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免费获取国学文化知识,学习国学文化,以修身养心,以齐家治企。屯元国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布道者作者:屯元子
一、孔子说孝
儒家文化有一个强调的方向就是不忘本,孔子也在《论语》中多次谈论到“孝”,并给出了不同的解读:
1、孝,就是不违背社会规则。
孟懿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
孟懿子是鲁国三家最有权势的大夫之一孟孙氏之后,属于贵族子弟。古代贵族是统治阶级,言行皆以礼制为标准,否则不足以领导百姓。
孔子以"无违"说孝顺儿童国学经典孝心,在文中是指孝顺应合乎礼制,但在现在,可以理解为孝顺要符合社会规范。
和古代不同,今天中国的社会规范有很大的地区差异。小到给父母长辈过寿,大到婚丧嫁娶的礼仪,都是规范的一种,不同地方风俗不一样,城市和乡村又不大相同;做子女的就要审时度势,站在父母所在的社会规范中思考和处理问题。
2、孝,就是少让父母操心。
孟武伯(鲁国大夫孟懿子之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
孟武伯和上边提到的孟懿子都是贵族子弟,这个年轻人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顺,孔子的答案简约而不简单。一方面,孟武伯作为一个官二代,平日侍从贴身服侍,早已衣食无忧,父母也似乎不用他操心什么了,怎么尽孝,看起来是一个难题;孔子说,你不生病,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了。
另一方面,孔子可能也在提醒他,贵族子弟要学会安分守己,管好自己的身体,不给父母添负担,同时管好自己的行为,别给父母惹麻烦,就是对父母尽孝了。
现在的中国是一个人口流动的社会,很多子女离开家乡到外地甚至外国工作,做子女的,只让父母为自己的健康操心,而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感情、人际交往都能十足放心,想做到其实并不容易。这一切一定是建立在家庭人员充分沟通和信任的基础上的。
3、孝,本质是尊敬。
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并不是指能够侍奉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这说明孝顺父母,最重要的一点是先学会尊敬父母。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越是亲密的关系,越难建立起对彼此的尊重。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们也看到很多这样的社会新闻,父母生病了,子女暴力护理或者恶语相向。可见,孔子说的"不敬"在今天的社会还是一个没有消失的问题。
不过,既然说尊重是相互的,孝顺是对子女的要求,那父母应该怎么办呢?父母要自得其乐,要设法让自己安顿,不能等待子女来孝顺他们,这是父母要思考的问题。
4、孝,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子夏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办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让年长的人吃喝,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孝顺出于子女爱父母之心,这种爱心自然表现为和悦的神情与脸色,这一点却是远比为父母做事与请父母吃饭要困难的多。
怎么理解"色难"这件事情?
我大学的时候,母亲写信说他们单位发了一箱苹果,很大很好,我看过也忘了。等到寒假回家,突然发现那箱苹果还原封不动地在那里。母亲说,想等我回来给我吃。
那些苹果放得有些久了,皮都皱了起来,吃起来却格外的甜,心也格外的酸。
我读《论语》时,读到"色难",想想那一箱苹果,我们也都想想父母曾经在壮年时给过自己的无私的爱,"色难"也就不那么难了。
二、为父母做些小事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孔子说:"我们一方面为父母得享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为他们日渐老迈而忧虑。"所谓子欲孝而亲不在在。我的建议是养成习惯,为父母做一件简单而持久的小事。
1 、保持沟通。经常打一个电话报平安;不用说很多话,也可以让父母卸下心理负担;
2 、教父母使用新工具。APP软件也好,相机也好,让父母还有学习新知识的快乐;
3 、创造一起同行的机会。有条件可以一起旅行,没条件可以一起散步,要制造和父母同行的机会;
4 、了解他们的爱好并投其所好。送爱书法的父亲一支毛笔,送爱养花的母亲一颗花苗儿童国学经典孝心,小礼物有大心意;
5、了解父母尚未实现的理想,并协助完成;
6、父母坚持反对的事,不要与他们硬抬杠,学会柔和处理;
7、了解父母心中的忧虑,并协助排解。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