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祭月活动的变迁
原始社会先民的自然崇拜以对天体中的太阳和月亮为标志。这种崇拜正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时代的思想文化的反映。千百年来,国人崇拜月亮,月亮的圆满被认为是“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因而爱月、祭月、拜月自然而然地成了中秋节中极富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中秋节也是生活在海外各地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他们是中外友好的桥梁,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者。与此同时,受汉文化影响,亚洲各国也有近似中秋节的活动,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习俗不同,形式多样化。尽管如此,这些风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中秋节:祭月活动;变迁
中秋节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是展示民族习俗特色、传承价值伦理观念的文化平台。如果说春节是亿万国人至爱情感的最佳载体,那么中秋节就是他们汇聚亲情、友情、乡情的理想港湾。
中秋节是一个以月亮为中心的节日,是月光的盛宴。每当节日亲临,人们考察它的历史,就会发现中秋节最具浪漫精神的是赏月、祭月、拜月活动,它在节日中影响大、时间长,值得追忆。
1:崇月原生态
追忆中秋节,应从月亮的崇拜谈起。
远在原始社会,先民有自然崇拜,他们崇拜某些对人类最有影响的自然力,天体是人类最先崇拜的对象,特别是太阳和月亮。所以,有哲人说,大自然创造了人类民俗杂占,就是要让他们认识自然界本身。而先民对日月的崇拜,正是那个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童真时代思想文化的反映,尽管这种认识距离科学还十分遥远。
由于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起因、变化都是充满好奇,并进行了臆测性的解释和拟人化的描述。作为天体的月亮被人格化,成了月神。
当历史进入殷周时代,昔日的日月崇拜,并没有烟消云散。人们从现实的功利角度出发,将有功于人类祖先,有功于自然的日月星辰等变成神,出现了日神、月神,并把原来人格形象化之神的崇拜习俗定型化、神圣化,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用来规定人的名分,节制人的行为,规范人的关系。人们在崇拜太阳、月亮的同时开始了祭日、祭月的活动,年年祭祀,向它们表示敬意,祈求幸福,盼望得到恩施,这一活动在西周已制度化、礼仪化。
岁时节令与农业文明密不可分。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八月时值收成既定,果熟瓜落,“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在繁文缛节的西周时代,自然会出现顺应时节的礼仪。左丘明《国语·周语上》中有明确记载,周朝有“朝日、夕月”之礼,“夕月”就是秋祀,即秋分晚上在京城西门外祭月拜月。这时秋雨洗尘,云淡雾薄,月光皎洁,正是祭月的最佳季节。夕月之礼开中秋节之先河。
2:古人忙祭月
千百年来,国人崇拜月亮,月亮的圆满被认为是“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因而爱月、祭月、拜月自然而然地成了中秋节中极富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
上文所述,中国自古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俗,并将其作为“国之大节”。汉高祖得天下后第二年(前205)就下诏:“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于是恢复了对日、月、星辰等进行祭祀的礼制。当时,匈奴单于受汉文化影响,也祭拜日月。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率十八万骑兵,行程一万八千里封禅于泰山时,也没有忘记祭日、祭月之礼。
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分裂,军阀割据,烽火连年,祭祀礼仪已渐成次要,所以《旧唐书·礼仪志》曰:“汉末丧乱,又沦没焉。”及至唐代,礼制作为维护皇权和整个封建秩序的重要手段,受到各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开元年间,唐代礼制变革日臻完备,祭祀日月纳入吉礼范畴。在《唐会要·缘祀裁制》中,我们可以看到“秋分,祀夕月于西郊”的记录。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兵部尚书、判太常卿王起奏请礼神九宝玉时,倡导以圭壁祀日、月、星。显然,祭月、拜月的活动依然在传承。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唐代在祭月、拜月仪式中,赏月活动内容日渐丰富多彩。
唐代伊始,不仅皇家拜月,民间拜月习俗也比较流行。中秋之日,酷暑方退,天正高,月正亮,气候适宜,正是拜月、祭月的最佳时间。
不仅京城、中原地区拜月,西部边塞敦煌地区亦拜月。《云谣集杂曲子》中有专门的《拜新月》之词。敦煌文书第四五七八《婆罗门》是四首敦煌曲子词,主旨是咏月,反映的也是咏月风习。崔令钦《教坊记》中有《望月婆罗门》调名,而敦煌《婆罗门》中开头也都有“望月”一词,其中有一首唱唐玄宗时游月宫之事,“自从亲向月中游”,此词似为盛唐玄宗时少女们拜月时所唱。在敦煌曲子词中不独《云谣集》中有《拜新月》,就是《望月婆罗门》也与拜月风有关。
唐代少女盲目拜月之风大兴,她们中秋节拜月,七夕节也拜月。曾任杭州司马,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在《拜新月》诗中吟道: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雨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庭院无人,临风拜月,虔诚之心,真纯之情,惟妙惟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令人忍俊不禁。道士、诗人施肩吾《幼女词》也写道: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这两首诗都是写拜月,堪称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
千百年来,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相互祝福,尽享天伦之乐,神州大地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祥和与祝福从每一个聚会、每一个角落传递到四面八方,那一个个温馨、团聚的中秋之夜,那一个个充满思念与祝福之夜,像一幅优美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像一首不老的歌回响在我们的耳边,像一条清幽的历史长河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淌过。
3:海外秋三五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也是生活在海外各地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他们是中外友好的桥梁,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者。与此同时,受汉文化影响,亚洲各国也有近似中秋节的活动,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习俗不同,形式多样化。尽管如此,这些风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新加坡华人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他们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常常相互馈赠月饼,借以问候与祝愿。新加坡是一个旅游城市,中秋佳节无疑是一个吸引游客的绝好机会。每年中秋临近时,当地著名的乌节路、新加坡河畔、牛车水及裕华园等地装饰一新,吸引各地游客观光。入夜时分,华灯初上,大街小巷一片红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动。新加坡河畔曾矗立一盏长300米、高4.5米,耗资7万美元制作的祥云巨型龙灯,每当夜幕降临,喷着水的巨型龙灯通身发光,将新加坡河面照得一片火红,场面十分壮观。
马来西亚人口2 010万,其中34%为华人,其首都吉隆坡是世界上节假日最多的地区之一,既有伊斯兰教节日,也有中国的节日。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超市内各大卖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节营造节日气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往往举行提灯笼游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菲律宾节日也多,有圣周节、复活节、万圣节、圣诞节,而中秋节是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唐人街届时热闹非凡,当地华侨华人举行为期两天的活动,欢度中秋节。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张灯结彩,主要路口和进唐人街的小桥上都挂上彩幅,许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从中国进口的各式月饼。中秋庆祝活动包括舞龙游行、民族服装游行、灯笼游行和花车游行等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使历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满了欢快的节日气氛。
位于朝鲜半岛的韩国和朝鲜有三大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过得很隆重也很热闹。但相比较而言,韩国重视中秋节,朝鲜重视端午节。韩国人重视中秋节,把它当作第二大节,韩语名称可音译为“韩佳字”,汉文名叫“秋夕节”,或称“秋文节”,它在韩国是一个庆祝丰收和感恩的节日,其感恩是用祭祀的方式来感谢祖先保佑喜获丰收。
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团聚、吃松糕、祭祖、扫墓、庆丰收等。中秋之夜,渴望亲人团聚、赏月是中韩两国共同的民俗。中秋节是在唐朝后期,奈良时代,传入日本,称“十五夜”意思就是“中秋的明月”。到了平安时代形成在宫廷边赏月边宴饮之俗,称为“观月宴”。人们围席而坐,一边赏月一边饮酒聊天,还有文人即兴赋诗,时称“和歌”,让大家点评。这风雅之举受到社会追仿,遂使八月十五赏月宴饮的习俗流传到中下层社会。
在十五夜,日本乡村民众的主要习俗是祭月、庆丰收。祭月既是对自古就有的月亮信仰的继承,也融合进了庆丰收的内容,而且它主要是一种感谢上天佑助丰收的祭礼,这时月亮成为上天的代表。人们在月光朗照的地方摆上鲜花,供上刚收货的芋头、红薯、白萝卜、豆子等,用新粮做的食物如团子、馒头、年糕、米饭、面饼等,还有苹果、梨、柿子等水果。有的地方还摆上水酒,旁边放上灯笼。
中秋节祭月习俗已远播海外,走向世界。 (作者:韩养民,著名民俗文化专家,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民俗杂占,从事秦汉史、民俗学、佛学的教学与研究。)
- END -
作 者:韩养明
摄 影:网 络
版 面:小 可
编 辑:王晓芹
出 品:客家风骨新媒体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伐木架桥,依山筑屋,多少年来,我们的客家先祖,斩荆披棘,从北至南一路走来,行双脚,用汗水,铸就全球客家民系的荣光,请大家关注客家文化平台一客家风骨,我们将与您一起,用专注,热情,点燃自己心中炽热的乡愁与无限的人文情怀。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