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的思维逻辑
论证类的题目要求
一般要求我们结合相应的材料或史实,对相应的观点进行论证,多属于“是什么”的层面。
常见问法
①材料中的观点/论题有何依据/理由?
②任选一个角度/任意提取两项信息,自拟论题进行论证。
③结合材料,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证。
常用的答题格式(一般要求“表述成文”)
观点/论题:××××××(先找准关键词,然后确定观点,一般要写成一个陈述句)
用史实来论证观点:
①如果是单层次的,直接找到恰当史实论证即可;如果论点是多层次的,要逐条论证清楚;
②史实与论点要紧密结合,一般至少要两个典型史实(孤证不立);
结语:因此/综上所述……
典型例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珀金斯认为,从中国农书来看:王祯的《农书》(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28年),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全是前一本书的重复。品种没有增加,性能没有改变,生产技术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增长到32%;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增长到2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历史学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明清时期的社会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问题1:请对材料中提出的论题进行论证。(12分)(如果分值比较大,类似小论文的题目可以这样写)
参考答案:
明清社会发展与停滞并存(总论点)。
明清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分论点)。
经济领域,农业上高产作物引进推广,人口增长;私营手工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工商业市镇兴盛,白银广泛使用,出现商帮。社会治理上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税制改革,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思想文化方面,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推动理学进一步发展,以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等思想,丰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小说、戏曲等文学艺术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明清社会在向近代社会转型上趋于停滞(分论点)。
经济领域,固守小农经济,农民贫困;手工业未出现变革性的技术创新,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商业领域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的政策束缚商业发展,商人热衷于买田置地、投资科举。政治上,专制皇权高度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思想文化领域,程朱理学束缚人们思想,进步思潮未形成独立思想体系,为推动社会转型。
综上,明清时期的社会呈现出复杂性。既在传统领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又在社会壮行领域呈现出一定的迟滞。
历史解释的思维逻辑
历史解释类题目的一般要求与常见问法
1、历史解释类的题目要求:一般要求我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层面作答。
2、常见问法举例(明确历史解释的对象):
①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粱启超认识的理解。
②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人18世纪中叶以来休闲生活的变化”进行阐释。
④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⑤评析材料中(钱穆)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⑥以“1950年代世界的变化”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围绕某一中心选取历史事件展开论述,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
复杂情境的历史解释如何应对?(有争论、比较异同、有时代变迁、关系类、评析观点类等)
1、有争论(辩论)类解题思路:
争论的是什么:①要点:谁和谁围绕什么问题争论;双方各自的观点
②一般句式为:双方争论的焦点是……,A认为……,而B主张……
为什么会争论:①如果有必要,要分析出宏观的时代大背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②分别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如A认为……的原因是……;B主张……的原因是……(立场、各自坚持的思想理论、各自的经历、主张本身的优缺点等都有可能成为分析原因的角度)
争论会怎么样:①影响:既可以分别写,如A的主张会带来……中国历史答题系统小说,B的主张会带来……;
也可以整体写,如这场争论带来了……;
答影响的角度:积极/消极;你我他;当时/后世
②认识、启示:现象背后的本质、趋势;价值观升华
如这场争论反映了……(如国家治理的争论/社会转型时期保守与进步的争论);
这场争论启示我们……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雄,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谈谈你对材料中争论的认识。(12分)
参考答案:
材料中是王绾与李斯关于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展开的争论。王绾等认为,地方管理应实行分封制以利于边地的管理;李斯认为应实行郡县制,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两个点:围绕什么问题而争论;各自的观点)(4分)
这场争论是在秦朝完成国家统一,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的背景下展开的(整体背景)。王绾坚持分封制的主张是受到西周以来传统政治制度的影响,并立足于方便边远地区的管理(王绾支持分封的原因)。李斯受法家君主集权和大一统思想影响,立足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坚持郡县制,并认为分封制会带来诸侯间的征伐兼并,带来国家分裂割据(李斯支持郡县制的原因)(6分)(大的时代背景+分封制和郡县制各自的利弊和治国思想的不同)
这场争论的实质上是一场关于国家治理理念的争论。争论的结果,秦朝最终选择了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这对后世王朝国家地方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启示我们要基于现实状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国家治理方式。(2分)
2、对异同点进行历史解释的思路与争论类的类似:
双方的异同点分别是什么:A和B都……;但A认为……,B认为……
分析异同点出现的原因:
①A、B有共同认识的原因;
②分别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如A认为……的原因是……;B主张……的原因是……(立场、各自坚持的思想理论、各自的经历、主张本身的优缺点等都有可能成为分析原因的角度)
异同点会怎么样:
①影响:既可以分别写,如A的主张会带来……,B的主张会带来……;
也可以整体写,如这场争论带来了……;
答影响的角度:积极/消极;你我他;当时/后世
②认识、启示:现象背后的本质、趋势;价值观升华
如这场争论反映了……;这场争论启示我们……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海权战略学说
材料美国的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代表作是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马汉海权战略思想的链条是:强大的海军——海战——消灭敌方舰队——取得制海权——打通本国与世界市场的通道并确保在远方的商业优势——保持帝国的不断增长。马汉的“海权论”,在19世纪末2O世纪初风靡欧美发达国家。
英国著名的海权战略学者有约翰·科洛姆、朱利安·科贝特等,代表著作有《论我们的商业保护和海军力量分配》等。科贝特提出了取得相对制海权——维护海上交通线畅通 ——在陆上实施有限战争——支援陆上盟友或者实现陆上有限目标的逻辑链条。
法国海权战略思想较为人熟知的是“青年学派”,其核心观点是:法国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新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建立一支由小型、快速舰种为主力的舰队,使用鱼雷、潜艇等技术,避开敌人大舰队,打击敌人的商业航线,制造敌国内部混乱,使敌人最终按有利于法国的条件谈判。
德国海军元帅提尔庇茨的“风险理论”。提尔庇茨认为,德国所要做的是,强大到一定程度,即可改变英国对开战的评估。因为如果英国与德国开战,英国即使获胜,其实力也会大大折损,导致其无法再在第三方海军面前享有优势。这样的风险会威慑英国的进攻行动 。
——据师小芹《海权战略思想寻迹》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述现象加以解读。(14分)
参考答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法德等国海权战略学说流行,各国均重视海洋利益和海军建设;但因为国家实力的不同,各国侧重点不同。(4分)
新航路开辟以来海洋地位日益重要,西欧国家长期争夺海上霸权;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强国期望通过掌控海权以征服更多的殖民地,获取市场和资源;技术能力和军事能力的增强,也为其提供条件。(4分,任意两点)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欧美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因而各国海权具体要求不同。(2分)
海权战略学说的流行,是欧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推动了各国海军建设,海洋开发;但各国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4分)
3、历史解释涉及历史变迁解题思路:
是什么:相应的历史现象/观点/事物等是如何变的(要写明时间,如50年代……,到了60年代……)
为什么&影响:可分阶段分别分析变迁的原因与影响
A时期出现……的原因是……会带来……的影响;
B时期出现……的原因是……会带来……的影响
整体认识:……的变化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本书的遭遇
材料一1895年秋冬,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群情激愤,痛心疾首,广州民间书局印行了曾任中国驻日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如图)。此时此刻,此书甫一出版自然洛阳纸贵,风行天下。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部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居然在八年前的1887年就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曾有人指责黄:“如果此书早就出版,国人了解日本,主战派大臣就不会轻易言战,于是战争赔款偿银二万万可省矣”。
——摘编自雷颐《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
材料二近代对日本明治维新了解程度之深且影响之著者,可数近代著名爱国外交官黄遵宪。他敏锐地看到明治维新的成效,又指明日本在追求富强的同时已有称霸野心,中国首当其冲可能遭受其害。《日本国志》于1887年夏完成。1888—1889年间,黄遵宪通过北洋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总理衙门推荐,但被“久束高阁”。黄遵宪转而寻求民间出版,但仍遭冷遇,说明民间认为有关日本之书不值得出。这本书迟至1895年底甲午战败后才正式刊行。对此,时人痛惜万分,称“虽风行一世,而时已晚矣”。
——摘编自戴东阳《论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中国历史答题系统小说,以“一本书的遭遇”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3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一本书的遭遇(不写标题,扣1分;只写标题的不给分。)
《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在中国经历了“久束高阁”到“洛阳纸贵”“风行一时”的遭遇变化。(2分)
甲午战前,中国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视日本为蛮夷;同时洋务运动的开展,整体实力增强,统治者和民众多轻视日本。《日本国志》虽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此时期该书的遭遇折射出国人对近代化和国际形势变动认识不足,不利于近代化和国防的深入发展。(4分)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了解日本的发展,成为部分有识之士破解中国困境的重要手段。《日本国志》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使其在甲午战后风行一时。国人对此书态度的转变,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和近代化探索的深入。(4分)
由此可见,这本书的遭遇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关,是近代中国封闭导致落后,落后挨打之后奋起救亡图存的缩影,反映了晚清以来近代化进程在曲折中发展。(2分)
4、评析历史现象和评析观点答法有何不同?
(1)评析历史现象为历史解释的常规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2)评析/评述观点基本结构句式:
观点:材料观点是什么+你赞同或者否定。
论证:①结合史实说明你赞成或否定该观点的依据。
②结合材料观点提出的原因分析其合理性或不合理性。(时代、立场、意图、研究方法等)
总结: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一定的总结性评价,首尾呼应,或说明怎么做(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同意钱穆先生对中国历史要具有温情与敬意的观点。
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科举制、长城、四大发明等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传统。我们应怀着一份对中华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钱穆先生的历史观点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严重,钱穆主张对以往历史传统保持温情与敬意,以此激励国民树立民族自信。抗战时期民族意识与精神的空前凝聚,推动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
今天,我们仍需要怀着一份温情与敬意传承历史根脉,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动力,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