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108种梦境_佛学梦_佛学说梦

禅|语|解|

佛学梦_佛说108种梦境_佛学说梦

佛说108种梦境_佛学说梦_佛学梦

佛学梦_佛说108种梦境_佛学说梦

“头上安头”,

比喻多余和重复,弄巧成拙,称为头上安头。

此出自唐·希运禅师语:

“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

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

小成语,大智慧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量的佛教用语也都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中国社会的渗透与影响之深,以致于有人讲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如果要摒弃佛教文化佛学说梦,可能连话都说不周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曾说:“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编辑组将陆续根据师父的开示为大家整理解析一些常用的源出于佛法的俗语或成语。

今天介绍一下“头上安头”。

头上安头,是禅宗参禅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也是无始劫来修行人无法进步的一个根本原因。

学佛的人经常听到一句话,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众生本性具足一切智慧德能。修行人听到这句话,少数是盲信,多数是不信。为什么盲信?因为这个盲信的感觉非常舒服,是个解决烦恼和疑惑很好的理由。多数是不信,为什么?因为自己没感觉自己有多少智慧。真要去修行,以求明心见性,苦苦求索,却又不得法门,常常会头上安头,不能直下承担,也不敢直下承担。

头上安头就是加一个意识在所作所为之上。即我们常说的有为法。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个无为是指自己有什么疑问,第七识自己就在那里思考,不用再加一个强制意识非要动脑子每天苦思冥想。

文学家强调写诗时,诗人要有自心独特的悟解亦用此语。如宋·吴可《学诗诗》:“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意思是写诗歌,一定是自心的自然流露,不可有一点矫造。

又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饶你道有什么事,犹是头上着头,雪上加霜。”

宋·黄庭坚《拙轩颂》:“头上安头,屋下盖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元安在临终时对大众说:“我不是明天就是后天要同你们告别了,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这个不是,即斩头求活”。

所谓“这个,就是禅宗“直指”的“心印”,教中称为“平等不二”的本体——“如如”。“心印”或本体是不能通过“理路”去进行思量分别的。说有,就“增益谤”,喻如“头上安头”;说无就是“减损谤”,喻如“斩头求活”,如此等等。

虚云老和尚开示----参话头,不要头上安头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佛学说梦,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那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入歧路。

①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

②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觉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乱,即是定。)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来。”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说这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初用功的人,这句话头是不容易照顾得好的,但是不必害怕,更不可想开悟,或求智慧等念头。须知打七为的是要开悟,为的是求智慧,如果.你再另外用一个心去求那些,这同叫做头上安头了。假如初用功时,话头提不起,千万不要著急,只要万念情空,绵绵密密地照顾著,妄想来时由它来,我总不理会它,妄想自然会止息;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妄想来了,我总以觉照力钉著这句话头,话头如果失了,马上就提起来。初次坐香好似打妄想,等到时光久了,话头会得力起来。这时侯,你一枝香可以将话头一提,就不会走失,那就有把握了。上面说的都是空话,还是好好用功吧!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