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万千微尘纷坠心田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文学阅读的生命化》是在大学教授外国文学课的张秋子老师的随笔集。本书并不是“文学批评”,相反,作者特意要远离“学院派的臭毛病”,彻底打碎那套脱离个人感受、用陈词滥调代替思考的方式。它提供了一种十分基础的阅读方式——文本细读,带领我们借助文学阅读重建感受力。
本书通过一个个非常具体的细读案例来捕捉文学阅读中的心灵震动,从而深化文学体验,并切实将知识与个人体验建立连接。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解决了一些工具方法和思路的问题,下篇则较为具体地细读了歌德、纪德、卡尔维诺、石黑一雄等的作品。
02.读库2202
《读库2202》共包含七篇文章。
《百年前的交游》(刊于《读库2101》)的作者刘涛,除了收藏民国名片,还收藏民间书信。2013年他在上海文庙淘到八册装订好的书信,是周素锦女士从香港寄给上海亲人的,从1956年10月5日到1976年12月28日,跨跃二十年,共三百余封,近四十万字。刘涛和百合一起梳理这些家书,在《素锦的香港往事》里缓缓再现她在香港生活二十年的日常起居、生活琐事,以及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这些信札,能让我们看到一位香港普通小市民对于生活和世事的种种态度,特别是对香港1956年到1976年这二十年间变化与发展的独特体会。
1986年9月1日,高中毕业八年、当了两年代课老师的骆淑景走进运城地区中等师范学院芮城分校的大门,成了一名师范生。全班五十多名同学刚入学就知道,两年后,只有一半的人可以转正。《中师二班》是骆老师根据当年的日记和信件记录的校园生活,上课考试、恋爱玩耍、谈心写信、拉帮结派、勾心斗角、求人办事,偶尔想起,仍会被那段青春的激情点燃,连同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甚至有一丝丝的感动。
1998年,一支德国交响乐团来京演出,演奏的曲目是百年前马勒创作的《大地之歌》,乐曲当中的歌词则来自一千多年以前的中国唐诗。为搞清楚乐章对应的原诗,各方人士从各个角度基于自己的专业提出种种可能,甚至在报纸上展开讨论。诗人谭夏阳将这些抽丝剥茧的过程记录在《中国诗的“哥德巴赫猜想”》里,同时也想了解一百多年前,唐诗是如何传播到国外,并让国外艺术家产生共鸣,进而影响其创作的。
花森安治被誉为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在《生活手帖》工作三十年,倡导在惜物和节约的前提下过一种好的生活,以匠人般的精神,一手打造出日本杂志界的奇迹,《生活手帖》销量从一万册达到一百万册以上。《守护看似日常的生活》里,栾颖新细细总结归纳花森安治作为全能型媒体人的工作心得,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生活手帖》为何能成为一本优秀的生活杂志。
2022年3月27日第九十四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电影《沙丘》独揽六项大奖,其原作小说在1965年出版后即摘下“星云”“雨果”双奖,风靡半个世纪,跻身“史上最伟大科幻小说”之列。科幻,尤其是太空歌剧这一分支,是一种建立在光年尺度上的类型。无垠的时空赋予了创作者某种自由,允许他们想象无法抵达的远方,进而创造超出想象的物品。科幻作家和电影导演对“巨物”的痴迷是否能抵达科幻的核心趣味?在《巨大的沉默物》中,未来事务管理局的船长同学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宋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化发展的高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不需要这么多农民,他们涌入城市,成了城市里的游民。刘勃老师的《〈水浒〉六题》开篇从游民的行为方式来解读水浒故事,这些故事的发展不是在农村,而在城市。《水浒》的世界,是古代社会真实存在的一种面相,现代社会也未必就没有。今天的游民阶层,某些方面也许好一些,但很多心理,和传统之间仍存在着某种延续性。
2020年10月,英国数学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和德国天体物理学家赖因哈德·根策尔及美国天文学家安德烈娅·盖兹共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研究都是关于黑洞的。《彭罗斯与黑洞》里,卢昌海老师用深入浅出的文字介绍了数学家在发现黑洞形成这个纯理论研究中的贡献,并解释彭罗斯所从事的黑洞研究是怎么回事。
03.生命的厚度
《生命的厚度》是政治哲学学者江绪林遗作集,收录了他的学术论文、书评、思想性评论、随笔、译文和部分微博文字。
“一颗渴望敞开却又把自己关在生活门外的心灵,承担孤独的重负,用不多的文字告白了自己的脆弱与珍爱、惶惑与思考。”如他生前好友崇明所言,“浸透于他的生于死中的心灵 探求和精神困境,对于每一个不愿意被此世的不幸和沉沦淹没的人,都是珍贵的启迪”。
作品看点:
★无论我们的处境如何脆弱,都有必要培养思想和生命的厚度,如此才能够豁达地委身于政治理解或事业而不至于为其所伤。只有从丰厚的思想和生命中汲取能量,才能豁达而充满希望地以人性之光透射历史和政治的幽暗之处。
★在对美好生活的寻求中,好的政治秩序必然是某种被逾越的东西,存在一个构成政治界限的、比好政治更美好的领域。
★当代人1大的问题不是美善理想的诱惑,而是不敢信赖美善、不敢相信和坚持的美善。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理解那些伟大的人物在人类复杂状况中对人类知性、美好生活及其限度、生命意义的探讨并予以汲取和实践,是一件何其美妙的事情。
04.我偏爱读诗的荒谬
“现实如何爱,诗就在那之上爱,
现实如何残破,诗就在那之前残破,
诗比幸福更幸福,比不幸更不幸,
读诗,就是以诗的荒谬对抗现实的荒谬,以诗的永恒召唤心灵永恒。”
三十堂现代诗入门课,一次擦亮语言的旅程。著名诗人廖伟棠带领读者深入现代诗的核心地带,解构我们日常使用语言的习惯,呈现那片辽阔又易被忽视的诗意沃土。
从策兰、米沃什、奥登,到北岛、张枣、西西……以诗人的第一视角,探索现代诗的群星闪耀,围绕着对新诗的十种误会,以二十种现代诗意为注脚,挑选七十余首杰出诗作,与你一起重新发现独属于我们时代的诗心。
05.看不见的文学
本书通过读者在文学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出十六个论题,经由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文学案例和故事进行解答、辨析理论文学名著中的苦难,帮助读者更深入地认识文学现象,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当我们一开口谈论文学,理论就随之而来。一部作品的作者到底是谁?一部作品到底算不算文学?某人对作品的解读到底是不是过度解读?到底什么才算是经典的好作品?等等。这些纷至沓来的问题,或许是每一个人从小到大想问但不敢问,想说却欲言又止的问题。
在这本书里,我将对这些文学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较为细致的剖析,对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进行梳理和考察。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把那些含混不清但又绕不过去的问题说得稍微清楚一些。当然了,跟文学有关的问题往往都是说不尽也道不完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
06.故事便利店
这是一家只贩卖故事的便利店,店长是华语文坛最会说故事的小说家骆以军。在这家“故事便利店”,他为我们讲述40个主题故事,以及包含在动人故事之中的无穷启示:发光的房间,梦里寻梦,一件很小很美的事,白色的眼泪,陷入奇怪处境的蜜月旅行,弄假成真的顺风车游戏,少女食梦貘,最短暂的 爱的故事,南方的故事,火车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有世界经典小说与电影的故事,更有小说家亲历或听闻的真实故事,它们关乎父亲、爱、死亡、后悔、安慰、同情、许愿、身体、疯狂、梦境等人类共通经验,打开我们心中那小小的密室,让我们会心一笑或捧腹大笑,温暖怅然又回味无穷。
故事是人类文明最后的防线。《故事便利店》是小说家骆以军的40堂故事写作课,汇聚毕生说故事的精粹,展示故事的八百万种讲法。他用其独特的“故事炼金术”,并以罕见的幽默与戏谑、坦诚与柔情,讲述一个个像蔓生植物般迷幻感伤又温暖爆笑的好故事,点亮属于故事的魔术时刻,弥合现实与虚拟的边界,还原故事原本的魅力,难以言喻又百感交集。我们用故事,去扛我们存在的源头,映照人类自己的面貌。在人类无法承受的恐怖、噩梦和哀痛中,在神遗弃我们而去、找不到一丝丝救赎可能的时候,故事却常常在无意中,救赎了听故事的我们。
人生的范围有多广,故事的范围就有多广。走进这家“故事便利店”,取走属于你的人生故事。
07.陶庵回想录
此书是现代作家、编辑家陶亢德的回忆录,撰写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没有公开发表。陶亢德曾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几家著名刊物的编辑(如《生活》周刊、《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他在编辑出版上的才干得到合作者与作者的广泛信任,与邹韬奋、林语堂、老舍、周作人、郁达夫、丰子恺、徐訏等许多名家有过比较密切的交往,与鲁迅晚年也有过频密的通信联系。陶亢德经手刊布了许多重要的现代文学文献,出版了《骆驼祥子》等现代文学名著文学名著中的苦难,也是一些重要的文学事件的当事人或见证者。他的这部回忆录叙述了与作家的结识、交往,文学刊物的创办、经营情况,以及个人的经历,细节丰富,很有可读性,是不可多得的现代文化史、文学史的资料,对于还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现场、研究当时的文坛状况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首次原貌四色影印周作人五十自寿诗并沈尹默、林语堂唱和手迹(原发表于1934年4月出版的《人间世》创刊号),并附多通周陶往来通信,非常珍贵难得。
08.读水浒
这是一本解读《水浒传》人物的书。书中写了林冲、鲁智深、宋江、吴用、晁盖、武松、李逵、扈三娘、石秀、燕青、史进、雷横、朱仝、杨志等十几个人物,作者“努力去理解他们的心理,推敲他们的行为,分析他们的性格,搞清楚他们何以会如此行事”,从而让每个人物都展现出他复杂的一面,展现出他们人性深处的善与恶。
09.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
为什么我们活得那么累?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茫然?
为什么我们甚至开始不知道“我是谁”?
我们被指责内卷,又被指责躺平;我们被贩卖孤独,又被推销爱情;我们被推向对立,又被斥为无情……
有人问,这代年轻人怎么了?
可是,我们也想问,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生活?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在《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一书中分享——
打破一切权威,热爱真实的世界,而不是虚构地生活。
关于爱情,要有坚定的单身信念,才有能量给对方输送温暖。
多读书。书和人的生命,是连在一起的。
要有点儿离群索居的气质,要有点儿孤独的能力。
好的人生是兢兢业业地珍惜自己、逆流而上,也就是坚持自己的判断。
为自己建立一种有尺度的生活,制定一个需要费力的目标。
梁永安老师从阅读、游历、爱情、工作、女性、自我、修养、孤独、人格、社交等15个主题切入当下青年群体的时代症候,期望与青年人一起突破对问题的单一认知,体会到生活的无限可能与多元价值。
10.木心遗稿
弟子陈丹青说,他和我聊过的私房话,无遮无掩,进入遗稿……
在木心手稿里“重逢木心”,有一些文字你也只能在他的原始孤本里读到!
纪念木心逝世10周年 ,《木心遗稿》首次亮相,仅第1版第1刷赠有“木心笔迹珍藏卡”!
-
木心说,到了成名之日,我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埋没了。
晚年从美国返回故乡乌镇之前,他决定,不入画廊,不进拍卖行,不接待采访,不作讲演,不发表文章,不收礼物,不题字——此七“不”,归国之日的态度也。
木心说,人在历史的位置,也不过是一个床位。
在木心目前已出版的所有著作之外,尚有相当数量的笔记簿与散稿,从未面世,估计逾百万字。由于木心通常不注明成稿年份,从内容和字迹推测,小部分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部分写于九十年代和新世纪,直到他2011年离世。
这批遗稿的内容,宽泛杂多,不分章节,随写随止,殊少完整的篇幅。其中包括人名、账单、书单、目录、信稿,偶尔信手勾画简单的书籍设计,还有他自己的墓园。读者熟悉的俳句、随感、旧体诗、自由诗,约占半数,其余部分,介于杂记、备忘、叙事、忆旧之间,状若自言自语,不同于他已面世的所有作品。
木心逝世十周年,第一批木心遗稿终于能交到读者面前。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