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王阳明的家教思想为中心探讨儒学与中华家文化, 仁道是儒学的根本之道, 义、礼、信、和、敬是儒学的五常大德, 因儒学的定位、精神与核心价值观, 故而儒学是中华家文化的思想源泉, 王阳明以及古代名家的家训、家教和家风等对当今的中华家文化有一定的启示。
作者简介:吴光以儒学观念为主的家风继承,男以儒学观念为主的家风继承,浙江淳安人,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
0 1儒学是中华家文化的思想源泉
家教家风作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家庭教育的优秀传统, 已经深入我们民族的骨髓, 但由于过去长期批判传统文化, 将中华传统美德视为封建主义意识形态, 再加上社会的现代转型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 传统家文化日渐式微。那么, 在重新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 我们重提家文化, 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该如何传承发展中国的家文化呢?
毋庸置疑, 儒学是中华家文化的主要思想源泉。儒家经典《大学》有句名言:“古之欲明明徳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指明了修身齐家对于治国平天下的关键性意义。因此, 我们在具体讨论家文化之前, 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儒学的根本精神、核心理念及其当代价值等基本知识。
0 2 儒学的定位、精神与核心价值观
笔者曾在多篇文章里论述过:儒学是“以人为本、以德为体、以和为贵”, 合政治、道德、伦理为一体的道德人文主义学说, 儒学的根本精神就是道德人文精神。
对于儒学核心价值观的表述, 历代儒者各有异同。既有历久弥新的常道, 也有与时俱进的变道。孔子“克己复礼为仁”, 孟子“仁义礼智根于心”, 荀子“先仁后礼”“隆礼重法”等等, 都揭示了儒学的“仁本礼用”价值观。自董仲舒至清末, 确定为“三纲五常”, 另有“四维” (礼、义、廉、耻) 、“八德” (礼、义、廉、耻、孝、悌、忠、信) 之说。五四新文化批判了传统道德, 至“文革”而登峰造极, 打倒一切。孙中山改造儒家旧道德, 提出了新的“四维八德”说:忠孝、仁爱, 信义、和平。习近平则在2014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了“新六德”说, 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可以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塑。
笔者在2005年时讲儒学五大核心价值:仁爱、民本、诚信、和谐、中庸, 指出这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普世性价值观念。[1]2010年, 笔者提出根据时代所需重塑儒学核心价值观, 对儒学核心价值观作了“一道五德”新论述。一道即“仁”道, 五德即“义、礼、信、和、敬”[2]。
01
仁道———儒学的根本之道
“仁”是孔子学说中最根本、最具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孟子说:“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 这是对孔子之道最精辟的概括。孟子又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 其失天下也以不仁。”“仁”是孔孟儒学也是历代儒家诸多道德观念中最核心的道德观念, 其他德目如义、礼、智、信、忠、廉、和、敬等都是“仁”的表现形式。北宋大儒程颢的代表作《识仁篇》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这就阐明了“仁”道与其他德目的体用关系。
02
义、礼、信、和、敬———儒学的五常大德
“义”者宜也, 基本含义是合理、适时、正义、公平。“礼”者序也, 是指政治制度、行为规范、民间习俗。“信”即诚信,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 诚之者人之道”, 所谓“诚之”就是信守这个诚。诚信是立身之本, 也是立业、立国之本。“和”即中和之道。“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中庸》) “敬”即敬畏, 孔子讲“三畏”, 是君子的信仰。孟子又补充了对道德、历史、民心的敬畏, 即所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离娄下》)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离娄下》) 。敬的含义很广, 有敬天、敬祖、孝亲、敬师、敬友, 敬事等等。中国人历来有敬畏天命、敬畏道德、敬畏历史、敬畏民心的好传统, 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文革”前和“文革”中鼓吹“无所畏惧”, 这种敬畏被粉碎、抛弃了, 现在很有必要重建敬畏意识, 重建中国人的信仰。
“一道五德”价值观既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也能被全人类普遍接受, 具有现代性和普世性。
0 3 家文化的内涵与基本要素
毫无疑问, 在传统文化中, 儒家文化最重视家文化。所谓家文化, 就是以修身齐家为核心的道德养成文化, 包括两大方面, 即家教与家风。家教中包含家训、家规和家法;家风则指家族中代代相传的道德准则与习俗传统。
家训是指家长对家庭成员与子孙后代关于立身处世、持家立业的教诲或遗嘱, 实际上也是作为家规代代相传的言行准则。家训是现代家文化的必要构件。
家规是指一个家庭必须遵行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与礼仪制度, 一般由祖辈遗传下来, 或由族长、家长所制定。俗话说“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 就是指一个国家要有治理国家的法律, 一个家庭也要有持家的规矩。这个持家的规矩就是家规。
家法也是指持家的规矩、制度, 所不同者是家规比家法范围更广, 家法是家规中刚性的惩治办法, 包括道德谴责、制度惩罚与肉体惩罚。当然现代不作肉体惩罚, 因此家法主要是道德谴责和制度惩罚, 古代家法有规定家有嫖娼、赌博者要受鞭打杖责, 屡教不改者逐出家门, 贪官污吏不得入祖坟等等。
以上家训、家规和家法都属家教范围。
家风是造就家文化的精神传统, 即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风尚、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 是造就家文化的无形精神。如孝、悌、忠、信, 修文习武, 耕读传家等, 就是家风。
家教、家风在中国历史上对家庭成员的修身、齐家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方式与实际成就有着重要影响, 即便在现代家庭, 仍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家教, 需要培育优秀的家风。
此外, 还有家谱, 是记载家文化的历史书籍, 如家乘、家史。
0 4 历代明儒的家教家风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家教、家训, 举其大者, 如: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记载:“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讲的是个人修身养德、立志成学的修养原则。
南梁颜之推《颜氏家训》20篇, 其《治家篇》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 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 兄不友则弟不恭, 夫不义则妇不顺矣。……治家之寛猛, 亦犹国焉。”这部家训述立身治家之法, 辨正时俗之谬, 以训子孙, 是古今修身齐家之经典名著。
北宋司马光的《传家集·训俭示康》是写给他儿子的家训, 他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 吾不以为病, 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 宁固’, 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又曰‘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徳, 今人乃以俭相诟病。……俭, 德之共也。侈, 恶之大也。”全篇一再告诫了尚俭去奢的家风要义。
《紫阳朱氏宗谱》所载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亲撰的《家训》讲述了修身齐家的伦常道德, 特别强调了谨守礼义的重要性。他说:
君之所贵者仁也, 臣之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 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 弟之所贵者恭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 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 交朋友贵乎信也。……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紫阳朱氏宗谱·家训》)
这些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 概括而言就是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柔, 师礼、友信十大美德。
明清之际的朱柏庐, 名用纯 (1617—1688年) , 字致一, 号柏庐, 江苏昆山人。他的《治家格言》在民间广泛流传, 其主要内容是为人做事的格言和为学为政的准则:“黎明即起, 洒扫庭除……一粥一饭, 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读书志在圣贤, 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 岂计身家。”
在中国的家训家风传统中, 不仅有官宦世家的家训家风传承, 更有大量普通农家的家训家风传承。例如:浙江浦江县的郑义门家族, 就是同居共财、耕读传家的典型, 其家训根本精神是“孝义”二字。其《家规》云:“吾家既以孝义表门, 所习所行, 无非积善之事。子孙皆当体此, 不得妄肆威福, 图胁人财, 侵凌人产, 以为祖宗植德之累。违者以不孝论。”明初著名学者宋濂亲自为郑义门家族制定了《郑氏规范》168条, 几乎无所不包, 其礼仪“悉遵《文公家礼》”, 从而使其家教、家训制度化。浦江郑氏家族的开宗族长郑绮是南宋一介布衣, 一生信奉儒家礼教, 主张以孝义立身, 肃睦治家, 临终前召集全族子弟立于宗祠之下, 誓曰:“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 天其即殛之!”言毕而卒。他不仅生前能令全族同居聚食, 而且死后还能使其后代以数千余口之众共同遵其遗志, 垂十五世、历三百余年之久, 靠的就是“孝义”精神。故浦江郑氏家族被誉为“郑义门”。
0 5 王阳明的家教思想
王阳明文武双全, 声名卓著。他立身以德, 治家尽孝, 从政亲民, 为国尽忠, 是“真三不朽”者。习近平同志在2011年5月9日与贵州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高度评价了王阳明的历史贡献, 称赞“王阳明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王阳明的一生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王阳明谆谆教育弟子立志勤学, 以圣贤自期, 以修身养心、致良知为人生根本, 而不以读书做官谋取功名利禄为人生目标, 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家教思想, 培育了优秀的家风传统。下面着重谈谈王阳明的家教家风。
01
勉励子弟立志勤学, 改过责善
王阳明从小就有大志向。他十一岁那年读私塾时, 有一天, 突然问塾师说:“何为 (人生) 第一等事?”塾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 (做官) 耳!”王阳明怀疑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5]1001(《年谱一》)
其《示弟立志说》云:“夫学, 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 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 劳苦无成矣。……是以君子之学, 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后世大患, 尤在无志。故今以立志为说, 中间字字句句, 莫非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 只是立得志而已。”[]
其《教条示龙场诸生》云:“诸生相从, 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 以四事相规, 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立志: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之事, 虽百工技艺, 未有不本于志者。……勤学:已立志为君子, 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 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夫过者, 自大贤所不免, 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 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 而贵于能改过。……责善:责善, 朋友之道, 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 致其婉曲, 使彼闻之而可从, 绎之而可改。”[]这个“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八个字, 可以说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八字诀。
其《示宪儿》一文以通俗易晓的三字经形式, 传达了王阳明教育后代的基本价值观念, 这就是:勤学、孝弟、谦恭、循礼、节俭、戒贪、包容、心善等美德。该文说:
幼儿曹, 听教诲:勤读书, 要孝弟;学谦恭, 循礼义;节饮食, 戒游戏;毋说谎, 毋贪利;毋任情, 毋斗气;毋责人, 但自治。能下人, 是有志;能容人, 是大器。凡做人, 在心地;心地好, 是良士;心地恶, 是凶类。譬树果, 心是蒂;蒂若坏, 果必坠。吾教汝, 全在是。汝谛听, 勿轻弃。
02
论种德养心, 仁礼孝弟
王阳明的《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一篇书函的中心思想是教育子弟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该文说:“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 如世俗所尚, 以夸市井小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 以孝弟为本, 以圣贤自期, 务在光前裕后, 斯可矣。”其《传习录上》语录云:“种树者必培其根, 种徳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 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徳之盛, 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其《又与克彰太叔》书函云:“正宪读书, 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 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
03
教育弟子师法圣贤, 以“致良知”为人生根本
王阳明在致弟子徐爱的家书《与徐仲仁》中, 教育弟子“求古圣贤而师法之”, 说:“养心莫善于义理, 为学莫要于精专;毋为习俗所移, 毋为物诱所引;求古圣贤而师法之, 切莫以斯言为迂阔也。”又在《寄正宪男手墨》中强调自己的讲学宗旨, 要求子弟以“致良知”为人生根本。他说:“吾平生讲学, 只是‘致良知’三字。仁, 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 便是仁, 无诚爱恻怛之心, 亦无良知可致矣。汝于此处, 宜加猛省。”王阳明自提出“致良知”的心学宗旨以后, 无论是对门人弟子, 还是对家人子弟, 皆谆谆教之以“致良知”, 这个良知, 便是孔孟之“仁”, 程朱之“天理”。“致良知”, 既是阳明学派的门风, 也是王阳明一家的家风。
王阳明的江西大弟子邹守益对乃师家书给予了精辟的总结和极高的评价, 说:“先师阳明夫子家书二卷, 嗣子正宪仲肃甫什袭藏之。益趋天真, 奠兰亭, 获睹焉。喜曰:‘是能授简不忘矣!’书中‘读书敦行, 日进高明’;‘钤束下人, 谨守礼法’;及切磋道义, 请益求教, 互相夹持, 接引来学, 真是一善一药。至‘吾平日讲学, 只是致良知三字。仁, 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 便是仁, 无诚爱恻怛, 亦无良知可致’, 是以继志述事望吾仲肃也。仲肃日孳孳焉, 进而书绅, 退而服膺, 则大慰吾党爱助之怀, 而夫子于昭之灵, 实宠嘉之。”这个评论, 不仅以阳明之教敦励阳明后人, 且以之激励同门学子, 亦足见王阳明关于确立道德良知对于建立良好家风、门风思想的重要意义。
04
教育家人“勇于改过, 以改过为贵”
王阳明在《寄诸弟》的家书中, 特别强调了“改过为贵”的思想, 他说:“本心之明, 皎如白日, 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 但患不能改耳。……人孰无过?改之为贵。……吾近来实见此学有用力处, 但为平日习染深痼, 克治欠勇。故切切预为弟辈言之, 毋使亦如吾之习染既深, 而后克治之难也。”可见, 勇于改过, 以改过为贵, 也是王阳明所提倡的优良家风。
05
论树立忠义为先、国事为重的良好家风
王阳明《上海日翁书》云:“男之欲归已非一日, 急急图此已两年, 今竟陷身于难。人臣之义至此, 岂复容苟逃幸脱!……伏望大人陪万保爱, 诸弟必能勉尽孝养, 旦暮切勿以不孝男为念。天苟悯男一念血诚, 得全首领, 归拜膝下, 当必有日矣。”其《岭南寄正宪男》云:“汝不审近日亦有少进益否?聪儿 (正亿) 迩来眠食如何?……我今国事在身, 岂复能记念家事, 汝辈自宜体悉勉励, 方是佳子弟尔。”
这两封家书, 都表达了王阳明忠义为先、国事为重的崇高境界, 这也是王阳明倾力培养的良好家风。
0 6 中华家文化的当代启示
我们从王阳明以及古代名家的家训、家教、家风所体现的中华家文化, 可以得到如下三点启示:
第一, 传统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的道德自觉, 可以弥补现代学校教育重知识 (技艺) 轻人文 (人文素质) 的缺陷, 对于培育德才兼备、理想高远的人才具有积极意义。我们现在的全日制学校教育, 深受苏联和欧美教育模式的影响。苏联模式基本上是教条主义思想教育, 存在以政治教育代替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 甚至长期以来批判与否定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的中华美德, 致使不少青年学生怀疑、排斥中华核心价值观。欧美式教育强调系统传授客观知识的重要, 而忽略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有崇高道德境界和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而传统家文化的道德人文精神, 对于导正苏式、美式教育的缺陷无疑是有积极借鉴作用的。
第二, 传承发扬优秀家文化, 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与义利观具有指导性意义。实际上, 财富有两种, 即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是讲富贵须合道义。孔子叹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颜回所乐何事?乐在何处?不在物质富有而在精神充实。《三字经》说:“人遗子, 金满籝。我教子, 惟一经。”意思是留给子孙满箱金银, 不如教子孙熟读经书。这就是古代读书人的财富观。追求幸福, 是合理欲望。但如果不择手段追求物质财富, 而精神上空虚匮乏, 则无异于行尸走肉, 何来幸福!所以在我看来, 正确的财富观是“以义导利, 义利兼顾”, 而非“唯利是图, 损人利己”。而良好家风无疑是宝贵精神财富, 能引导人们以道义为重, 正确处理好义利关系, 做一个既利家、又利国的仁人君子。
第三, 传承发扬优秀家文化, 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 《礼记》有句话说:“礼, 时为大。”都是讲与时俱进。现代社会毕竟与古代社会有天壤之别, 礼仪制度也必须适应时代变化。家规家风也一样, 必须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例如:传统家规、家训中一些强制性的体罚、肉刑必须废除, 如果家人违背了国家法律则应交给司法处理, 而不能私设法堂, 或以“亲亲相隐”的传统教诲为由去袒护犯罪。但传统家规、家训中的仁爱、和谐、礼义、孝敬等道德人文精神是历久弥新的, 应当大力传承与发扬。
那么, 现代家训、家风应注入一些什么新内容、具有哪些新内涵呢?笔者谨列举五点意见供家文化的传承与改革做参考:一是要讲求家庭成员的人格平等, 例如父子、夫妻关系, 虽说是长幼有序, 夫妇有别, 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父母对待子女的教育, 要尊重子女的选择和意见, 不能将自己意志强加于人。二是要发扬家庭民主, 凡关乎家庭发展大计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事情 (如高考填志愿) , 不但要夫妻协商, 还要全家开会协商, 共同决议。三是家庭成员财务透明, 互相尊重, 家政合理合法。四是对违反家规家训的家庭成员提倡教育为主、耐心说服的态度, 不要歧视或冷落犯错误成员。五是现代家训的核心价值观, 应该定位为父子亲、夫妇爱;讲平等、重孝敬, 合礼法, 爱国家,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
对于当今家长来说, 应该如何制定好切实有效的家训、培育好家风呢?笔者也有五点建议:第一, 要带头读书, 特别是带头学习国学基本经典, 如儒家的《四书》和《荀子》、王阳明《传习录》, 道家的《老子》《庄子》, 佛教的《坛经》《金刚经》等, 都应该熟读, 并深入了解经典的主旨与精神;第二, 有必要选读几种家训代表作, 例如:《颜氏家训》、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诸葛亮的《诫子书》、王阳明的少儿教育“三字经”和“八字诀”、朱柏庐的《朱氏家训》等, 应该反复诵读;第三, 尽量多了解一些本家族的发展演变史, 对家庭成员进行家史教育;第四, 要阅读并熟悉一些童蒙教育读本, 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中华诗词选》之类, 以便教育子女;第五, 也是最重要的一条, 就是家长要率先垂范, 以身作则, 做个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肯担当的好家长, 为孩子做个好榜样。试想一个不孝顺自己父母的人, 怎么能够要求自己的子女来孝顺自己呢?
总之, 我们现在讲家文化, 应该在深入挖掘中华传统家文化思想精华的基础上, 因时制宜, 改革创新, 将当代家文化建设放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战略下, 甚至放到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视野下来论述设计, 从而建立起既适应当代世界潮流又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新型家文化。
选自《贵阳学院学报》2018.10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