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虽然是一门文科学科,但在高考中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壹壹教育网整理了一些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希望可以对大家成绩提高有一些帮助。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高考历史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中国历史万能答题模板,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解题技巧
一、能力要求—三大条目
①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考试要求”即题目要求,应首先审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能使我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当中有较大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②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心;或者对材料进行分层,在卷面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圈划和批注。注意要求里面的“最大限度”。
③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在前面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材料各层次概括;或者分析材料各层次哪些信息是事件特征描述,哪些是事件原因表述,哪些是事件结果或意义表述。
二、基本机构—两大部分
①材料:涉及历史知识或热点知识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
②问题:主要有五大类:
(1)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2)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4)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
(5)综上,简述??的启示(或得出??认识)。
三、答案类型—两类分法
1.据答案来源分
(1)来源于材料的答案:指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
(2)来源于课本的答案:指出自课本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
(3)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多指根据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答案。
2.据答案内容分
限定性或半限定性答案:指来源于课本或材料中的答案。
如: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和部分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2)开放性答案:指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如:启示题和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四、解题技巧——三个环节
1.读——解题的基础
(1)读设问
一是粗读,大致了解所需回答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这样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二是精读,在读完材料后做答前。这遍审题要注意五个方面:
①信息来源或者答案出处:表述为: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只;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②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等。
③核心词(答题语):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
④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
⑤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特别提示
①依据设问类型,确定答案应该来自课本还是材料:
(1)“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
(3)“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含图片信息题):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信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影响等层次递进);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根据材料,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新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切记不能没有根据的随意空谈;
(5)“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依据材料所涉及的现象,结合课本总结出本质。
②历史学科基本的要素为时间,因此大家无论在回答任何题目时都要在时间上做一个准确的判断。没有时间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了历史学科,也就不可能对任何历史问题作答了。
(2)读材料
①读引言(题引):
考试一般都采用专题式或者主题式命题方法,即一道题目都有一个中心和主题,体现命题者的立意和命题意图。而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爷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因此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②读材料正文:
这是读题的核心任务,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两遍以上,在阅读向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信息。
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分号、句号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分号和句号的个数往往意味着材料要点的层次和个数。
③读材料出处:
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因此在以后的考试中要高度重视。
2.找——解题的关键
(1)阅读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联系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3.答——解题的落脚点
规范答题——要做到”六化”:
(1)答案要做到“三化”:要点化、条理化、专业化。①要点化: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高考阅卷就是看点给分。详略得当,一看分数多少,二要点到为止,不要纠缠在一点上啰嗦太多,言多必失。
②条理化:分析原因、条件或影响时要从根本一直接;内因—外因;客观—主观;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文化和事件当事各方等方面,辩证思考,全面分析。先后顺序清晰,层次分明。
③专业化:要尽量避免“大白话”,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作答,做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作用。
特别提示
①根据题目的“核心词”或“答题语”形成答题思路:
原因(背景):主观一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
影响(评价):积极—消极;直接—深远等;
作用: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②其他答题基本思路:
(1)先材料后所学知识;
(2)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语言;
(5)先史实后结论,史论结合等。
③切记答案一般不要照抄原文,高考阅卷明确规定照抄原文没分,一定要稍做改动和概括。如果出现材料和课本不一致的情况,还是要以材料为准。
(2)书写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
①段落化: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每一大问要分解设问,列表规划,列成几个小问题,防止漏问。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
②序号化: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这样答案一目了然,便于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
③规范化:书写要正规,好多省份采用的是网上阅卷的方式,书写潦草更不容易得分,要保持卷面整洁。男生字小些,女生要写的大写。
历史学习中的七种主要史观:
第一,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
①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②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
③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
④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第二,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第三,文明史观: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第四,社会史观:
①概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②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第五,唯物史观
①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⑤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⑥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生态史观: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第七,革命史观: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