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西方的思想体系,东方的思想基本没有学科分类。

东方文化中也没有什么“宗教”、“哲学”、“文化”等这样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分类。

所有这些领域的思考,都含混于任何一位思想家的言行里。

儒学,就是诸子百家中最为典型的一派,相比于西方的思想诸子百家谈孝,儒学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他的所有理论、判断和道理,并不是来自于思辨和推导,而是来自于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生活体验和经验。

孔子讲述完个人小传之后,我们看到他对“孝”的四问四答。

作为“为政”范畴里的重要一部分,其中别有意义深远,我们今天来看第一句: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首先介绍一下这段对话的背景。这位孟懿子,是鲁国大夫,孟子的六世祖,姓姬,名何忌,史称孟懿子。孟是孟孙氏的简称,懿是死后追封的谥号,子为尊称。其父为孟僖子,相传,其父临终时留下遗命,要孟懿子及南宫敬叔(孟懿子的弟弟,南宫为其氏,古代贵族为一夫多妻,所以出现兄弟不同姓的情况)兄弟拜孔子为师,学习礼制。因为这层关系,孟懿子就有了向孔子“问孝”这个场景。

这段对话发生的时候,孔子应该尚未被鲁国重用。当时,鲁国朝政被三大公族把持,鲁国君暗弱,基本是个傀儡,而孟懿子正是三大公族之一孟孙氏的宗主。其时,孔子对当时的状况很看不惯,对于孟懿子想必也是有所不满的,在孔子眼里,孟懿子虽然位高权重,但也是违礼乱政的一份子。我们看看他们这段对话是怎样的。

孟懿子问孝 :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细节,当时孔子还是以平民思想家的身份在布道,而孟懿子虽然受父命拜孔子为师,但也是贵族身份。所以这个“问孝”,应该不同于孔子其他弟子的那种氛围,有种召见、对问的求教情景。

诸子百家家训_诸子百家谈孝_诸子百家十则

子曰无违:以贵族身份求教于三十来岁的平民先生,我想各位可以脑补那种场景。孟懿子虽然谦逊,但心里或多或少总有些身份优越感吧,能虚心收到多少老师的教诲真的难说,且其当时把持朝政的行为也是让孔子反对的,所以,孔子也不好多说,一方面是因为孟懿子的身份,贵为大夫,他也不好指点太多;另一方面估计是因为孔子对他行为也颇有些不满,所以就点到即止,只说了两个字:“无违”,也即,不要违背。不要违背什么?孔子没有向当事人多说,而是向帮他开车的学生细致展开了。如果是电视剧的一幕,大家能够想象得出来,孔子不好当面向孟懿子教导,而是通过另一个学生的口转达给孟懿子。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我们先脑补一下场景:孔子在孟懿子问孝之后,就甩出了两个字”无违“后就离开孟懿子的府邸了,坐上自己学生驾的马车回家。路上,这个老师,几乎是自言自语地在和学生樊迟聊天,而学生呢,也是一边驾着车,一边在听老师说话,大约是这样一段情景:

孔子跟樊迟说,梦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无违”。

樊迟边驾着车边回应道:这是啥意思?

诸子百家谈孝_诸子百家家训_诸子百家十则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以礼来侍奉;死的时候,要以礼来厚葬,也要以礼来祭奠。

这个就是“无违”的意思。

孔子这段对话,其所说内容十分简单,但我们要考察的是,为什么要辑在“为政”这个章节礼去说每个家庭中的“孝”的问题?

结合总体历史背景,我们看到,这段“孝”的问答,是对“贵族大夫”说的,而且是通过两次回答完成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孔子正在以对'孝”的理解,暗喻在“政治”上的操守。也就是,这话说给孟懿子听的,你想违礼掌权,这个就是“违”,孔子话里有话,专门针对孟懿子这个情况说了一句“不违”,也就是说孟懿子不孝,暗讽其“不忠”。从这种表述来看,这个“孝”在孔门中,也就是“不违”,不违上,不违礼,不违民心。

这个孝,不只是家事!是国家事。

当然,为政对于“孝”的问答诸子百家谈孝,为四段,这个只是开始。我们在接下来的三篇继续体会孔子的深意。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