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官员们的家门外通常会有两根柱子,右边称之为“阅”,左边称之为“阀”,它们常用来张贴功名状。于是,“士族门阀”在古代常用来指代那些世代为官的政府官员。
正如上述,士族门阀是一类特殊的政治阶级集团,在某段时间内活跃在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昙花一现般的存在,给人们留下了众多谜团而不得解之。究其历史发展的最初形态,还得追溯到东汉的建立。简而言之,东汉是建立在世族大家的支持的基础上的,若是没有他们的支援,可能历史的走向会是另一种形态。那么今天,跟着笔者一起来深入探讨一下,士族门阀的产生从两汉发展来分析,其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一 .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产生根源
1.田庄经济的形成
士族门阀阶级在经济上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他们拥有大量的耕地和大量的其依附的农民,利用田庄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进行着能产生极大经济效益的生产。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田庄经济生产模式,便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土地一直是古代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土地分配制度也因此成为了历史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在封建经济制度下,土地制度分为私人土地制和国家所有制,其中以私人制为主,而在这其中,地主土地又占了很大一部分。于是在西汉封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主土地在其本身势力强大的基础上,又得到皇帝的支持,更加发展迅速,从地主阶层逐渐演变为士族门阀这一新的阶级。
2.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在汉初时期,由于刚刚经历浩荡,国家元气大伤,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背景下,统治者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并发展封建王朝,实施休养生息的一系列政策。
或许这样看来,休养生息应该是对社会进步和国家统一有利的西汉儒学发展的特征是什么,怎么会促进门阀士族的产生呢?没错,休养生息的确安抚了老百姓的不安的内心,使社会得到了稳定,这一点无可否认。但与此同时,这一政策也稳定了地主阶级的势力。在这样稳定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地主阶级更能够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优势西汉儒学发展的特征是什么,在当地扩散他们的影响力,更多的完成土地兼并,使他们的势力得到了更好地进一步发展,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地主阶级向门阀士族的转变。
二.从政治的角度分析产生根源
把持官吏的选用,垄断政治,世世代代皆为高官贵人,是门阀士族在政治方面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的主要形成原因,在于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存在极大的问题。换而言之,任官制度就是士族门阀在政治上的形成的重要原因。
1.从“任子”这一制度来看
“任子”是两汉时期一种重要的为官方式,顾名思义,“任子”即为任命自己的子孙后代为官。当然,并不是所有官员都可以采用这一制度。古文中提到:凡俸禄在二千石以上,任职满三年,不论其子德才如何,都可获得任其子为官的资格。
这种任子制度是官僚的衍生物,代表着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随着这种制度在用官制度中地位的提高,西汉的许多军功地主由此为基础得以不断发展自己家族实力,扩展自己的家族产业和影响,更不用说原本收到分封嘉尚的达官贵人,更是受益于这种任子制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剧土地兼并,后代继续为官。长此以往,一代接一代的下去,便成了累世为官的门阀士族。
2.根据德行辨别人才
从“察举”这一制度来看和“任子”差不多,“察举”制度也是两汉时期一个重要的选用官吏的基本制度。所谓“察举”制度,即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和诸侯王一起通过授予“秀才”、“贤良”等名号,将地主阶级中那些有“德才”和“名望”之人举荐给皇帝,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考核,便可授予其一定的官职。从表面上看,这种制度确实是“公平”“公正”地在选任有德才之人为官,那为什么这一制度会促进士族门阀的产生呢?
在汉朝前期,的确,这种制度不分思想流派,不分阶级差别,有德才之人便有机会被举为孝廉或者是贤良,走上仕途,能够很好的任用中下层官员,在这段时间,确实对汉朝的巩固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后,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地主私有制经济的不断扩展,封建制度体系的日渐恢复,三位一体的政治体系不断完善和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的实行,察举制度开始也随着潜移默化的改变。逐渐地,思想流派开始影响为官之路,若是不以儒术为尊,便会被朝廷拒之门外。实行察举的官员阶级意识也开始增强,族低等低逐渐变为察举的一个重要标准,中下地位的能人贤士的才能无法得到伸展,逐渐受到排挤。
随着这些“潜规则”的出现,察举制度难以像前期那样发挥它的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价值,更是将寒门弟子束缚了起来,将门阀贵族大臣的政治实力不断扩大,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3.从“征辟”这一制度来看
“征辟”制度即为由皇帝直接征召选派任命才高之人为官。可是与前两种制度截然不同的是,这种制度在两汉时期并不是一种主要的任官制度,在这三种为官方式中,这种“征辟”尽管是优于其他两种选官方法的,因为这种制度并不受其他官僚贵族的幕后操作的影响,由皇帝的主观意识自我把控,但是相比于其他两种方法来说,这种方法在当时的地位极低,并不为重用。
于是,许多真正有才的能人贤士在被皇帝征辟之后,得到的仅仅是一张空头支票,只有一个名号在身上,而并没有掌握着实际权力。因此,许多人被迫“隐而不仕”。相反,由地主征辟的所谓的“能人”却得到重用,着实令人惋惜。
4.从前期皇帝对门阀的政策分析
汉朝前期,由于各地战乱不断,加上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诸侯之间对抗不断,皇帝的主要精力在加强中央集权和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上,没有太多的关注门阀的相关问题。因此,门阀的土地兼并现象得不到控制,进一步发展成了士族门阀大家。
三.从思想的角度分析产生根源
垄断思想,控制文化趋势,并且拥有家学传统,是士族门阀阶级又一重要特征。
1.在西汉的思想角度看
在西汉初期,由于建立在废墟之上,统治者为了收拾残局,在思想上推崇黄老之学。在此背景下,董仲舒借机发挥,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且得到了皇帝的重用。于是乎,经过三百多年发展和演变、同时融合了其它多家学派思想的儒学,一时间成为了当时处于垄断地位的学派,出现了它一家独大的局面。
原本在这之前,儒家作为一个小教派只为少数人所传播,也很少有人问津。但自从董仲舒的建议得到采纳之后,这一儒家思想迅速融入汉朝的政治体系中去,并与之恰到好处的结合,在政治上得到重视,同时,儒家成为当时第一教派。
从此,儒学成为了入仕的必备敲门砖,各官员入职需要熟识儒家经典,升官进迁也是必备各儒家名著,同时,皇太子也开始任名儒为师,向其学习儒家之经典。
2.在东汉的思想角度看
到了东汉时期,更不用说儒教在全国范围的发展水平了。经历了西汉的迅猛发展,在东汉,儒教毫不夸张地可以说是已经到了国教化的程度。
东汉时期,皇帝要求以“名教”治天下,于是,儒教愈加成为了走上仕途必不可少的一环 ,同时更不用说是地主阶级想要晋升成为士族门阀的敲门砖了 。于是,地主阶级开始狂热追求儒教思想,学习儒家经典,以保持并扩大自己的政治地位,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反过来,这不仅促使他们学习儒学向士族门阀发展,在他们成为士族门阀之后,他们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孙后代为了保持士族门阀的地位,必须修经名义,以便日后能够进入官场,保持自己世代为官的局面和强大的政治权利。于是,世族大家开始变得全族精通明义,提高了他们士族门阀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促进了士族门阀最终的形成。
总结:
不难看出,从两汉的发展来看,有多个不同领域的原因造成了士族门阀的产生与发展,其中包括有经济、政治、思想以及根本上的直接原因。但在这其中,若是得分个主次关系的话,就笔者的观点而言,政治上的选官制度以及无为而治便是士族门阀产生的源头了。
参考文献:
1.《任子令》
2.《董仲舒传》
3.《请罢中正除九品疏》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