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要看是多“古”的古人了。

因为不同时期的“古人”,所面对的儒家经典体系是不同的,比如启蒙四书五经,现代人随口就说的“四书五经”,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套经典体系,“四书”是南宋的朱熹建构的经典体系,所以,朱熹之前的古人不管是不是启蒙,不管是不是研读过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但一定没有“四书”这个观念。

具体来看看吧:

国学四书五经_启蒙学四书五经_国学启蒙四书

儒家经典体系,是一个随着时代思想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过程。

在《庄子》里,首次提到了“六经”,到了汉代,除了乐经之外,儒家的经典体系主要是“五经”,也就是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像什么论语、孟子之类,在《汉书艺文志》里,都属于“子书”,并不算是经。而《周礼》是古文经学的东西,至少在西汉的时候也并不重要。所以,这个时候,古人学习儒经启蒙学四书五经,主要就是“五经”。

其实到了唐代,儒家就已经在佛教、道教的冲击下很没落了,不没落,也不会有韩愈这样的人来呼吁振兴儒学、接续道统。但是,为什么儒学没落呢?一个是时代思想的变化,人们需要对自己内心心性进行挖掘,需要解决心灵的问题;一个是儒学的“五经”太难太多。

在这个背景下,时代的学术思想开始变化,从唐代中后期,一直到朱熹,终于,朱熹搞出了一套“四书”系统,来代替原来的“五经”系统。其中,大学、中庸,是从《礼记》里摘出来的,论语、孟子,都是原来的子书。为什么要这么搞呢?就是为了解决上面我概括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因为“四书”里包含了很多心性、内圣的学问,二是因为四书的体量小,入门容易。

启蒙学四书五经_国学启蒙四书_国学四书五经

可以说,“四书”系统代替“五经”系统,是中国古代经学思想史上一个最重要的转折之一。

所以,到了晚晴,康有为也想另外搞一套四书,来应对西方文明的冲击。

前几年,当代学者刘小枫,还搞过一套“柏拉图四书”,其意图也是一样的。

当然了,四书也好,五经也罢,古人很少直接用来“启蒙”。启蒙有另外的教材,比如声律启蒙,比如唐诗宋词等。但不排除从四书五经里做一些精选来用。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