、《陕西书画报》等。

诗词楹联作品、篆刻作品发表于《中国报告文学》、《中国榜书艺术》、《长安联苑》、《三秦楹联》、《炎黄文化报》、《华商报》、《黄河报》、《陕西日报》等多家报刊之上。

书法、国画作品曾在陕西省美术家画廊、山东省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北京炎龙艺术馆、中国美术馆、香港等地参展,并获奖发表,美术作品多次作为外事礼品馈赠外宾。

唐雎说信陵君写法上的特点_道家学说的四大特点_唐雎说信陵君写法特点

经中国书画艺术作品典藏编辑委员会认定,郭文军作品润格标准为:

书法作品:10000-20000元/平方尺;

国画作品:13000-26000元/平方尺;

篆刻作品:6000-9000元/字;

艺术年表:

1985年2月,篆刻作品刊入书法报。

1986年5月,国画作品入选全国化工系统《美术书法摄影展》荣获一等奖。

1989年9月,书法作品入选于右任杯全国书法大赛获一等奖。

2004年10月,中国画作品《牡丹春》参加庆祝建国五十五周年中国书画家作品展获金奖。

2005年7月,入选纪念颜真卿逝世1220周年全国书画剪纸大赛获金奖。

2007年6月,中国画作品《竹报平安》入选陕西省第二届花乌画作品展。

2008年9月,中国画作品《君子兰》入选隆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书画邀请大赛并获一等奖。

2009年9月,文化部授予郭文军“弘道书画艺术人物”荣誉称号。

2011年7月道家学说的四大特点,在全国人大、中宣部、文化部、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全国书画展”中获金奖。

2015年6月,郭文军创作的《乐道人秦简书道德经》长卷全长50余米,高64厘米,捐赠给楼观台博物馆。展开全卷,气势磅礴,如同展开一幅波谲云诡的历史画卷。这一长卷的展示受到与会专家学者和书法家的一致赞扬。

书法作品特点:品清如玉、书逸似仙。

道家学说的四大特点_唐雎说信陵君写法特点_唐雎说信陵君写法上的特点

唐雎说信陵君写法特点_唐雎说信陵君写法上的特点_道家学说的四大特点

道家学说的四大特点_唐雎说信陵君写法上的特点_唐雎说信陵君写法特点

近代中国学者多数认为:道家与道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习惯上有时也称道教为道家、黄老。严格来说,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他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和处理鬼神信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被称作道家。至于“道教”,则是一种宗教实体。顾名思义,“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教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这样的宗教社团,与早期道家学派显然有所不同,但是道家是“道教”的上游,道家、道教的要本信仰都是“道”,我们绝不能将之妄加分割。

道教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后期黄老道形成实体,太平道、天师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相继成立。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新兴道派滋生繁衍,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

唐雎说信陵君写法上的特点_道家学说的四大特点_唐雎说信陵君写法特点

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道家学说的四大特点,社会影响极大,道教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也更为完善。晚唐北宋以后,道教内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出现及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到了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发生变革。在华北出现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现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净明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在教义和道法上也有革新。宣传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炼,是这一时期道教的主要特点。

明清两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道教发展陷入停滞僵化。近代中国道教承明清余绪,除个别时期,一直处于低谷。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

老子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兴盛,出现“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秦统六国后选择了法家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道家受挫;汉朝建立后,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以至道家辉煌发展;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道家的发展再次受到压制。东汉末年依托道家思想建立起来的道教开始发展,汉魏以后道家开始没落,之所以没有湮灭,是因为借助于道教的发展才得以延续。

1.1“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庄子??齐物论》上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而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老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2“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天道”、“地 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

1.3“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名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对于人的问题,《道德经》除了讲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还讨论了人自身的和谐问题,即人自身的内在和谐。他首先阐释了生态人的内涵。人之生态首先是:“无乐”、“至乐无乐”。“无乐”即是不为身外的利禄、名声富贵等外物所牵累的一种平常心,是一种放弃名利、一切顺其自然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情乃人之常情,无所谓快乐与不快乐,安适、恬静、自然,“无乐”才是人的自然常态。人应恬然淡泊、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诗意般生活在世上。提倡“见素抱朴”、“粗茶淡饭”的节俭生活方式,“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提倡个人要与社会无害亦无争,从而在个人与宇宙自然的大范围内实现和谐交互。中国传统美学的这种和谐思想能够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直接的理论借鉴。在稳定中建设和谐社会,这不仅是一个理想,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4“无为而治”—————社会生态观 老子如是理解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老子》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因任自然,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政府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使其充分自由自在地活动,如此,人民自然平安富足,社会自然和谐安稳。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理想的社会是一个无剥削、无压迫,按着自然规律发展的和谐社会,民众不受干扰,人间无猜忌,无矛盾,无冲突,自由平等,人民各尽其性,各安其事,各得其所,整个社会安泰和美,其乐融融

道家在春秋时期,其影响力并不算大。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诸子百家除了儒、道两家之外,其它“诸子”几乎早被人遗忘,散落于历史的深处。

那么,相对于其它“诸子”而言,道家到底有什么高明之处呢?

其实道家最高明的地方,就是其思想介于出世与入世之间,并保持在一定的“尺度”之内,或者说,道家的思想既出世又入世,但无论出世还是入世,它都会给自己留有退缩的空间。

这其实也正是为什么道家的东西既真实又虚幻,或者经常使人云里雾里的真正原因。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