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家可不可笑
名家之名,究竟源于何处?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在孔子身上。孔子最先提倡“正名”,由此“名”的思想便传入思想、政治、哲学领域。但孔子并未深究“名”是什么,只是强调“必也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就给后人无限遐想,所以后代儒墨道法等百家都曾探究“名”为何物,出现了名礼、名法、名辩等名实辩查的斗争。
在后代学派中,以惠施为掌门,开创了专门讨论“名”是何物的学派——名家。名家专门研究哲学,讨论逻辑,探讨“名”“实”关系,以玩弄文字的辩论为门派特色。但如果惠施真的只是个擅长诡辩、咬文嚼字的官吏,那他不可能当到魏国丞相,毕竟魏王也不是傻子,所以名家的思想必有可取之处。
惠施,被尊为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人,道家庄子的莫逆之交,二人可谓一对损友。史籍中记载了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故事,看起来都是惠子吃亏,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先来看“惠子相梁”的故事:庄子来魏国,有人告诉惠子,庄子来是要取代惠子当丞相的,惠子就搜捕庄子。庄子却主动见惠子,说自己是“鹓鶵”[yuān chú](凤凰的亲戚),“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根本看不起魏国丞相的职位。
二、农家是讲耕地的吗?
战国时期讲究耕战,但农家却不是简单地教人如何耕地的农学。农家是九流中唯一一个不知道流派传承和创始人的神秘学派;农家也是唯一一个有根据地的学派。其他学派都是四处流窜,成员错综复杂,是在流转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比如儒家孔子是四处游历,儒家的门徒也是哪国人都有,没有固定据点。而农家却有严格的势力范围,农家的萌芽和高潮皆出现在楚国。
《汉书》说:“农家者流诸子百家名,盖出于农稷之官。”可见农家是官学出身。在夏商周三代时期,生产力低下,所以国家必须有专门的人教百姓如何种地,“播百谷,劝农桑,以足衣食。”追溯元祖的话,可以说农家以尝百草的神农为一代,以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后稷为二代。在春秋战国生产力大变革背景下,士族崛起,私学兴起,官学下移。农官随着井田制、分封制的破产而衰弱,被迫下野到民间。《论语》中有“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的记载,可见当时的社会是有农业风气的。
从《论语》来看,春秋时最早的农家应该是孔子游历楚国时见到的长沮、桀溺、荷蓧丈人。这三人都是隐士,有大学问。为了存活,他们必须自己动手耕植稼穑,所以对农事有直观的体认。他们批评孔子“四体不勤诸子百家名,五谷不分”,可见他们赞成实践,而反对空谈。在这里,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三人可以算作是农家的萌芽了。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