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讲到玄奘途经已分裂成27国的古吐火罗国旧地,终于进入到印度的境内,开启了《大唐西域记》的第二卷。
历史上的玄奘西行,历时长达两年多,行程长达1万2千多公里,穿越108个国家,用脚步丈量了古代丝绸之路,取回了真经。
此后,玄奘在大慈恩寺(今天的西安大雁塔所在地)潜心翻译佛经,19年间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从此,佛教在中国彻底生根,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家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顶梁柱,玄奘实在是功不可没。
玄奘的翻译优美流畅,让艰深难懂的佛经生动起来,“印度”、“刹那”等词汇就是玄奘创立的,沿用至今。而玄奘带回来的佛经后来在印度大多失传,佛教在印度渐渐衰落,印度教成为当今印度的主要宗教。
所以,玄奘眼中看到的佛教源头、古代的印度,与今天的印度是有很大不同的。而限于种种原因,今天的人们对印度的印象始终是个“谜之国度”。印度的种种骚操作总是让人感到很迷惑。
认知的天花板
这种认知上的差异, 有如天差地别。即便是现代人与古代人,身体结构也并没有什么不同。同样的躯壳之下,认知的不同才是最大的不同。
说到认知,要多说两句,为什么一定要扩大认知?站在每个人自身的角度,视力所及就是整个世界。如果站在高塔之上,看得更远,认知的领域就更大。当认知的领域扩大,世界就变大了。
这就像《星际争霸》的游戏设定,一开始整个地图都是被一层迷雾所笼罩,小兵本身只有十分有限的视野,就是个小圆圈。小兵走过的地方,迷雾就会被打开,才会发现新的资源、野怪、敌人。
西方“黑暗的中世纪”曾坚持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对持不同意见的人视为异端邪说,送上火刑柱。直到后来哥白尼的日心说,证明了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运行的一个行星,人们这才意识到,原有的认知是多么肤浅。
人类的视野开始从太阳系向外飞跃,认知的领域不断扩大。科学告诉我们: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个小点点,银河系是宇宙星系的一个小点点,宇宙里有无数类似的银河系。我们至今不知道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界,我们不知道宇宙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宇宙, 别的宇宙里是否也沿用同样的规则。
科学目前给不出答案,因为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必须要“眼见为实”,要能够在实验里复现,才能称之为原理和规则。
也就是说,科学必须要亲眼看见了,而且要反复看见了才会确信。这是科学的局限性。
而佛学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构建出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很多理论竟与当今最顶尖的量子物理学不谋而合。
佛学把我们所知的世界乘以一千倍称为“小千世界”,一千倍“小千世界”称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倍“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可见世界之大,超乎想像。
如来曾经对弟子须普提比喻世界之大,就像恒河里的沙子,每一粒沙子里再做一条恒河,里面的一粒沙子就是一个世界,可见世界多到无穷无尽啊。
从哲学的角度看,佛学是极重要的一门学问,能够极大地扩大认知的边界。假如一个人只是固守着原有的那一点点认知,那跟生活在山洞里的穴居人也没什么分别。
认知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解决人生的意义。
人活一世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妥妥的哲学问题。哲学三大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去往何处?”人世间的一切都在这三个疑问之中。
人没钱的时候觉得赚钱比较重要,等有钱了又想要名声,有了财富和名声,又想要爱情、家庭、亲人、朋友、自由、权力等等。人的欲望无穷无尽,烦恼也随之而来,无穷无尽。
即便是权力的天花板如皇帝,也有道不尽的烦恼。汉高祖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特别喜爱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可是刘邦每次想到将来无法保全刘如意时,就会痛哭流涕。
一代帝王尚且有痛不欲生的烦恼,可见寻求心灵的解脱、离苦得乐,是人的一生要寻找的答案。
印度正名
玄奘在第二卷一开篇,洋洋洒洒写了篇印度总论,对印度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概括总结。
玄奘首先解释了“印度”一词的由来。印度自古以来称谓众多,如天竺、身毒、贤豆等等,经常纠缠不清。玄奘将其正名为“印度”,沿用至今。
玄奘认为印度一词来源于梵文Indu印度礼仪民俗,翻译过来是月亮。印度人认为生死轮回,无休无止,像漫漫黑夜看不到尽头,虽有点点星光,但怎么比得上明月皎洁。
印度自比为月亮,或者说崇拜月亮,国旗上却没有月亮的图案,而是三色横条加上一个法轮。这个法轮是采用自阿育王时期佛教圣地石柱头的狮首图案,象征着真理之轮。
据说这个图案是采纳自中国人罗家伦的提议。罗家伦是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也是颇具传奇的。罗家伦的灵感来自于对鹿野苑的考古发现。鹿野苑发现的阿育王时代石柱柱头还被定义为印度国徽。
巧合的是,对印度鹿野苑的考古完全是按图索骥,按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来挖掘的。
我们知道英语里印度叫做 India,这个词来自拉丁语,从希腊语演化而来。据说亚历山大东征时,从波斯人那里带回来这个词。而波斯人当时称印度河流域为Hindu,源自梵文 (河流),指的就是印度河这条大河。
印度名称的起源还有种说法是来自于王族。不管怎么说,自唐玄奘之后,中国人就正式称呼印度一词了。
玄奘总论
玄奘作的总论相当于一篇论文,对印度的疆域大小、计量单位、历法、建筑、服饰、饮食、文字、教育、宗教、种姓、军事、司法、礼仪、卫生、赋税、物产,都做了极其详尽的描述,极具史料价值。
玄奘提到,印度的房屋屋顶用茅草铺设,然后盖上砖头、木板,墙壁则用石灰涂抹,地面用牛粪涂在布上,以为这样就是洁净,并且在地面撒上鲜花。玄奘感叹这是与中国迥然不同的习俗。
可以想象,当玄奘走进印度人的房子里,踩在牛粪涂布的地面上,会是怎样的新奇与激动。
中国人可能难以理解印度对牛的崇拜。印度八成以上的人信奉印度教。在印度教里,主神湿婆骑着白色公牛,手持三叉戟,巡游人间,牛的地位可谓一神之下,万人之上。
一点也不夸张地说,印度是“牛的天堂”。牛在印度不能杀也不能吃,就这么敞放着。今天的印度街头光流浪牛就有3亿头,还不算饲养的。
就连圣雄甘地也说:“牛是印度千百万人的母亲,古代的圣贤,不论是谁印度礼仪民俗,都来自牛。”
喝牛尿、洗牛粪澡来对抗新冠都不算个事儿,印度人甚至研发出了牛粪为材料的芯片,被视为神牛的馈赠。
玄奘还详细记载了印度官员审理案件的方法,很有意思。
当判案时遇到有人不认罪、抵赖时。官员会采取“水判、火判、称判、毒判”的四种方法。
水判,就是把嫌犯和石块,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沉入水中。如果人沉石浮,则证明此人有罪,如果人浮石沉,则表明他并未隐瞒。
火判,是让嫌犯站在烧红的铁块之上,用脚踩,用手摸,用舌舔,无罪的人毫发无损。
称判,是将人与石块一起称重,无罪者人重石高。
毒判,是在一只黑色公羊腿上涂上毒药给嫌犯吃,有罪者毒发身亡,无罪者毒解苏醒。
站在嫌犯的角度,这四种方法,估计火判一定没人选,首选是水判,称判和毒判可以做手脚的地方很多。由此可见,印度人真的是很能开脑洞,十分独特。
玄奘进入的印度那时还不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国家,由许多邦国组成。古印度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分,唐时称为“五印度”。
清魏源在《圣武记》里说到:“佛法出五印度。”玄奘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将要在五印度研习佛法了。
(待续)
【作者】赢石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