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北方民族文学研究的创新发展,加强民族文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深入,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在京举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学研究再起航”学术研讨会。
民族文学研究为国家文化战略服务
我国的民族文学研究,本着建设民族文化、重构民族精神的目的,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生活和文化传统的丰富多样性,文学也具有了多样的面貌和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认为,从跨学科研究角度看,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率先践行了立足文学学科,广泛吸纳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理念和技术路线,极大拓展了民族文学研究的方法和维度,也对相邻学科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民族文学学科的建设中,我国学者一直坚持立足本土传统,同时广泛参与国际对话和交流。展望未来,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既需要在学术上开拓创新中华文学的文化精神是什么中华文学的文化精神是什么,也需要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为国家文化战略服务。
各民族文学所具有的丰富价值与意义,是促成民族文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内在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德明认为,在“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表述中,我们看到了国家基本政策对所有民族的平等立场。在对“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建设和维护中,我们看到了在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学大框架下对相关理论的完善。这一转变,既承认不同民族文学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又充分尊重不同文学所拥有的作为文学的基本权利及其在文学大概念下的同一性。这对于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学宝库,推进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的发展发挥了奠基性作用。
传承老一辈学者的开拓精神
新时代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具有多方面意义。其中,三大史诗《玛纳斯》《格萨尔王》《江格尔》抢救工程是全国民族民间文学界的重要工程,推动了中国乃至国际史诗学的建设。与会专家就《玛纳斯》的研究历程表达了心声。
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邱运华看来,三大史诗抢救工程是中华民族史诗文化抢救工程之一。前辈学者郎樱等人为中国玛纳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开启了新中国玛纳斯学术史的先河。他认为,郎樱对《玛纳斯》的研究思考,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把《玛纳斯》史诗作为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来研究,把学术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地结合起来,赋予中国玛纳斯学以崇高地位。其二,把《玛纳斯》视为柯尔克孜民族历史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的活态性传承,是活着的史诗。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介绍,郎樱由《玛纳斯》史诗的翻译工作开始,进入更广范围的北方民族英雄史诗及相关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工作之中。其研究对象、问题意识与方法论,从史诗的翻译与传播到文本的美学分析与历史探源,从区域史诗比较到中华文学通史观的形成,从主题与形态的理论探讨到动态田野的文化自觉,见证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研究范式由“民间文艺”到“中华文学”的演进。
郎樱等学者对《玛纳斯》史诗的调查与翻译、对史诗艺人表演与创作历程的长期跟踪观察,不仅为拓展和丰富《玛纳斯》史诗的文本发挥了切实具体的作用,而且为揭示中国史诗的活态属性与多样化特征、阐发民间文学中个人创造性与民族传统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而推进中国乃至国际史诗学的建设,贡献了富有开拓性和启发性的理论成果。朝戈金表示,在少数民族文学人才培养和各民族文学研究的版图中,如果缺少了前辈学者的贡献,那么学术的代际传承和学科布局皆不会有今日之成就。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看来,历经艰难发展,我国的玛纳斯学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并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一支生力军。我国玛纳斯学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各民族几代学者勇于开拓的结果。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