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中毕业班高考季,考生和家长为提高成绩煞费苦心。语文是高考各科目中最特别的一科,中国语言文学似乎是日常生活中人人习而得之、操而用之的学问技艺。但高中阶段的语文科目,却为广大学子深感束手,不论刷多少模拟题,成绩仍未有肉眼可见的提升,似乎真如苏辙所说 “文不可以学而能”,结果语文成绩在大家眼中似乎无关乎勤奋,不少考生佛系备考,听之任之。

这一现象的症结在于语文的教育与自然科学不同。语文不是已经明确指向实施对象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的现成用具,而是与主体共存的技艺,人在语文之中,存在于道说之中,不是人逻辑先在地“使用”了语言,而是语言、言说造成了人的存在,形塑了人的风格、个性,人片刻都离不开语言。这样的认识否定了那种把语文简化为知识课的语文教育观。叶圣陶就曾感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问题很大。

01

高考改革时代的语文学习

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

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 语言文学的技艺出自人的在世体验,“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不得其平则鸣”,蕴含了人类错综复杂的情感以及延伸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

语言文学难以被简化为单纯的修辞技巧,更非能以主题思想、时代特征之类工整的论述一言蔽之。非得自己涵泳其中、反复沉浸,与叙事者一同感受、思考西方文学名著选修课答案,才能获得语文素养的增益。叶圣陶为吕叔湘先生《笔记文选阅读》所做序言中言及课本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即指出:

“课本不过是阅读的钥匙,真正的语文功课、语文教育要从课外阅读开始。”

近年教育改革、高考改革深入进行,对于关系国民素养、文化传承的语文科目提出了新的更切合语文教育本真的要求,江苏省语文卷达到200分,外语区分度降低,语文区分度变大,2018年《高考说明》提出阅读文学经典的要求。2018年北京高考明确指定12部中外文学名著为考察对象,向为高考风向标的北京卷恐怕又会带动全国的大趋势为之一变。

北京卷《考试说明》纳入了考查范围的12部名著

这样的改革方向是中国多年语文教育的经验总结,表明中国语文教育扬弃了以普及文化为功能的语文工具论阶段,在“语文工具论”与“陶冶文艺情操”之争后,进入了实质提升素养的新阶段。

温儒敏教授亦在社交媒体上提醒:

“语文至关重要,却难以靠应试技巧得高分,需要长期积累、多读、多思、多动笔,提升核心素养,舍此别无他法。”

这无疑为高中学生和家长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

02

名著阅读的症结

提到名著阅读,广大学生不免怨声载道、有苦难言,甚至何止高中生,就连一些知名学者,在读书时代也曾为阅读名著而头痛。吴晓东教授讲现代主义文学经典时曾略带无奈地谈到

“但实际上这种对现代小说的阅读热情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真正阅读的人并不多。”

西方名著选读题库_西方文学名著选读_西方文学名著选修课答案

现代主义小说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是一件吃力的活儿,是让许多人包括专业研究者望而生畏的事。

这虽然是针对现代主义小说而论,但推而广之到整个文学名著,亦能收获大家的同感。因此吴晓东教授说:

所以有人说什么是世界名著呢? 所谓世界名著就是那些大家都说好,但谁也没读过的作品。我们北大中文系曹文轩老师有个好习惯,每次遇上学生都问一句话:“最近在读什么好书?”我当学生时,他也总是这样问我,我都说在读卡夫卡。其实每次只读上两页就换成了金庸,然后一口气读到天亮。

西方名著选读题库_西方文学名著选修课答案_西方文学名著选读

西方文学名著选读_西方文学名著选修课答案_西方名著选读题库

卡夫卡和金庸,你会怎么选?

想必大家看到这段都是会心一笑。 原来学者也爱读通俗文学而荒废严肃阅读。文学名著作为严肃阅读能让海内名家与大众读者一起望而却步,竟至于斯!

名著阅读虽然吃力,但经过一番苦读,让人走出自己的狭小天地,领略中外文化的深邃魅力,与古往今来的伟大作者一起思考, 这是以消遣娱乐为主要功能的通俗文学提供不了的体验。 经典之为经典,不仅在于它能够陶冶文艺品味,提高语文修养,更在于它构成文明传承的核心。经典具有不可替代性。

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语言及文学成熟的时候,它是一定成熟心智的产物。

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成熟的文明共同体必将产生对于文化方面优劣高下的判断,即文化的秩序。中国人俗称品味,

“中国人最重品,人有人品西方文学名著选修课答案,物有物品。乃就期人与物之价值意义而加以衡量判断,以定其高下,斯谓之品”。

经典本身是经过评判选择的高品位之作,它的内部亦以种种方式教导人如何辨别文化高低,一言以蔽之,它是文化秩序的载体,是教养的门径。 观于沧海者难为水,只有与中外伟大作家一起思考,才会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有限,进而以开放的心灵、谦逊的姿态面对人类文明的遗产。

如何让学生读得下去,是名著阅读作为教学的一个首要的难关,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道门槛,这道门槛一旦跨过,便可循序渐进,登堂入室,领略文学名著中永恒不衰的人文精神。

我们认为,解决“大家都说好,但谁也没读过”,让大家读得下去的 关键在于适合青少年心智特征、情感体验的方式,向青少年介绍文学名著之美,让文学名著在青少年眼中不再是高不可及只可远观敬仰的神圣偶像,而变为与自己的生活相通相感的真切在世体验,真正得窥文学的恢弘堂奥,从而引起主动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使文学名著不再外在于生活掌故谈资,而成为人凭借其养分得以思考、成长的教养源泉。

03

在文本细读中重新发现文学名著

当你深入其中,你会发现看似遥不可及的文学名著其实是可喜可爱而富有生活气息的。以下姑且从几个方面试谈之。

文学名著每一个人物、情节,甚至每一看似不经意的笔触,只要读进去,体察作者的用心,无不觉得兴味盎然,乃至一草一木都有关情会心之处,会觉得名著之为名著,自有其深沉伟大感染力。且看钱穆如何读《水浒传》这部人所常见的小说:

其有关大脉络大关键处且不管,只管其语句小节。如第六回: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十三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

圣叹批:看此一句,便写得鲁达抢入得猛,宛然万人辟易,林冲已在半天也。

我因圣叹这一批,却悟得《史记·鸿门宴》: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照理应是张良至军门,急待告樊哙,但樊哙在军门外更心急,一见张良便抢口先问,正犹如鲁智深抢入庙来,自该找林冲先问一明白,但抢入得猛,反而林冲像是辟易在旁,先开口问了智深。把这两事细细对读,正是相反相映,各是一番绝妙的笔墨。

电视剧《水浒传》剧照(1998)

可以看到, 只要方法得当,体察入微,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情节、枯燥无味的旧小说故事自有其鲜活生动、栩栩如生之处,众多人物如在眼前。当然这样宛如置身其中的阅读感受,这种不同于“看热闹”而悟及小说独到笔致的阅读方式,是建立在阅读者对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那份深沉之爱的前提下。

文学名著中将宇宙苍生与人世情感融合为一,达到天地万物皆备于其中的境界。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在中国古典文学尤为明显。中国文化缺少脱离于世界的神,因而没有超验彼岸与现世此岸的、神圣与人性之间对立的紧张感,拯救也从来不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故中国文学中展现的节令、山川、建筑、草木、风俗,处处流溢充满现世感的人情味,比如常有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这种情味绵绵的意境。钱穆说:

“人与天地万物相接触,即成为我生之一部分。非以我只生来接触万物,乃因接触万物而成我之生。凡所接触,必感其与我相和相合,共成一生,乃有情味可欣赏。”

“中国人特多人情味,亦得世人公认,使人生果得多情多味,他又何求,故中国人生,乃特以情味深厚而陶冶出人之品格德性,为求一至美至善之理想而注意缔造一高级人品来,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大特点。 ”

从《金瓶梅》“云霞满纸”的浮世风情到《红楼梦》 (鲁迅认为亦属世情小说)大观园内的“万艳同悲”,都体现着丰盈的人世悲喜、人间情味。

文学名著以其恢弘万端、头绪纷繁、支脉歧出而令读者头痛,譬如《红楼梦》,胡适曾称其“没有一个plot (整体布局),不是一部好小说”,以《红楼梦》事件纷繁、人物众多、线索交错,又全都置于宁国府荣国府的格局内纷呈而至,乍看之下自然不免找不出主线与头绪,也是因此,造成了对其一探究竟的红学的规模。但 真正进入红楼梦的世界,你会发现它有着精妙的构造。

西方文学名著选修课答案_西方文学名著选读_西方名著选读题库

小戏骨版《红楼梦》之林黛玉进贾府

在碎片化、娱乐化阅读的时代,如果仍以八卦宫斗的眼光和品味看文学名著,在《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观赏到争风吃醋、三角恋爱等剧情自然不是问题,但这种 降文学名著为娱乐小说的读法,纵使能引起人一时的兴味,终究因为千篇一律的套路和平庸乏味的旨趣,让青少年的阅读动力在一时快意之后难以为继。

文学名著不同于娱乐小说,它是沉重的,它的诞生也是作者备尝艰辛的结果,负载了作者对人生与世界的艰苦体验思考。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应该是一切作者走过的路。这就关系到一个传统的命题,文艺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为来源于生活,故有着深厚的人情味,甚至在细枝末节的不经意处,如果肯细细研读也会感受到一些真切感人的温情。高于生活,则是在旨趣上完成了升华。

譬如《红楼梦》就是一部大量描写家庭琐事、闺阁生活的小说,但作者不媚于世俗的才子佳人趣味,塑造了贾宝玉这样至性真情的人,他赞美女性的“聪明灵秀之气”,同情他的时代女性遭遇的不幸悲惨,这种“天分中生成的一段痴情”却被时人君子视为迂阔、怪诡、好色,这就是“情的真义与俗义”的冲突,因此, 这不是一部良辰美景、如花美眷的故事,更超越个别家庭的婚姻小悲剧,怀着真切的同情之心,达到带有普遍性的沉痛而博大的人文主义关切。

这就是一部书的“大旨谈情”, 结穴于“情榜”的绝大章法与笔力,“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而不是一男二女的“三角恋爱”与“争婚悲剧”。

西方名著选读题库_西方文学名著选修课答案_西方文学名著选读

西方文学名著选修课答案_西方文学名著选读_西方名著选读题库

《绘全本〈红楼梦〉画册》(清·孙温)

升华的旨义,比起激动人心的情节,更能让一部文学作品长久停留在人们的阅读选项中,经得起回味,让人长期有阅读的动力,也就是 “神秘的热情与先期的忠诚”。

以上举出的名著之所以为名著的所在,并不能涵盖中外文学名著所有的魅力和感染力。在对文学名著的精读、细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深感于广大高中生面对高高在上的文学名著,欲济无舟楫,徒有羡鱼情,而无从下手的困境,活字文化与教育科学出版社联合推出“名校名著课堂”丛书,汇集北京四中、北师大附中、北京景山学校等多位语文教学一线的资深教师,导读高考考察范围内的中外文学名著。

北京四中“《红楼梦》文本细读课”课堂

“整本阅读与探讨”是高中新课标的要求之一,北京四中是较早开设文学名著选修课的中学。这套丛书出自课堂,适应高中学生阅读和备考需要。作者们根据自己多年在课堂上讲授文学名著的思考,吸收大量的课堂互动,贴近学生的认知视角和接受心理,从文本细节入手,对人物形象、结构模式、思想主旨、叙事手法、语言风格做了鉴赏分析,能够增进阅读兴趣, 切实解决“大家都说好,但谁也没读过”的困境,进而从根基上提高语文素养。这套书不仅适合初高中学生作为阅读文学名著时的导读书,也可以作为中外文学爱好者阅读文学名著时的参考书。

《细读〈呐喊〉:大先生的绝望与希望》

王志彬 著

《细读〈红楼梦〉:末世里的深情与荒唐》

于鸿雁 白楠茁 著

活字文化 策划出品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11

★高考名著文本细读

★名校名师授课精华

★著名学者、语文教育家顾之川主编

★致力于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拓展阅读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