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君——专栏作家,助力个人成长,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智慧!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关注账号,阅读更多有价值、正能量的国学文章。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在演讲中告诫大家:“我常常告诉人,世界上有两种学问不要去碰,第一种是佛学,第二种是《易经》,结果有人碰这两种学问,一辈子钻进去爬不出来了,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去研究它们。”
为什么南师会这么说呢?
因为要想研究这两种学问,对人自身有要求,《易经》和佛学只是适合两种人——一种是第一流智慧的人,二种是完全没有读过书的人,属于一张白纸,可以研究。
南师告诫说:“处于中间智慧的一般人最好不要去碰这两门学问,万一要研究,最好学一半,永远钻不到底。如果这两门学问,任何一门学问钻到底了,你就变成了一个废人。”
南怀瑾大师的话到底对不对呢?
我们先来看看《易经》和佛学到底讲的是什么?
01、先说《易经》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易经》含盖万有,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中国所有的哲学,都是从《易经》中出来的。老子是替很高智慧的人去解释《易经》,所以凭良心讲,道德经是高难度的,光是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你就搞不清楚。孔子是替中等智慧的人来解释《易经》,所以才叫做论语,论语就是家常便饭的话。墨子是专门替那个基层的大众去解释《易经》的道理。所以,做人先学墨子实干,然后慢慢走上儒家的路,最后你才可以去进入道家的境界!
首先,要想研究《易经》,你必须具备高等一流的智慧,要有很强的辩证法思想,以及足够深厚的知识和见识的储备。要不然,很多人因为智慧不够,把研究《易经》研究偏了,还以为《易经》就是算命八卦佛学大师解释易经,弄到挺玄乎,到头来是自欺欺人,还浪费时间和精力。
其次,《易经》包罗万象,涉及的领域很广、很杂,它是中华文化的根源。如果我们要研究《易经》,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甚至是要花费一辈子功夫,也不能真正把易经研究透彻,研究完全。
这就是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02、再说佛学
佛学的学问,从古至今,用四个字来形容——浩如烟海,比四大海的海水还多。佛学包含的内容,有宗教,哲学,科学,诸子百家,一切的学问都有。佛学就像百货公司一样,什么都有,要想研究它,把它研究透彻,也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佛学经典大概有:一涅槃——《涅槃经》,三大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三大咒——《楞严咒》《大悲咒》《尊胜咒》,十小咒——《如意宝轮王陀罗尼》《消灾吉祥神咒》《功德宝山神咒》《准提神咒》《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药师灌顶真言》《观音灵感真言》《七佛灭罪真言》《往生咒》《大吉祥天女咒》,四阿含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
十大般若——《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
佛广说方等大乘经典,如《维摩诘所说经》《圆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大宝积经》《大方等大集经》《楞伽经》《药师经》《地藏经》等等多部。
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要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毕竟,能把佛学搞通了的人少之又少,近代中国著名的佛学研究者,只有太虚法师、印顺法师、梁启超、欧阳竟无、吕澄等人。研究佛学的人,都是智慧一等一的高人,但是这样的人太少了,更何况学佛还需要看空看淡的高深境界。
对于一般人来说,学佛学浅一点,知道善有善报,然后努力“言善行善心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就可以了,甚至没有必要烧香拜佛。
正如《菜根谭》中所说:家中人人信奉真正的佛佛学大师解释易经,日常生活中坚守一个真正的“道”,人能够诚心诚意、心平气和,神色和悦、言辞婉转,使父母兄弟之间感情融洽、意气相投,这比静坐调心的修行、烧香拜佛还要好上千万倍。
结语:
老子《道德经》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做人做事。只可惜,自以为是、妄自尊大是人性的一种普遍弱点,很多人喜欢高估自己,去做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情。
对于《易经》和佛学,如果你感觉自己并不是智慧一流的人,最好不要轻易去触碰,学习其思想精华部分便可,可以“不求甚解”。连南怀瑾这样的大智慧者都说,自己碰了易经和佛学后,感觉自己是半个废人,更何况是普通人呢?所以请大家记住南师的忠告:不要轻易去碰《易经》和佛学。
今日话题:您觉得南师的话对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精彩的评论,我会置顶鼓励哦。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