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资格笔试中,《文化生活》中“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知识点历来是考查的重点,经常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这个知识点主要考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等相关知识,下面我们将就此知识点与大家分享。
【考点精讲】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二、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二
(一)内涵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二)表现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典型例题】
单项选择题
1.1899年,甲骨文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被发现,历经120年而历久弥新,从掌间摩挲的古玩,逐步成为学人争相收藏研读的文化遗产,直至一门国际显学,为研究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可见,甲骨文( )。
①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②是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成果
③彰显了写在甲骨上的文化自信 ④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答案】B。解析:①③:甲骨文从掌间摩挲的古玩,逐步成为学人争相收藏研读的文化遗产,直至一门国际显学,为研究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可见,甲骨文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彰显了写在甲骨上的文化自信,①③符合题意。②:甲骨文并不是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成果,②错误。④: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在历史长河中,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不同艺术特征的文化并行发展,形成了南北文化各自的艺术风格。正如北方民歌产生了《诗》的现实主义,南方的神话产生了《楚辞》的浪漫主义一样。可见,不同的艺术风格体现了:( )
①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②不同地域在自然、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差异
③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绝不相同
④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答案】A。解析:①②:由题意知中华文学知识,北方民歌产生了《诗》的现实主义,南方的神话产生了《楚辞》的浪漫主义,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地域在自然、社会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不同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故①②说法正确。③:文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不同地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故③说法错误。④:材料强调的是多样化,没有强调共性和普遍规律,④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今最鲜活最管用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由此可见(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④不同文化交流传播中逐渐趋同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3.【答案】B。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文学知识,①正确,②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性,③不选;不同文化逐渐趋同的观点错误,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