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四川卷·汉族分卷》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成果之一。本卷收录了约700余则四川民间故事,保留了四川民俗文化特色及语言风格,系统呈现了四川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样态。
四川汉族民间故事类型丰富、特色鲜明,按体裁可分为四大类,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故事和寓言故事。其中生活故事和笑话故事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四川独特的语言和语调在笑话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在正文中有大量的四川方言,故事题目也充分体现了四川语言特色。如《找脑壳》《两个白日匠》《狗和“推屎爬”》《假洋盘 》《冲壳子》等都极具地方特色。附录包含《四川省代表性故事家、采录者简介》《四川省民间故事图书与资料》《民间文学大系编纂中的语言处理问题——以为例》《四川方言对照表》等,补充了讲述者讲述风格和讲述情境及在编纂过程中如何科学地处理语言问题,可供读者阅读与研究参考。
概述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是列入其中的重大工程之一,由中国文联负责组织实施,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民协)和各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以下简称××省、市、区民协)具体承办。《意见》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国家、民族的重大意义。毫无疑问,这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民间文艺界需要肩负的又一项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民间文学来自民间,是人类数千年口耳相传的精神生活方式之一。民间口头文学发生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中,是人们认识社会、表达认知和寄托情感的重要渠道,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时间、空间、说话主体、社会背景各不同,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民间文学,尤其是既具有民俗性又兼具文学性的口头文学,对其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有助于了解自原始社会以来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社会认知,价值观念等。
口头文学是一种文学语言艺术,来自民间,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广大民众通过口头叙事记录社会现象、抒发情感寄托的最纯粹的精神创造,因此,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多重特征,从中可见民间视角里的人文地理、历史更迭、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等概况。
四川,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位置介于东经97°21’至108°12’之间和北纬26°03’至34°19’之间,东西距离约1075公里,南北距离约900公里,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四周多高山,中部以成都平原和低矮的丘陵为主,属典型的盆地地形。川西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紧靠青藏高原,高原南部为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岭谷相间;川北挨着秦岭、大巴山;川南紧邻云贵高原;川东的华蓥山等地与重庆市相连。共设有21个地级行政区和183个县(县级市、区),包括18个地级市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有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且聚居、杂居着苗族、回族、傈僳族、土家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
四川,简称“川”,古人往往称呼四川为“巴蜀”。“蜀”字在过去既指国名中华文学书系,也指族名(郭沫若《殷契粹编》)。今天的四川从行政区域上讲,指的是除重庆直辖市以外原四川行政区,从地域文化角度讲,主要指蜀文化发源地和主要发生地。
四川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已考古发现距今约214万年的巫山(现划归重庆市)人头骨化石、汉源富林旧石器晚期石器制作场遗存的石器、距今约3万年至1万年的“资阳人”头骨化石(已被考证为智人的化石)。大约1万年以前,四川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在全川范围内广泛分布,迄今发现遗址200处以上,有绵阳边堆山遗址、岷江上游遗址、大渡河和青衣江遗址、西昌礼州遗址、成都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一期等。除历史悠久外,四川还是一个人口“大熔炉”。据文献考查可知,秦灭巴蜀以后,秦始皇曾将大批百姓迁至巴蜀之地。西汉时,汉高祖令民就食蜀汉。东汉末年,南阳、三辅大批难民入蜀避祸。三国时期,姜维将狄道、河关、临洮三县百姓迁入蜀地,主要居住在绵竹、新繁。西晋时,略阳、天水、扶风、始平、武都、阳平六郡饥民迁入蜀地。北宋时期,金兵挥戈南下,北方百姓多南下入蜀避难。明朝时期,明太祖迁湖广地区百姓至四川,即“徙楚实蜀”。清初,除了湖广之外,朝廷还将河南、山东、陕西、云南、贵州、江西、安徽、浙江、广东、广西、甘肃等地人口大量移民四川。由此可见,在历史的进程中,巴蜀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四川人民集体创作和传承的口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等,以鲜明的地域特征突出了四川多元包容的文化特点,内涵丰富,意蕴深邃。
四川历史上演绎过三国竞逐的激烈交锋,铸刻下文豪吟诵的千古诗文,诞生了都江堰李冰治水的人类奇迹,成就了交子铺最早纸币的创新之举。巴山蜀水间辉煌的文化历史,或远或近、或隐或现地交织渗透于民间口头文学中,使四川的民间故事具有了一方水土的韵味。
1984年到2001年,四川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编委会办公室和四川省民协(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按中国民协的部署,接下全国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四川卷任务。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数以万计的学者、基层民间文艺工作者参与其中,经过近20年的宣传动员、建立机构、普查整理、编纂出版,经过艰苦卓绝、耗神费时而又默默无闻的工作,最终故事卷上下两册、歌谣卷上下两册、谚语卷共计5卷600余万字民间文学作品付梓问世,成为四川(当时包括现重庆市)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民间文学进行普查和采编的工程,对民间故事家、歌手及相关作品的及时普查、采录,成就了这一千秋伟业。在此,也借机感谢当年为四川三套集成工作默默奉献的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有他们曾经“跑断腿、磨破嘴”的辛劳和抢救性搜集,才有今天大系故事编纂的高起点。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四川卷·汉族分卷》的编纂工作始于2019年3月。由于有“三套集成”打下的坚实基础,我们把选编重点放在县卷上,并注重“集成”后时代各地新出版的民间故事集,同时向市州县文联、民协下发通知,征集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按照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关于“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的原则要求,经过编辑们的多方收集、选编,最终入选作品800余篇(以中国民协最后定稿为准)。
四川汉族故事丰富多样,充分反映了巴山蜀水的历史文化及其滋养下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美学观念。现按照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寓言四个故事类别,梳理归纳出如下特点:
一
幻想故事是民间故事中重要的一部分。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受压迫被盘剥地位的他们尝尽苦难,但依然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幻想故事即是通过奇崛瑰丽的想象、超现实的魔幻色彩,传达民众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四川的幻想故事具有内容丰富、想象奇特、惩恶扬善等的特点,这类故事有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情节,诚实善良的主人公总是能得到神仙精灵的帮助,从而最终战胜强权者、压迫者,反映了人类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道德取向,充分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和期待。
四川幻想故事主要分为动物故事、精灵鬼怪故事及魔法故事。在动物故事里,以人格化的动物为主人公编织故事、展开情节。如《老虎与猫》《猫怕狗》《鸡公喝水为啥要抬头》等,借助这些动物形象间接地表现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情感,歌颂了知恩图报、勤劳、善良的品德,讽刺了见利忘义、懒惰、贪婪的人性之恶。
在精灵鬼怪故事里,神灵或精怪是故事的主人公,这类有“狗耕田”型的故事,哥哥的贪婪、残忍与弟弟的善良、诚实形成鲜明对比,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蛇郎”型的故事,如妹妹和蛇郎结婚,过着美满的生活。姐姐嫉妒、害死妹妹,取而代之。妹妹的灵魂变成蜂子和小鸟来揭露姐姐的可耻行为却被姐姐打死。最后,姐姐还是受到应有的惩罚(见《蛇郎》)。《范丹问佛》属于助人为乐型的故事,在我省的覆盖面也很宽。叫花子范丹带着为啥受穷的疑问上西天问佛爷。在路上他受员外、土地菩萨、乌龟之托,帮其问各自的疑难。到了西天,佛爷只准问三个问题。范丹横下一条心,只问了员外、土地菩萨和乌龟的问题,结果得到报偿,自己的问题也解决了。这个故事也是东方文化中个人融入集体的观念的反映。
此外还有田螺型、熊家婆型、神仙助人型、巧治恶鬼型等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超自然力的化身,利用超自然的力量,帮助或者惩戒人类,表达的仍是人类情感,反映的仍是现实的社会生活。
在魔法故事里,各种宝物具有种种神奇能力,既有聚宝筒、宝葫芦、神杯之类的神来之物,也有具有魔力的自然物或民众日常生活用具,如《风雨扇》《石驴子和石磨子》《破瓦罐》,有要风有风、要雨有雨、要晴有晴的风雨扇,能推金推银推宝物的石磨,能变一桌饭菜的破瓦罐等等。这些神奇宝物能够对陷于困境中的劳苦大众起到扶贫济困和减轻劳动强度的作用;而当剥削者骗得这些宝物以后,或宝物失灵,或窃宝者受到严厉的惩罚。这些宝物在故事中不但是改变主人公命运的法宝,更是惩恶扬善的利器。
二
生活故事是广大民众劳动生活和日常生活的直接反映,在民间故事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四川民间的生活故事内容十分丰富,除具有流行全国的许多相同类型外,还有一些自己独特的故事类型。我们根据故事内容的实际情况,将生活故事分成了九个小类:长工斗地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吟诗作对故事、巧女故事、傻女婿故事、爱情婚姻故事、公案故事、家庭生活故事和社会生活故事。
在长工斗地主这一类型的故事中,地主或财主们大都被塑造成了贪婪、愚蠢的形象,总是想方设法盘算和克扣长工。但豺狼总是斗不过猎人,在这些故事里,熟悉各种劳动情况、熟知各种生活知识的长工们,常常不动声色,利用地主们的贪婪本性,将计就计,最后让财主的盘剥计划落空,偷鸡不成倒蚀把米。如《宝锅》《火龙衣》等故事里,贪图长工宝物的财主,最后宝物没得到,还落得破财丢人的下场。像《两头和中间》《一笆篓谷子》等,则利用了财主们对生产生活知识的不熟悉,充分展示了劳动者的聪明才智。
机智人物故事实际上是长工斗地主故事的定型化,是将成千上万智斗地主(财主)的长工们的事迹,集中到了虚拟的机智人物身上。这样的机智人物在四川民间故事中有很多,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系列的斗地主(财主)故事。像成都的廖栖贤,泸州的陈蜞蚂,宜宾等地的高鹞子、翁咸,雅安的李曲才,资阳的刘黑大,内江的喜乐神等。这些虚拟的机智人物及其故事,在当地人们心目中往往被当作真人真事,不少人甚至能说出他们当时居住的具体位置,后人现在什么地方。他们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食粮。
四川的历史上不但涌现了苏轼等许多光辉灿烂的文化名人,在民间也形成了咬文嚼字、吟诗作对的崇文、习文之风。吟诗作对故事充分体现了“英雄不问出处、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理,一个个幽默风趣的故事,一句句美妙的诗句和精巧的对联,源源不断地从普通劳动大众的嘴里流淌出来。如《原是诗撑倒》里的几位秀才,《过河吟诗》里的妇女,《四兄弟赶考》里每次只说一个字的老四,《老师和乞丐》里为老师改诗的乞丐,《稻草捆秧父抱子》里对出妙联的老农,《大家马儿大家骑》对出巧联的幺师,《童子与府官》里的五岁左右的儿童等等普通人,无不是扎根生活、内涵丰富的“文化人”。
巧女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机智妇女和善于持家、长于管家的能干妇女两大类。如《聪明的娘子》里教书先生的妻子,巧妙利用古话和习俗,将恶意刁难的财主斗得乖乖认输;《万事不求人》里的三媳妇,以非凡的思维和智慧,斗得县太爷溜之大吉;《打米碗》里持家有方的媳妇,让婆婆心服口服地将打米碗(掌管家务的象征)交到了她手上;《巧婆婆》里能干、智慧的婆婆形象,在民间故事里比较少见,在她的启发下,几个媳妇既完成了任务,又得到了提升;《土碗和细碗》里的嫂嫂,用“装在不同碗里的菜味道一样”的事例,让小叔子领悟到了人不能只看外表的道理。这类故事也有妇女要求平权的隐形反映。
傻女婿故事里的主人公,包括傻女婿和傻儿子,他们分为真正痴傻和貌似呆傻两类。如《打蛋下面》里将蛋打在滚烫的石板上、将面下进翻滚的河水里的女婿,这是真傻;《只因棒棒捅得凶》里老婆用棒棒捅他一下请一次菜、不停捅不停请菜的女婿,也是真傻;《瓜女婿学话》里用生搬硬套学到的话,闹出一连串笑话的女婿,还是真傻。这些货真价实的傻女婿,由于智力不足,常常说出一些傻话,做出一些傻事,他们的故事,听了让人觉得可笑、可怜。再如《三个女婿祝寿》里的三女婿,《没把木脑壳当人》里的幺女婿,《穷婿拜寿》里的二女婿等等,则只是因为贫穷而被人看不起,他们木讷少语,貌似呆傻,实则不然,即便没读过书却也不乏智慧,常常在关键时候让瞧不起自己的岳父岳母和其他女婿狼狈不堪。这一类的傻女婿故事,听了让人觉得可爱、可敬。
爱情和婚姻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广大民众爱情婚姻生活的故事总是让人喜闻乐道。这些故事,充分表达了普通民众破除门第、忠贞如一、轻财富重教养的爱情婚姻观。如《对联联姻》里的宰相家千金和唱戏人因对联结缘;《小姐与长年》里的财主女儿和长年因相知生情;在《哈尔漫和罗尔美》里,男女主角历经波折初心不变;《苦李子和麻风小姐》里,麻风小姐病好后在府官不讲承诺的情况下却坚持要嫁给苦李子;《员外女儿和麻脸讨口》里的员外女儿,坚持轻财富、轻外表、重礼数、重教养的爱情观,终于得到好报,麻脸丈夫不但变成了一个英俊男子,还通过读书考上了状元。
公案故事是指审案和破案的故事,主要内容是表现审案者超人的智慧和正直的品德,在四川民间广泛流传。《审草墩》《审柜子》《打女判婚》《断铜钱案》等,均表达了对审案官员有着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机智的破案手段的赞赏。《孝廉公被关》《一智除恶》等,则表达了对公正审判、惩恶扬善的审案者的赞美。当然,也有一些公案故事是对胡审乱判的昏官、贪官的嘲讽,如《狗肚子里更多》《念书时捡的》《清官才能开》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奇案、悬案故事,则主要侧重于故事的离奇性和趣味性,如《酒色财气起祸端》。
家庭生活故事,包括孝道、勤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家庭教育等方面内容。自古百善孝为先,《乌金钵钵》讲述的是一个好心的和尚如何用巧计让不孝敬婆婆的媳妇们好好地供养老人;《枕头》讲述的是出嫁的女儿如何利用一个圆鼓鼓的枕头使得几个不孝顺的兄弟侍奉老人直到去世;《把绳子留着》则通过年幼孙儿的几句话,让用绳子把爷爷婆婆背出去准备丢掉的不孝父母警醒。《吕老汉的遗产》《勤俭不可分》等故事,充分表达了勤俭能致富、懒惰就败家的道理。《兄弟隔墙》《两姐妹》等故事,则表达了“家和万事兴、家不和败家、好心有好报、恶意有恶果”的道理。《小时偷针,大了偷金》《桑条从小抈》等故事则揭示了育人要趁早的道理。
社会生活故事内容非常多,包含了前面八类故事之外的其他全部生活故事。《饱吃不可抛撒》说的是富有时也别忘了节俭;《坏心肠挡不住好良心》《宅地好不如心地好》等说的是只要心肠好了一切都会好;《负心的地主》《害人终害己》等,则讲的是心肠坏了好的也会变坏;《恨铜匠》《贪财反蚀财》等是对贪心者的讽刺;《路遥知马力》《囊袋的故事》等,是对真诚友谊的赞美和对美好人性的歌颂;《干粮袋和山神庙》《笋壳戏端公》等,是对迷信者的嘲讽;《把房子装满》等教育故事,是对聪明智慧的肯定;《万民伞和德政匾》《吃绅粮》等官场故事,是对清廉官员的肯定和对腐败官员的嘲讽;《逮投机倒把分子》等当代民间故事,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独特的社会现象。
三
笑话是让人开心的民间故事,讲述笑话和听笑话可以享受轻松和欢愉。它通过辛辣的讽刺或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着的各种矛盾现象中华文学书系,画龙点睛地突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四川笑话故事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除与全国流行的笑话在类型或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外,四川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及区域民众性格,造就了四川地区笑话故事的独特性。根据笑话故事内容,我们将其分为讽刺笑话和诙谐笑话。
讽刺笑话是民众向权威阶层进行抗拒的武器,是一种民众性的社会评价。此类笑话中,既有对基层权力代表县令的讽刺,如《再往后》《土地堂》《糊涂知县》《老百姓告荒》等,塑造了一个个贪婪、腐败、无知、愚蠢的县令形象,是广大民众蔑视权威、讽刺现实的生动写照。再如,《要钱不要脸》《肚里还有一文钱》《财主捞屁》《淘见识》《学精灵》及《考问》等塑造了鲜活生动的土财主和瓜(傻)儿子形象,是广大民众对地主吝啬、剥削、贪婪的无情鞭挞。除此之外,如《句句不离寿》《年甲不相齐》等,塑造了一批傻女婿和憨媳妇的形象,是对日常生活中两个特殊群体形象的文学塑造。
诙谐笑话是指语言的滑稽,以“不正经”的态度调侃、调笑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和表面正经的社会现象。此类笑话包罗万象,既有拿上层权威寻开心的,也有拿身边亲人来取笑的,往往让人看后会心一笑,得到片刻愉悦。如《县官的爷爷》《糊涂官抓糊涂虫》《别字县太爷》等,以诙谐的语调刻画了一个个糊涂、搞笑甚至愚蠢的县官形象。再如《农人讽秀才》《四人咏雪》《难过死了》,以诗词唱和的形式,展现了农民的机智与文人的迂腐。除此之外,《愚妇数肉》《商人与儿子》《和尚写诗》《该打的杂货汤》《三兄弟学艺》《蠢儒》等塑造了蠢媳妇、奸商、花和尚、杂货郎、补锅匠、土匪等各色鲜明的人物形象,既是对美好善良的肯定,更多是善意的调侃。
笑话故事采自四川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语言极具四川特色。语言是笑话载体,四川独特的语言、语调在笑话中表现得极为鲜明。不仅在正文中有大量的四川方言,甚至在题目上,也能感受到四川语言的特色。如《找脑壳》《两个白日匠》《狗和“推屎爬”》《假洋盘》《冲壳子》等都是地道的四川方言,极具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内容包罗万象。从区域看,笑话故事是从四川181个县(区)民间故事中精选而来,涵盖四川大地。从内容看,笑话故事内容涉及社会各阶层、各类型人物,内容丰富、生动精彩。同时,为体现故事时代性,我们对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笑话也进行了甄选,力求全面再现四川笑话的精彩。
四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庄子》一书。它是寄托着深刻含意的一种简短的故事。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造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四川汉族寓言故事,内容比较丰富。有些内容具有鲜明的说理和教育性,如《熟能生巧》《耗子嫁女》等;有些内容则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进行劝诫,如《人心不足蛇吞象》《放鬼害自家》等;有些内容则讽刺黑暗歌颂光明,讽刺邪恶歌颂善良,讽刺虚伪歌颂真诚,具有明显的嘲讽或教训意义,如《县官画像》《谁的手干净》;有些内容则风趣幽默,让人在忍俊不禁里领悟出哲理,如《不宜动土》《各想一套》等。根据四川汉族寓言故事的这些特点,本卷的寓言故事分成说理类、劝诫类、嘲讽类和诙谐类四个类型。
总体而言,四川汉族寓言故事篇幅比较短小,充满四川方言特色,言简意赅,主人公有的是人,有的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或无机物,情节多为虚构。在选编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将主题相近的寓言进行了相对集中的编排,以突显主题意义。寓言故事总体可读性较强,人们从中既可领会到相应的哲理教训,也能从中看到四川民间的智慧。
以上按类别叙述了四川汉族故事大致情况。民间故事说到底是语言的艺术,在此次编纂过程中,遇到较多的还是语言问题,需要尊重讲述者的语言风格,又必须甄别错漏、删减重复,特别是一些经过采录者过度整理、加工过的故事,已完全与讲述者身份不符,如附件写着讲述者为不识字的妇女,却讲着文绉绉或之乎者也的语言,我们要么不选,要么尽量还原与讲述者身份贴近的语言文字。四川话属北方方言,但其实很多方言用词北方人并不懂,而这些方言的运用既普遍又的确增添了故事的生动性和地域性,因此,我们召开编委会,强调保留方言,使用准确的方言字、词并加以注释。如四川口语中常用的助词“倒”(“看倒我”“跟倒我”等中的“倒”),相当于普通话的“着”,经研究后统一写成“倒”而不是“到”或“着”。方言无疑是突出民间故事地方特色的重要一环,尤其在笑话里,不懂四川方言,几乎不知笑从何来。归纳起来,四川方言大致有这么几个特点:好讽刺,擅比喻,多惊叹,俗语之中多有雅言。
类型化是民间故事,尤其是狭义的民间故事的主要特征,因此编选中没有刻意回避全国普遍流传的类型故事,同时将其作为交流互鉴的文化现象加以保留,通过对比,更能发现在四川流传变异的印痕轨迹。
显然,大系出版工程是继三套集成之后,我们国家对新时代下民间文学样式更全面的收集,以及传承发展现状的更科学的存录,使之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形式传播弘扬,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我们也力求在四川故事卷中体现出新的编纂水准,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曾经,讲故事不是文学活动,是人类生活本身。现在,“听妈妈讲那动听的故事”依然是当下生活,尤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只是这故事已被记录在书本上或是手机的App里。故事永流传,形式有创新,相信随着“大系”故事卷本和数据库的问世,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传统故事,依然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执笔:孟燕
2020年6月于蓉城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