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六艺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四书”中所含文章,实则八篇。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孟子》书中记载有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大学章句中之“大学”,在大学章句开头明确指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也就是说,“大学”是孔子所著。而大学之章句,在大学章句中明言是朱熹之语。中庸章句中之中庸,在中庸章句开头也明确指出,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受孟子。”也就是说,中庸乃子思所著。而中庸之章句,在中庸章句中同样明确注明为朱熹之言。

需要说明的是《大学》,虽然是“孔氏之遗书”,但并非孔子亲手所著。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讲,“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四书的成书是集大成之作。其作书时间跨度达一千八百年,作者先后有孔子及其弟子、子思、孟子及其弟子和程子、朱熹。书中作者之关系令初读者难以理清。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备注: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书》也叫做《书经》或《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礼》也叫做《仪礼》、《士礼》或《礼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共有十七篇。旧说周公制作或经孔子修定。据近人的考证,认为可能成书于战国前、中期。

《易》也叫做《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可能出现于商、周之际,成书于战国或秦汉之际。其对自然或社会变化的论述,富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春秋》也叫做《春秋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鲁国的历史为主四书五经中书指,简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就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丘明所撰。《左传》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事,编次成书,叙事明晰,繁简得宜,保存了较丰富的历史资料。《公羊传》也叫做《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唐人考证,为西汉前期人所作。《谷梁传》也叫做《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旧题战国时谷梁赤撰。初仅口述流传,西汉时才成书。后两书的体裁相近。都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1)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久术。礼即礼节四书五经中书指,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2)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