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妙为美的
道家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美学的源头。道家美学的两大宗师,一位是老子, 一位是庄子。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创始者,因为正是他们提出的美学思想,经后人发展后才形成了道家美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01
(一)道家美学认为,美的根源在于道
老子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②老子认为道是构成世界的本体道家学说的茶道,是宇宙生成的动力,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是人类应依循的原则。道包含了天地万物,自然也包含了美。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进一步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③道之美,是天地之美。
天地之美又是什么呢?因为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是朴素。所以庄子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④“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⑤要创造美则应当“法天贵真,不拘于俗。”⑥
02
(二)道家认为美的生命在于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讲:“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法”即效法之意。自然的本性是自在无为,淡然无极。如“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②所以美的生命应当是“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③道家美学反对任何破坏自然朴素本性的行为,认为这样只会弄巧成拙。
03
(三)道家认为美的创造主体的心态在于虚静
老子认为要创造美、感受美,其主体必须“涤除玄鉴”,即扫除洗净一切干扰心性的东西,使内心光明如镜,照彻万物,容纳万象。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主张,提出“心斋”、“坐忘”,是实现主体自由超越,达到心灵虚静的必由境界。“心斋”的标志是“无己”道家学说的茶道,即无杂念、无逻辑。
庄子对“坐忘”的解释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就是说,要忘掉自己形体的存在,使心灵超脱躯壳,抛弃世俗认为的聪明和知识,让心与大道相沟通。这样的人才能“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和”。有“天和”之心,可得“天乐”,即可感受到天地间的至美。
01
(四)美的最高状态称之为“妙”
“道”的大美渗透在一切事物中。但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那么道家美学追求的美的最高状态是什么?怎么表述呢?老子创造了一个美学范畴,称之为“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⑤这段话中,老子把“妙”与“道”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妙”和“徼”都是道的属性。“妙”体现“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徼” 乃边界之意,它体现“道”有规定性和局限性的一面。因为“道”的根本属性是自然,所以“妙”出于自然。老子否定“美”, 但却推崇“妙”。他说:“古之美为道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⑥
因为“妙”的特点是体现“道”的无规定性和无限性。所以“妙”必然要超越有形的万象,并且无法用语言描述。这即后来人们常讲的“象外之妙”、“妙不可言”。也正因“妙”出于自然,表现自然,所以“妙”通于整个字宙的本体与生命,它高深莫测,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汉代以后,“妙”这个由老子提出的美学范畴,成了审美的评语被广泛应用,简直是众“妙”层出不穷。用在文学方面有所谓的“妙篇”、“妙诗”、“妙论”;用在人方面有“妙龄”、“妙容”、“妙相”;用在哲学上有“妙旨”、“妙境”、“妙解”、“妙觉”、“妙悟”;用在美学上,“妙”正如严羽所言:“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①
唐代诗人温庭筠写的《西陵道士茶歌》②就堪称妙不可言。
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
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
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六如茶文化研究院二十五年如一日
开办各种等级茶艺师培训班、茶酒调饮班
不定期举办茶艺师师资班、茶道养生师资班等
报名相关如下,欢迎咨询。
报名相关
1.联系我们: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