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高中历史增分知识点5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专题知识线索,高考考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专题知识线索】

线索1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近代中国社会经济逐步走向近代化。

线索2 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中日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的“黄金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恢复发展,再到国民政府统治中后期的纷纷破产、陷入绝境,最后经过三大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线索3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40-1949年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为突出特征;1949-1976年第二阶段,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科技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

【高考考向】

【识记类】

一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

②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减少。

③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2)表现

①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②“耕”与“织”的分离。

(3)影响

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③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

(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不断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3.洋务运动——中体西用、近代化开端

(1)含义: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洋务派为挽救清朝封建统治而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科技而创办近代企业。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抵抗侵略、镇压反抗、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4)性质

①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

②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5)内容

(6)影响: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既诱导了本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

1.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南沿海)

(1)原因:明清资本主义的萌芽;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2)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评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产生早期资产阶级及维新思想。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原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商办企业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担负救亡图存重任,推动了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

3.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及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的影响投身实业。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

①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4)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4.较快发展(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1)原因: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表现: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等工业,都有较大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5.日益萎缩(1937-1945年)

(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的压榨。

(2)表现:沦陷区大量企业被日军毁灭或吞并;国统区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6.陷入绝境(1945-1949年)

(1)原因: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摧残;通货膨胀严重。

(2)表现: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三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1.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

(1)衣: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中山装、学生装和旗袍进入生活。

(2)食: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

(3)住: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

(4)习俗:从蓄发缠足、繁琐婚丧礼仪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衣:由衣着朴素到多彩多样。

(2)食:由食物简单到解决温饱,注重吃好。

(3)住: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高楼林立。

(4)习俗: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树立新风和休闲方式多样化。

3.交通的进步

(1)轮船: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了列强垄断的局面。开始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2)铁路:19世纪80年代,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到“九五”期末,铁路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3)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

(4)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了我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4.通讯的进步

(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甲午战争前夕,形成了电讯网络。

(2)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

(3)电话: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5.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

①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

②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

③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青年》。

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等。

(2)影视业

①《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②《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的历史。

③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3)“第四媒介”:互联网,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理解类】

1.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在以小农生产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在农耕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和传承的、与农耕以及农耕社会有关的文化总和,既包括农作物、农耕器具、生活用具、传统村落和民居等实体文化,也包括与农事、农耕有关的礼仪、民俗风情、传统习惯等精神文化,如节气夏历、祭祀礼仪、诗词谚语、民歌民谣、神话传说等。在全国卷试题中的主要体现:农业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等等。

2.近代市场

(1)含义:近代市场是相对于传统市场而言的,它们所处的经济形态根本不同,传统市场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一种低级的小规模的市场;而近代市场则是伴随着近代化的进程而产生的一种高级的市场。

(2)背景: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大规模侵入,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从而导致了国内商品市场的不断扩大。由于这一时期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是外国商品倾销所引起,因此自然经济解体后扩大的商品市场,是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3)表现: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近代市场体系逐渐形成,但是中国的近代市场不是传统市场的延伸和扩大,而是在外来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表现为:

a经济形态的转变。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这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的可能。但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束缚之下,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特别是在广大的内地城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b市场观念和意识的变化。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国人市场观念也逐步变化和深化,从“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自强、求富”,和“中体西用”,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近代市场意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进程。

c经济思想的潜变。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下,“重农轻商”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近代经济思想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商业思想的演变由“重农轻商”到“振兴商业”、“通商惠工”,变“抑商”为“恤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d商品结构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坚韧的近代中国历史人物,传统市场流通的商品主要为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如盐、米、棉花、土布、丝绸、茶、药等,近代商品市场的种类大增,棉纱、煤油、五金制品、糖和火柴等大批洋货和机制品充斥着各级市场,成为土货洋货并存、生产原料和消费品并重的商品结构。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国货的市场占有额上升。总之,市场流通商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e商人主体的多元化。鸦片战争前,市场上商人以官商、私商为主。鸦片战争以后,洋行、买办商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市场上的主导力量。当时的洋行、买办和民族资本家所办的企业,从本质上讲,均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了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方向,对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民族资本家的企业也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除了上述发展变化以外,与近代市场和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金融市场、交通运输、商业资本构成、商业经营方式、劳动力市场等方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都反映了中国近代市场坚韧与发展,小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3.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起点的五点理由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坚韧的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4.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

(1)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显性体现

①传统的手工业,其中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即“织”与“耕”的分离。

②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2)近代中国出现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

(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四个表现:外资企业出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

5.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贡献

(1)经济方面: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2)政治方面: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方面: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始终未能成为近代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6.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1)不利因素

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力量薄弱。

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发展艰难。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受时代潮流的冲击,为巩固统治的需要,当政者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家实业救国的思想和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5.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及启示

民族工

业发展

帝国主义阻碍启示 前提:国家独立

封建势力策略:有利的环境

官僚资本主义保障:政府支持、科技、资金

7.社会生活变迁的综合理解

(1)四个时间关键: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2)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3)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4)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5)运用史观整合: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整合西方文明在与中国衣、食、住、行、通讯、习俗等各方面碰撞融合中的变迁。

8.通史理念解读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与影响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冲击。

②政治上,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仁人志士的推动。

③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④经济上,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⑤内在动力: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⑥科技因素: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改变并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⑦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学堂教育人员的扩大,加快了新式生活的推广。

(2)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民族主义

a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特点是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同时并兴。

在近代中国“自卫型民族主义”中,务实的民族主义是主流形态,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与一些后进国家的“自卫型”民族主义相比较,它不是依托某种宗教传统作为民族认同的凝聚力与基础的;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相比较,这种近代民族主义,具有明显的由外部压力激发的“反应性”特点。

史革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特征之我见》在宏观上将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反对民族压迫,以争取民族独立为职志;二是始终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相结合;三是不断克服狭隘民族情绪,理性民族主义占主流地位。

b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时间与发展阶段

郑大华在《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中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他认为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相联系,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也经历过不断地建构过程。

在清末民初,民族主义的理论主要是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而构建的,当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排满”和建立单一的汉民族国家,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则主张“合满”和建立包括满族在内的多民族国家,双方为此而展开过激烈的论战和斗争,结果是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了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识并得到最终确立。

在五四时期,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和十月革命以及列宁、威尔逊提出的民族自决理论的影响,民族主义的理论构建主要是围绕民族自决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反帝与反封的关系而展开的,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人都曾为此做出过重要贡献。

九一八事变后,受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这一时期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民族复兴思想的提出并成了一种社会思潮。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因抗日御侮任务的基本完成,“以德报怨”的理性对日原则的提出,国共一度共同致力于建设民主国家,近代民族主义也走向了基本的终结。

附[多角度解读中国经济]

1.五种经济成分的消长过程

A.代表自然经济,在近代中国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1953-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走向合作化道路。

B.代表洋务企业,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中出现,90年代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失败,洋务企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代表外商企业,鸦片战争后开始在通商口岸出现,其后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外国企业。

D.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60、70年代产生,曲折发展,1953-1956年实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E.代表官僚资本,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出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急剧膨胀,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四大角度解读中国近代化

(1)中国经济方面的近代化

①起步阶段: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出现。

②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2)中国政治方面的近代化

①近代前期各阶级阶层的救国主张。

②从专制到民主: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行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中国思想方面的近代化

①地主阶级: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中体西用”。

②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

③无产阶级:传播马克思主义。

(4)社会生活方面的近代化

①变迁原因: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

②变迁表现:衣食住行和思想观念的变迁;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3.两次工业革命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关联

(1)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与中国当时社会现状的比较

(2)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考点

考题

命题视角

考频

考情说明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额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019年全国卷Ⅲ T28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7年7考

近代中国经济变动的表现、成因及影响;社会生活及习俗的变迁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选择题一般会在28—30题中出现1-2题考察。

高考命题多从经济角度切入,考查社会时局、社会生活及习俗变迁之间的因果关系。

(3)高考命制题目综合性较强,会从经济与政治、思想多角度综合考查,飞选择题链接考查为主。

2017·全国Ⅰ卷,T28

洋务运动的特点

2017·全国Ⅱ卷,T28

洋务运动的近代企业特点

2017·全国Ⅱ卷,T41

洋务运动与近代采矿业(非选择题)

2016·全国Ⅰ卷,Ⅱ卷,T28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2014·全国Ⅰ卷,T28

小农经济顽强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2014·全国Ⅰ卷,T28

晚清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017·全国Ⅲ卷,T28

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7年5考

2016·全国Ⅱ卷,T28

抗战后国民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

2016·全国Ⅲ卷,T30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特点

2016·全国Ⅱ卷,T40

华侨对民族工业的贡献(非选)

2015·全国Ⅱ卷,T30

日本对华经济侵略(“联银券”“军用票”)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及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的变化

2019年全国卷ⅠT6

新思想的传播

7年6考

2017·全国Ⅱ卷,T29

近代大众传媒对思想解放的影响

2017·全国Ⅲ卷,T29

近代后期生活习俗的变化

2015·全国Ⅱ卷,T41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的变化(非选)

2014·全国Ⅰ卷,T30

近代中国电影发展与流通税费

2014·全国Ⅱ卷,T28

维新思想与近代中国的服饰变革

类别

旗号

活动

军事工业

“自强”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

民用工业

“求富”

兴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筹划海防

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培养人才

兴办京师同文馆,培养军事、翻译和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类别

性质

出现时间

分布地点

外资企业

外国资本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通商口岸

洋务企业

洋务资本

19世纪60年代

沿海、沿江地区

民族企业

民族资本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沿海地区

条件

英国

中国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封建专制制度

资本

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

买房置地

原料

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

小农经济、闭关锁国

劳动力

圈地运动

小农经济

科技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积累

文化专制

市场

殖民扩张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积极

影响

①中国小农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②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和实践

消极

影响

①政治上:为打开中国市场,列强侵华,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