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号近期将分期回放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哲学家茶座第11讲内容(2018.5.21.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601),本期回放是潮人食茶文化讲座的第六部分】

6.

今天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家茶座”,单纯讲凤凰茶的味道和工夫茶的冲泡方法显然还不够,李萍教授也指示我要做些关于茶道哲学的思考。很不好意思的是,我没有系统深入研究过哲学,不是哲学行家。因此,站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殿堂来讲哲学的话题,确实有点忐忑。好在有李教授等专业哲人可以讨教,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也乐于从中得到提升。

首先,我想说的是中国茶道无定义,这完全是我个人的浅见,仅供参考。

我们关注到,在工具书中你找不到“茶道”这两个字的定义和解释。日本人有茶道概念和体系,我们没有。日本是一个重道的民族,什么都能搞成道,我们不是这样的。这可能是因为跟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有很大关系。所以我认为,日本茶道并不等于中国国饮的茶道。我们理解老子说的“道”,并由此推及茶道的意思,应该是指天(规律)、地(茶叶)、人(饮者),这是个大三维,不宜把它格式化。因此,对斟酌茶道的普通人来说,要从更高的维度去把握茶道实质确实有些难度。那么我们该做和能做的,与其在理论上去寻求一个抽象概念,不如去在遵从规律,尊重自然,理解自然上多下些科学的功夫。这是我的一个大概理解和基本解读。

然则,即使是没有现成的茶道定义,我们也必须承认,茶道始终是存在的。自从有了茶文化,就有茶道的存在。其实,我们最应该知道的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的是中国,一千二百年前的皎然“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封演“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等,是茶道二字的最早出现。因此,切记不要一提起茶道就认为是日本的。如果说日本茶道是“一”,他的一可以生二;那么我们中国茶道则是“三”,三可以生万物。我认为老子学说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

了解了茶道的出处,还要了解中国茶道不同于日本茶道的历史人文背景。同时,更需要弄清楚茶艺和茶道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些是我们认识茶道很重要的一个认知卡点,必须得打通它。

第一,茶艺是茶道的载体,茶道是茶艺的灵魂,魂体相合,才是茶道。既不要把茶艺说成是茶道,也不要把茶道理解为是茶艺。比如,我们用工夫茶来冲泡品饮凤凰茶,术的层面就包括了三指洗杯怎么弄的技和艺,也包括了关公巡城怎么转的技和艺。但这仅仅是技和艺。真正重要的是对茶性、茶德的深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意识、观念和态度,说到点子上,是遵从茶性以致人性的“精行俭德”、“致清导和”。由此可见,茶道的正确打开方式就应该是依托于器,施之以心,把重点放在冲出一杯好喝的茶,做好每件人生该做的事。

第二,道存于天地人,道存于无形中。茶道,不管你对它的认知如何,它都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而且,茶道并非只存在于冲茶、行茶、喝茶的过程,没有冲茶时也有因茶而道的存在和体现。

第三,茶道是具有人类意义的共生之道、和合之道,是由茶文化向着茶文明发展进步的光明大道。茶道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层面,它是无疆界的,对任何社会、任何人都是有大益而无消损。

成都学茶道_道家学说的茶道_识茶·泡茶·品茶:茶隐老杨说茶道

关于对茶道核心的基本认识,我举三个人为例,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千利休,他的概括是“和、敬、清、寂”。另外一个是台湾的范增平先生“和、俭、敬、洁”。再一个九十年代已经过世的,我们茶界备受尊重的庄晚芳先生,他(把茶道)概括为“廉、美、和、敬”。

这是三种不同的概括,但应该认为是这些大家用自己的理解在述说茶文化以至茶道的核心。我反复斟酌了一下,日本人千利休,他是一个纯粹的和尚,他跟我们中国的文化有相通、相融的地方,也有不相通、不相融的地方,因为千利休的佛系是日本武士道道统下的佛系。那么,我们看到他的茶道真谛侧重的是一个“寂”字,他提出著名的“和、敬、清、寂”,是有他一定道理和底层逻辑的。台湾的范增平先生,有一个“俭”字,这个俭字实际上出自于《茶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也是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一个继承性的总结。九十年代的庄晚芳先生,他是非常权威的,在大陆茶文化界大名鼎鼎,他对茶道核心的总结有一个“廉”字。这个廉字的含义,当然主要是指廉洁、清廉的意思。同时他也包含了喝茶应当更多地关注茶的内在品性和价值。

在对茶道精神的理解和认知方面,本人也有个不揣浅陋的思考和归纳叫做:正、真、和、雅。其中的重点,是紧扣茶道的根本,尽可能充分地表达和接近茶的客观性。茶道的根本是先有茶后有茶道,那么,首先要考量客观上的茶性有没有“正、真、和、雅”?我认为不仅有,而且是最主要、最集中的一个体现。简要地扩展一下,正,是正心、正气、正能量;真,是真味、真性、真精神;和,是和天、和地、和道义;雅,是雅情、雅趣、雅众生。反推之道家学说的茶道,无正不能为真,无真无以为和,无和无以致雅。

其次,陋言有关茶道哲理的几点基本思考。

在今天这个场合讲茶道哲学,确实是百分之一百二的班门弄斧了。相对于凤凰茶和工夫茶,你要问我什么是单丛、哪个是浪菜、什么是水仙,工夫茶的冲泡品饮有什么讲究,我可能会讲的尽量通透一些。但要说茶道哲学,我确实有点底力和底气不足,只能作为学习和请教,提出一些抛转引玉的观点。非常希望能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

1、茶饮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口腹之饮,二是心神之饮。实际上,从以茶养生的角度,心神之饮比口腹之饮更重要。通常我们所说的茶是精神之饮、文化之饮、健康之饮,甚至于小情怀、大情怀等等,理当归属于后者,形而上的成分占主要。关于茶的味道,我从写第一本书就把它拆开了理解,味是味,道是道。喝茶人对茶的味、道最好是并重兼收,但现实中更多的情况往往是只重茶味,却没怎么在乎茶道之于人的真正益用。其实,我们应该更多的意识到,主动贯通茶味与茶道的关系,对于每一个茶道中人都具有比茶味更高维的“以茶养生”的意义和营养。

2、茶味是茶道的基础,茶道是茶味的升华。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言,知味是靠口觉,知道是要心觉。如果要知茶的“道”,须得用心去知,除此没有第三种路子可走,因而必须要认真、深入地用心体悟。

茶的味性是苦涩利水,茶的品性是大益利他。茶饮品是养益属性特别强的物质,而且它不仅体现于物化,同时也体现于文化。茶的利水功能,关乎人的身体健康,茶的利他本性,关乎人的生命意义。

3、我们知道,宋代中国有一本《大观茶论》,它的不朽,就是它提出了“致清导和”。在所有的茶人眼里,宋徽宗这个皇帝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文艺皇帝,他是特定年代的特定天子,除了喜欢书画花鸟虫鱼,他还写了这本不朽的茶书。而且,这本茶书的不朽是因为有了这四个字就更加不朽。现在让我们高兴的是,我们看到了大国外交也是“茶力全开”,积极地向全世界主张人类大同的茶文化。

再次,简要地归结一下我对茶道的哲学认知:

(一)、茶道即人道,人道的核心是人的身心健康。茶的物化功用和文化功用,其落地的关键词是“身和心”的健康。在公允的理解中,茶性,包括了茶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茶的这两种属性,不单对于社会个体的健康有益,而且对社会群体的健康也有大益。有道是,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1后面的零。如果没有了健康,不论个体还是群体,都将是一团糟。所以说,茶道和人道的核心也都在于健康二字。茶是健康饮品,茶文化是健康文化,唯有健康的和而共生、和而共赢,才是主导和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前行与发展的轴心力量。

茶对于人的身心健康落地体现为“三清三养”,清心、清肠、清血阻,养颜、养命、养德性。

一切不健康的都不符合茶道精神,也不符合人道精神。

健康的身体需要茶,健康的灵魂更需要茶。由茶而道,重在修和为。修、为这两个字,中间是要打了一个顿号的。实际在说,修和为,是修知与修行的合一。不修不为,或者只修不为,于茶道来说就都等于零。那种眼里和心里只有钱而没有道的,是一种真正的可悲,这样的例子在当今社会现实中比比皆是。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我以为上善若水,至善乃茶。茶道的核心主张是共赢互利,尤其吻合现在力推的“一带一路”。所以,很多人到后来才逐渐明白,为什么顶层设计力推茶文化,因为茶文化是上善的文化,是大同的文化,她不仅装下了俗与雅,而且还装下了儒、释、道,她是充满了“和”能量的“和文化”。

(二)、茶道哲学是“致和”的哲学。这个致,是导致、引致,是一个动词。和,是一种高阶文明,向和而进,是中华茶文化的终极引领。在我们通常的视野当中,或者我们可以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的三种哲学现象:一是斗争哲学,你死我活;二是痞子哲学,你我都死;三是茶的哲学,你我都活。

斗争哲学肯定是主张单边利我的。大到国民党要消灭共产党,他也是单边利己的,不是利共产党的。小的斗争哲学,包括斗鸡、斗狗、斗蛐蛐,最终目标也都是利我的,而且它强调单边的利我。痞子哲学跟恐怖主义差不多,不论正义公理,你达不到或不满足我,我就搞你,甚至于不惜同归于尽。互害互死,是这种痞子哲学的大弊大恶。

茶的哲学就不同了,茶的哲学核心是利他。实际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不仅仅是儒释道,甚至我认为墨家思想,以及诸子百家里面有很多的优秀文化精髓,在茶文化里面都能找见。譬如,儒家的仁义礼孝;法家的敬畏自然;佛家的大慈大悲;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等等。归结一句话就是向和而行。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关注到,茶文化是唯一能够兼融并统领不同教派主张的大文化,她能够可持续地“分泌”一种和谐,推进人性的共存与发展。比如说,道家有道家的教义;佛家有佛家的教义;儒家有儒家的教义,三教的文化主张应当是不一样的。但是,你可以看到,这三大教派不仅都能进入茶文化,而且都在推动茶文化。

(三)、拿起和放下,是茶道的基本动作,也是很多人对茶道的基本诠释。然而,这里面有两个需要注意、需要深一步进行思考和加以体悟的,这就是有形的拿起放下,和无形的拿起放下。实际上还是需要回源到“茶味三分、茶道七分”的道理上来。诚然,这些方面还是需要一些哲学的理论积累,显然我的厚度有些不够。但是我也思考了一下,这个大杯子的拿起、放下,与这个小杯子的拿起、放下,客观上的确存在着某些不同。拿起和放下是个有形的动作,但它会对你有一种无形的提示。我们细细的体味一下“放下”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应该能够体会到某种不同。因为我们能够看到有些人、有些事是属于拿得起来放不下,或者拿不起来也放不下,乃致走极端的,走绝路的都有。所以,拿得起、放得下的意义,不只是说说而已,它关乎生命的长度与厚重。

拿得起、放得下的前提应该是看的开,看的开需要想得明白,需要有一定的内在修为。有一些平头百姓没读几年书,没什么文化,但他却能看得很开,想得很明白。所以说,道理人人都懂,关键是平日里的修、和遇事时的为,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们主张应当把拿起、放下和“生”、“活”二字挂上钩。拿起你应该拿起的生的勇气和信念,放下你应该放下的活的邋遢和负累。我想如果更多的人进入到了这层认知,或者进入到这种境界了,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肯定会往上提。不管提多少,都是向善,乃至大善。

(四)、5G时代的知识流,将对茶文化以及茶道哲学产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首先说明,这个见识也是很粗浅的。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快变的时代,同时也是文化重构的时代。所谓文化重构,包括我们这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是从一个5000年的农耕社会,通过这40年的快变成为了现代工业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太了不起、太大了。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损失了很多东西,包括传统文化道家学说的茶道,包括很多很好的东西。确实,我们在一路狂奔的情况下,也一路在丢失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个确确实实存在的。所幸的是,顶层设计看出这个问题是主要的问题,现在已经开始发力重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这就是文化重构的现实意义。实际上它是在遵循一个基本的原理,就是经济和文化两者的发展不平衡、不同步,出现了大的分化,乃至许多是被人民所诟病的现象,尤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分化,这就必须要有一个让灵魂跟上的过程。这个道理其实是从哲学这里来的,现在举国开始抓传统文化,抓现代科技,其实就是在进行中的文化重构。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速率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基于5G的开放的、有氧的、快速的知识流,必将会带来变的深度和广度,也必将赋予茶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往大处看,茶文化的第三主升浪已经蓬勃展开,它将会为深化茶道哲学的研究,打开广阔和无限的空间。

我们期待一个更加伟大的茶文化时代的到来。

最后,有两句话作为结束语送给大家:“抓一把春天放进嘴里,抿几口阳光照亮心田”。

谢谢大家!

(全文终)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