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堂演练: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堂演练: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维思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三宋明理学1魏晋时期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儒学的困境是由于()佛教盛行道家学说广泛传播儒学失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佛教代替儒教成为正统思想ABC D答案:A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先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尊严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为新的理论体系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新儒学D强化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答案:B3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宋明理学程灏偏道家学说吗,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思想()A主旨在

宋明理学程灏偏道家学说吗_宋明理学亦称道学_宋明理学是属于道教的范畴

2、于维护社会和谐发展B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C与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相适应D反映了对儒学的批判继承答案:B4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宋明理学程灏偏道家学说吗,下图空白处应填写为()A致良知 B存天理,去人欲C三纲五常 D格物致知答案:D5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A万物之理,终归“太极”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3、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材料三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儒学发展的什么特点?(2)材料二反映了朱熹怎样的主张?材料三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思想主张?(3)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朱熹、王守仁的思想为什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扣住“儒有焉”“道有焉”“释有焉”等关键信息。第(2)问由材料中的“三纲”“五常”“理”“万物”“心”“良知

宋明理学是属于道教的范畴_宋明理学程灏偏道家学说吗_宋明理学亦称道学

4、”等信息概括其主张即可。第(3)问从他们的主张目的与统治者要求的关系分析。答案:(1)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2)“三纲五常”即是天理。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3)“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以及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说教有利于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秩序。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唐代儒学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A已沦为笺注之学的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B士大夫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C韩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D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儒学在唐代时期仍受到佛、道两教的冲击,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发生在北宋。答案:C2北宋五子对儒学发展的共同贡献是 ()将儒家的忠、孝、

5、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将儒学发展到“心学”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使理学成为北宋的正统思想ABC D解析:是南宋陆九渊的观点;理学在北宋时并不被统治者重视,故错误。答案:C3宋之前,儒家重“人道”,而道家则主张“人道”应向“天道”学习,认为“道是世间万物之原”。基于此挑战,宋代儒学()A提出“天人感应”学说B首倡“格物致知”C提出“理”为万物本原D充实了伦理纲常解析:关键信息是:“道是世间万物之原”,而理学家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故选C项。答案:C4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宋朝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A“为政以德”“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_宋明理学程灏偏道家学说吗_宋明理学是属于道教的范畴

6、节用而爱人”B“施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解析:“二程”是理学的开创者,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宣扬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A、B是孔孟儒学,C是心学。答案:D5下列各项观点中,由南宋朱熹提出的是()A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解析:在理气关系方面,朱熹认为理在气先,理在气上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B、C、D为陆王心学。答案:A6宋明理学包含的积极精神有()注重气节、品德,凸显人性庄严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7、以天理遏制人的自然欲求A BC D解析:本题题眼“积极精神”,不是宋明理学包含的积极精神,故排除含的A、C、D三项。答案:B7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解析:唐宋时期的儒学大师以儒学为本,吸收佛、道的有关思想,使儒学得到新发展。既继承了孔孟治理国家的思想,又吸收利用佛、道对自然界和人生命运的解释,逐渐形成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答案:A8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D只有探究万

8、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解析:朱熹和王阳明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理学到后来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所以王阳明主张“心即理也”,即通过内心的反省来克服私欲,存天理。这同朱熹的“灭人欲”有相似之处。答案:B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二程遗书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所适而不在。朱熹材料三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守仁答顾东桥书请回答:(1)材料一、二对“理”的阐释有何本质的一致性?(2)材料二是怎样说明“理”和三纲五常的关系的?(3)材料三和材料一、二的思想观点有何不同?两者的目的是什么?解析:本题围绕宋明理学选择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对理学的理解,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综合比较能力。结合材料可提取关键信息作答,其目的应回归到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统治秩序上来。答案:(1)“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永恒的普遍原则。 (2) “天理”在人间(社会)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儒家道德伦理)。(3)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王守仁认为“心即理也”。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统治。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