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汉武帝是“千古一帝”,基本没有人反对。
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人们提起汉武帝首先想起的就是他的“武功”:
反击匈奴,夺取河西走廊,设立敦煌等四郡;开通西域;沟通西南夷;设郡于朝鲜半岛等。
汉武帝塑像
汉武帝时期不断开疆拓土,对中国版图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今天的人提到汉武帝尊称一声“汉武大帝”的原因。
然而出身儒学世家的班固撰写《汉书》对汉武的评价却一反常态,只提汉武的“文治”,丝毫不提“武功”。
班固在《汉书·武帝纪赞》是这样评价汉武帝的:
“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举封禅,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有三代之风。以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虽《诗》《书》所称,何以加焉?”
班固对汉武帝的赞扬和今天人们的赞扬完全是相反的,他“专赞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则不置一词”,绝口不提汉武帝的开疆拓土的武功,甚至连一个字都吝啬不给。
然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恰恰是他的武功。
班固的评价让人很不忿
清代史学家赵翼曾经不忿道:
“因匈奴屡入寇,则使卫青七出塞,击,收入河南地,置朔方郡。公孙敖筑受降城,徐自为筑五原塞,千余里列亭障,至卢朐,徙贫民实之。又使霍去病六出塞,击匈奴右地,降浑邪王,筑令居以西,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又使李广利伐大宛,斩其王母寡。自敦煌西至盐泽,起亭障,屯田于轮台、渠黎。此开境于西与北者也;
使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取南粤,以其地为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此开境于极南者也。
又使杨仆及横海将军韩说等击东越,东越人杀其王余善降,遂徙东越之民于江淮而空其地。此开境于东境者也;
又使唐蒙、司马相如讽谕西南诸夷,继遣中郎郭昌、卫平等平南夷为柯郡,邛都为越隽郡莋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文山郡,白马为武都郡。夜郎、滇王先后入朝,以滇地为益州郡。此开境于西南者也;
又使杨仆及左将军荀彘击朝鲜,以其地为真番、临屯、乐浪、元菟四郡。此开境于东北者也;
又使张骞等通西域,而三十六国君长皆慕化入贡。此开境于极西者也。”
汉武帝四方开境,大大拓展了版图,“开境于西与北”、“开境于极南”、“开境于东境”、“开境于西南”、“开境于极西”等等,使得汉朝的疆域空前辽阔。
其中一些地方是秦代有的汉武帝重新收复并直接管辖的,“有秦所本有,已沦入外国而武帝恢复之者,如朔方、朝鲜、南越、闽越,秦时虽已内属,然不过羁縻附隶,至武帝始郡县其地也。”
还有更多的地方是汉武帝新打下来的,“并有秦所本无而新辟之者,西北则酒泉、敦煌等郡,南则九真、日南等郡,西南则益州等郡,而西域三十六国,又秦时所未尝闻也。”
汉初版图
汉武帝时汉朝的疆域,“视高、惠、文、景时几至一倍”,这福泽万代,至今中国都受益于此。
就如赵翼所说的那样,是“所增地永为中国四至,千万年皆食其利。”
也正因为如此,汉宣帝时下诏“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单于远循,南平氐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定 薉、貉、朝鲜,廓地斥境,立郡县,百蛮率服,款塞自至”,尊汉武帝为世宗,“立庙,如高祖、太宗焉”,且“永为不毁之庙。”
但班固就不提偏偏汉武帝的这些功绩。
这是儒家的成见
其实这并不是班固的错,而是儒家主导了国家统治思想后形成的必然。
当初汉宣帝尊汉武帝为世宗时,群臣中只有一个人反对,这人是研究《尚书》的大儒夏侯胜。
夏侯胜是这样评价汉武帝的: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汉武帝时代儒学主导地位,赤地数千里汉武帝时代儒学主导地位,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夏侯胜批评汉武帝穷兵黩武使得国力疲弱,这的确是客观的,但“亡德泽于民”这套说辞明显是儒家的仁政观点。
汉武帝时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渐渐成为统治思想,但这也是有个过程的,汉宣帝时奉行“汉家治天下,霸王道杂之”,所以夏侯胜批评汉武帝此举被大臣们弹劾,“毁先帝,不道”,被下狱治罪。
后来儒家的统治地位愈发稳固,一家独大,儒家理论渗透治国的各个方面,到班固时,人们对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愈发批评,“论者犹以为戒。”
汉武帝塑像
他们更赞同的是汉光武帝那样打着“不欲疲惫中国”的理由实行“弃西域、闭玉门关”的政策。
儒家可能忘记了,正是因为汉武帝当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才在各学派的较量中取得独尊的优势,是汉武帝把他们捧到朝堂的。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