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旺旺旺
2021-11-17 18:19
0
人们常推举“儒释道”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核。顾名思义,“儒释道”指的是孔孟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全球“西方化”的潮流下中华传统文化逐渐式微被束之高阁,但长期苦心宣扬国学的大师南怀瑾却多次劝说青年人不要钻研佛学和易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道名家”
事实上大师本人对于佛学和道学研究颇多,而且研究很深。
虽然说与佛道两派学说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大家”相比,南怀瑾研究的境界尚且浅薄,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对比于“常人”,南怀瑾的修为要高深很多。
难能可贵的是南怀瑾的家中更是藏有许多佛道两家的珍贵典籍,其中更有很多现世少见的孤本,善本(原缺失后修缮的古籍),这都为填补当代国学研究领域的空白做出了不少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公开宣称阅尽佛道典籍的学者近现代只有南怀瑾与陈撄宁两人,所以后世经常拿两人做对比,陈撄宁则专精道家仙学,南怀瑾学多且杂。
可南怀瑾却将中国国学典籍突破性地做了“世俗化”诠解,这对国学在当代在中华文化圈乃至于在全球的传播做了巨大的贡献。
如此一位对佛学和道学文化颇有研究的国学学者正是看到了当代年轻人对于国学典籍的盲目崇拜,纷纷浪费时间金钱,才发出了规劝年轻人远离佛道的呼声。其实是他深知这样做确实不适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难念的经”
南怀瑾此言并非是鼓动民众抛弃佛学和道学,而是劝阻年轻人不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在佛经和《易经》上。南怀瑾纯粹是从自身经历出发规劝青年人不要把大好年华都“浪费”在佛学和《易经》上。
之所以屡屡出现规劝青年远离佛道典籍是因为那都是“难念的经”。
其一,佛道典籍涵盖广泛,研读需要广博的学识。
佛道典籍,经常以微观见宏观,讲究以小见大。在其眼中世间万物,人间万象皆为“道”,皆为“禅”。典籍涉猎也非常广博,需要研读者丰富的学识和见闻来支撑自己对于典籍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怀瑾就曾透露过自己在研读《易经》时,经常为书中的精妙的诠释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兴奋得睡不着觉。
往往是自己刚刚思考想明白一个问题,又会接触到另一个问题,如此周而复始,每每读书到天亮。
南怀瑾先生素以涉猎广博著称,研读《易经》尚且投入其中不能自拔,未能一览全貌。常人知识学识均不如国学大师和先贤鸿儒,强行研究佛道典籍只会一知半解,于己并无裨益,反而耗费青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佛道典籍立意高远,研读要有高远的境界。
佛道典籍在笔者看来根本上是在阐述宗教的哲学理念,化繁为简。研读者是需要有大境界或者是无是非心才能领悟其中的思想。否则仅仅只是通晓其理,略懂皮毛,只做门面功夫,是无法真正领会佛道两教的哲学观的。
宋代文豪苏轼因为仕途不顺,一直对佛教修心之学较为热衷。虽然苏轼佛理通达,能言善辩,但是由于自身“烟火气太浓”佛学大师解释易经,对于佛学的理解长期“流于表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自己也在文章中写到自己读佛经只觉头脑昏昧,心智闭塞,不能够领悟其中的精妙之处。
到了后世甚至有了苏轼是“佛学名家”,但却是佛教“门外汉”的称号,就是因为苏轼未能斩却俗世牵挂,以致境界停驻不前。
由此而见,人往往经过巨大变故,心如死灰,欲念寂灭才能超脱红尘,成佛为道,这是有道理的,为俗世纠缠的凡人并不适合研修佛道之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三,佛道典籍蕴藏深意,研读要有丰富的阅历。
古代私塾常见的教法就是死读书,背死书,指的就是先生会要求学生将书背熟,但是却少做讲解。
因为一些古籍的内容固然深远通透,但是阅读者和背诵者的境界却是阻挡他们深入了解背后道理的阻碍。
在学习者未能有广泛的社会体验之前,是不可能根据讲解理解深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身边的例子就是老师或长辈会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但是因为人生阅历不够,未能体会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冷暖,经常认为这些道理枯燥乏味,一听就懂,一用就懵。
只有在体会过生活的酸甜苦辣之后才能了解当年那些劝告的正确和可贵。阅读佛道典籍也是如此,先哲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触和领悟凝练浓缩,在不大彻大悟之前是极难读懂的。
青年人社会阅历浅薄,粗略读来只会觉得晦涩难懂,难以领会奥妙,一心钻研只会浪费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在当下
“儒释道”三家中儒学鼓励出仕治学,匡扶天下,经世致用;道学推崇道法自然,顺势而为佛学大师解释易经,和谐相处;佛学讲求破除表象,修心舍身,割舍欲望。
青年人血气方刚,正是世俗出仕,有所作为的大好时机,南怀瑾先生对青年人的这番规劝也是敬告小友们要活在当下,在尘世中努力进取。
如上文所说,研究佛道经典智慧,学识,境界,阅历缺一不可,这些都是青年人所缺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人正应当顺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其位谋其政”,积累自己的学识,提升自己的境界,丰富自己的阅历,到了中年甚至是老年再读典籍,自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否则年纪轻轻便因为研读典籍形神憔悴,了无生气,为人处世皆是无欲无求,顺其自然。纵使将典籍倒背如流,整日围着青灯古佛打转,也只是如苏轼一般的“佛教门外汉”,又能真正体会践行多少这些哲学观念呢?
因此这也是南怀瑾先生规劝青年远离佛道的原因之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此看来,唯有投身世俗,活在当下,领略人生百态,最终才能大彻大悟。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