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以及信息社会的日益发展,全媒体时代应势而来,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立足当前,把握大势,合理运用全媒体手段,助力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对于构建能够反映当代中国理念的话语体系,向世界传达中国价值,共享中国智慧,意义深远。
一、全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意蕴深厚的重要论断,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有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这既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立场鲜明、态度坚定,也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特点和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全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之上,只有把握到其精髓和特质,才能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合理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赋予其日新又新的生机和活力。历史地看,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最深刻、肯定最充分、阐释最清晰,因而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最坚决、态度最明确,也就最有助于指引我们如何在新时代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全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要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传统文化出圈,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2019年10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必须抓住其精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发挥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意思很明确:“文”是指文字、文章、礼乐制度、鼓乐、曲调等等;“化”是指人受教而变化,所以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抓住中华传统美德这一精髓,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托物言志、寓情于理,通过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三、全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因此,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传统文化出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四、全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要抓好领导干部、青少年、教师、媒体工作者等重点人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在古人看来,真正良好而有效的道德教学方式体现在正己化人、身教重于言教,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说,在上位者要首先接受道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全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不仅要抓好领导干部这个重点人群,还要密切关注青少年、教师、媒体工作者等人群,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模范和表率作用。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为了教育少年儿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习近平总书记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因此媒体人的一言一行都要以是否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为准绳,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五、全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要借助新技术手段创新表达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离不开新技术手段的支撑和助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需要我们“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前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之下,视频、动漫、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日益精湛,这就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传播路径。这种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更为创新的表达方式,对如何积极有效地改变和引领人们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深远。
近年来,人民网文化频道充分发挥新技术的长处,利用访谈、网上专题、品牌活动等形式,开启了人们认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崭新篇章。VR+数字博物馆、故宫“上元之夜”灯会等依赖于新技术手段支撑的传播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亮”起来,进一步为我们开辟了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可能路径。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的决策和部署,这就为人们在全媒体时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依循。
古人曾讲,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全媒体时代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必须要因时而谋、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打造更加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宋丽云,系人民网党委委员、董事、副总裁)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