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我画《上甘岭》

□王发星

2009年,我着手连环画《上甘岭》的创作。封面题字为向守志将军所书,脚本由崔建功将军的孙女、作家崔露撰写。为了搜集素材,我先后参观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纪念馆,走访了参战的原空降兵部队等。为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场景,我尤其注重搜集相关的道具、服饰以及武器等图片资料。在这一过程中,英雄们的故事让我很是动容。

在具体创作中,我采取线面结合、单色枯笔皴擦的手法,以表现战争的残酷。构图上远、中、近景交错,以丰富视觉效果。在进行敌我双方战斗画面的创作和人物刻画时,经常请同事当模特儿。两至三天创作一幅,白天上班,晚上就在办公室作画至深夜,节假日、周末也都用来创作,费时一年终于完成了这部140幅的连环画。时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的董继宁看后评价:“画面真实感人,构思严谨新颖,构图丰富完整,人物生动准确,艺术语言纯朴,是一部爱国主义诗篇。”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中国慰问团慰问浴血奋战的部队

黄继光的伟大壮举鼓舞我军英勇杀敌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炮兵连战士唐洪章获团中首位“百名狙击手”称号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我高炮高机部队狠打来犯敌军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刘保成手持爆破筒与敌军同归于尽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杨国良手持爆破筒扑向敌群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薛志高和王合良他俩“瞎子背着瘸子”打退敌人多次反扑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运输员冒死把弹药和一个苹果送进坑道,苹果传遍了坑道,又完整回到连长手中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妈妈的教诲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宅池游泳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与外国学者交流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清江抢险

王发星,1957年生,湖北省书画家协会会员、武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武汉市政法工作者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学时代在武汉市青少年宫美术班学习,得到著名画家徐芒耀先生的指导。当过知青,20世纪70年代末在海军服役,任操舵兵以及海军俱乐部美术员。多次参加省市级美协举办的画展并获奖。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上甘岭》《阳光吉果》两部连环画。从事司法行政工作30余年,长期坚持业余时间创作,在国家级和地方报刊发表美术作品数百幅。为街道社区设计了系列法治廉政文化景观园,用绘画艺术为基层服务。荣获省司法厅、民政厅共同授予的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记省司法厅二等功。湖北省美术院原院长董继宁评价:“王发星自学成才,如野草顽强成长,视野开阔,善于画具有社会主题的作品,人物画蕴含丰富,传神鲜活,清新自然,少有套路,自成一格。”

王发星与夫人

我的水兵情结

□王发星

20世纪70年代末,我在南海舰队840舰服役,驻军在湛江麻斜,经历了抵达西沙、川岛、汕头、海南岛及公海等海域的体验。水兵生活磨炼了我的意志,无论出海、训练、修船多么艰苦,我都乐观面对,努力当个好兵。自己心中诗与远方的情怀从未消退,为此,我挤出各种时间进行写生文学名著画像,为战友画像,围绕水兵生活创作,追逐一直以来的绘画梦想。为表现海军生活,我在船舱狭窄的房间里创作了10余幅剪纸与版画作品,发表在《人民海军报》上,还曾荣获海军俱乐部黑板报比赛第一名。因表现出色我被调至川岛水警区海军俱乐部当美术员。此后我如鱼得水,创作出一批反映海军生活的木刻、水粉等作品,为连队举办绘画培训班,布置橱窗与图书室,创建了“西沙之战”荣誉室等。我还有幸参加了南海舰队的美术创作活动,见到了一批著名的海军画家,如吕恩谊、吴敏、何岸、黄树德、邓国源、周顺恺等,向名家求教令自己的画艺突飞猛进。

退伍后,我把绘画当作终身的爱好。后来,我从事了30余年的司法行政工作,绘画特长也有了用武之地,我将案例编绘成《普法组画》,绘制了大量的展板和画册,以方便基层群众学习宣传法治。几十年过去了,我仍热爱着军旅生活题材的创作,军人宽阔、勇敢、忠诚、自律、纯粹的精神以及勇于奉献的品质令我崇敬,我想,这应该源自我内心深处浓浓的水兵情结。

51岁是我人生的至暗时刻,我的爱子吉果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给我带来永久的悲痛,孩子毕业于211大学,获得双学位,还是一名党员,是那样的优秀。经过了很长时间,我才慢慢走出悲痛,而这也让我将艺术当作了自己的爱子,只要生命尚在,艺术就永远不会与我分离。从艺多年,我深深地体会到,绘画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审美主张、真情实感,不重复自己和他人是一种能力。我力争将自己的绘画创作与时代脉搏一同跳动,壮志未酬,抱朴守拙,志随天成,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去努力!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铁血舰长萨师俊(180厘米×86厘米)

出海之前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八四○舰下海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新兵上舰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做麦贤得式的钢铁战士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老兵述出海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把定航向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实弹演练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战舰维修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炊事班做的病号餐

八四○舰战友离别四十年后再相聚

一六○战舰(速写,1977年)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登陆舰指挥台(速写,1978年)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扫雷舰桅台(速写,1980年)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起航(版画,1980年)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爷爷(速写,1974年)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自画像(素描,1975年)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女青年(素描,1981年)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金色年华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坑道

烈火雄心

军民抗战图(80厘米×450厘米)

画界“隐者”王发星

□伍先飞

生命·雕琢

童年,你曾给予了我们什么?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毕竟童年所给予我们的,是皆不同的东西。有些人得到的是幸福和快乐,有些人得到的是磨砺与艰辛,对于王发星而言,童年所给予他的,正是前者。

1957年王发星出生于一个基层政法干部家庭,从小自控力超强,在兄弟姊妹中他排行老大,又是长房长孙,被祖父祖母视为心头肉掌上珠。每当夏日晚上乘凉、仰望着星空、聆听民谣故事是小发星的最爱。

王发星曾在破旧的小人书里默默地思考着故事;曾在爷爷奶奶、父母温暖的怀里静静地感受着幸福……小发星反应敏捷,聪明好学,形象记忆惊人。看过一遍的小人书,他就能记得其中所有的画面。五六岁时,他就能凭着想象用泥巴捏出一些惟妙惟肖的汽车、飞机、坦克、大炮,然后送给和他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于是,他的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天真稚气的孩子。他还能用石块在邻里宅屋的墙壁上画下老虎、猴子、鸡猪牛等,在同龄孩子看来,王发星总能让他们的童年变得趣味盎然,而在长辈们的眼里,王发星是一个心灵手巧而又腼腆的孩子……

由于经常倾听一些战斗故事,在王发星稚嫩的心里,时常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他时常渴望着那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更羡慕那些战无不胜的解放军的英雄形象。小学以后,他喜好去摊点上租看小人书,用零花钱买连环画。每次看到小人书上那些美丽的画面,他就开始遐想,并在这些小人书的山尖上、山涧间加上太阳或月亮,或在树林间添加小鸟、野兔等。

王发星在万松园小学读书,他用的课本和作业本常被铅笔、钢笔画满图画,如解放军战士、越战美国大兵掉入陷阱等。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他就开始在学校办黑板报、出专栏、画宣传画。美术课老师特喜欢他,有好几次他的美术作业打了100分,并在兄弟班级里巡回展示。王发星把画画当游戏与同学们分享,同学们只要说画什么,他就能用线条画出,形象逼真,几乎八九不离十,让大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王发星在武汉市68中学读初一时便开始大量临摹一些美术作品。很快被班主任兼美术老师魏萍发现,并深得她的喜欢。学校办展览、策划宣传等,魏萍都让王发星去完成。那时候,学校成立了兴趣小组,王发星自然成了小组中的一员。

艺术思维的衍生,总是存在着发展的规律,事实上,在王发星的艺术人生里,影响其艺术感知,或者称之为艺术思想的启蒙者,正是他的美术老师魏萍。在魏老师的指导下,王发星开始接触素描、速写等美术专业知识。他的天赋和勤奋,使自己的绘画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兴趣小组,王发星的绘画进步最快,时常得到老师的表扬。那时候,王发星因经济条件有限,没有多余的钱买美术杂志。同班同学彭中一的父亲彭庆祥是《湖北文艺》杂志美术编辑,家里有很多美术书籍杂志。这样,王发星就把自己的画让他指导,彭编辑看到后说:“你画得很有灵气,你很有艺术天赋,好好努力”,并说,“绘画属于文艺,要把文化和思想作为终身的修炼,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从此,王发星铭记老师的教诲,经常去他家请教,看杂志画册。让他大饱眼福的是看到一些国外大师如达芬·奇、伦勃朗、库尔贝、列宾、苏里科夫、费欣、德拉克罗瓦、透纳以及美国人写的艺用人体解剖学专论等作品,十分激动,如获至宝。彭编辑为激励王发星绘画创作能力的提高,一次,给他布置了一个主题创作任务,王发星按彭老师提供的曲艺《丰收》诗歌,作了一幅插画,没想到该插画竟然发表在《湖北文艺》杂志上,那一年,他才16岁!

1973年初,王发星被魏萍推荐到武汉市青少年宫美术班。在青少年宫三年,他得益于著名画家徐芒耀的指导,从素描到色彩,从点、线、面到明暗、肌理等造型元素的运用及表现等,王发星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在这里,他知道并懂得绘画创作的基本法则。他就像掉进水里的海绵一样,从老师们那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当年的青少年宫,集结了一批有艺术梦想的有志少年,他们勤奋,才华横溢,见多识广,与他们相处令王发星受益匪浅。

经过青少年宫科学系统的绘画训练,王发星的绘画技艺突飞猛进。1974年王发星和中学美术组袁建生同学在校门口处,合作了三米乘三米的巨幅油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那时学习素描,拥有一个好石膏像练习很不容易,没办法,王发星便和吕唯唯、袁建生同学,在美术组通宵达旦自己动手翻制石膏像。王发星和画友一有空就在江边、码头、公园、武汉关、水塔等地作油画、水粉、水彩写生。那时候,在王发星心中生发最大的愿望就是:上美术院校深造!

本以为自己的人生前途像画一样美丽,没想到,1975年10月高中毕业后,王发星作为知青被下放到汉阳区永丰乡汉江村,投亲靠友到叔叔家,开始务农。王发星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锄头、镰刀,还有广袤的田野。难以掩饰自己的迷茫,理想与现实碰撞后产生的巨大落差,令王发星长时间陷入到一种茫然的感觉中。每天他虽都像读书时那样,清早起床,迟迟睡去,然而,现实生活却又是不可逃避的。

回乡务农的王发星只好面对现实,面对眼前的一切。不过,蓬勃在他心中的理想,让他心情时时难以平静。他很早就已经读过世界上许多著名画家自学成才的故事。比如门采尔,他对色彩和光最感兴趣,为了深造,18岁考入柏林美术学院后,不久被学校以“缺乏天资、不可造就”为理由劝退。然而,挫折并没有打消门采尔对绘画的热情,他不管走到哪里,绘画工具总是随身带着。在大街小巷、乡村田野、河畔山顶,处处可以看到他挥笔作画的身影。命运的沉浮,犹如翻滚的波涛,在起起落落之间,不经意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1976年,武汉阔别八年之后少有的一次征召水兵的机会来了,汉江大队只有三个征兵名额,王发星通过层层筛选,终于如愿以偿地穿上军装!

熔炉·淬火

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对于一个19岁的青年来说,思念和牵挂,仍是那种最难以割舍的疼痛。而此时的王发星,并没有感到孤单和寂寞。在他心中,从他第一次画飞机、坦克、军舰、大炮时起,就心生一种英雄情结,对军人无限景仰和崇拜,直到中学阶段,他吟诵过许多描写军旅生涯的壮丽诗篇。从唐代诗人杨炯《从军行》中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李白《塞下曲》中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到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满江红》中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等,每吟诵一次,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1974年1月19日中国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让新时代的军人用忠诚和热血谱写出了一曲壮丽凯歌。

满怀着光荣与梦想,踏上军旅人生的征途,无不使青年人热血沸腾。当然,体验人生中一些非常的感受,更能对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展开挑战,这或许是埋藏在王发星内心想从军的直接理由。沉吟放歌于涌动的心潮,真挚的情怀如同海水一样澎湃,被那海风拨动的心弦,终于让心灵长出了一片风景……这就是王发星来到广东省某水警区进行新兵训练后的最真实的感受。

新兵3个月集训后,他被分到地处湛江市军港登陆舰大队840舰,当了一名操舵兵。由于到武汉带兵的部队首长崔守信非常喜欢他,知道他会画画,就将他带在身边。水兵生活十分艰苦,经常军演、出海、修船、出操、训练,20余名官兵同居一舱,铁链吊床分两层,2尺来宽,军事化管理不许多余物品存留。最难忍受的是出海呕吐,上岸后仍然是天地在晃动,虽艰苦但是他快乐着。当兵就得经受磨砺,王发星早有准备。他出奇地刻苦,没有一次落下。他不断地经受海风熏陶和阳光沐浴,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

出海、修船、敲锈、抛锚、甲板、白云、蓝天、海鸥、海浪……王发星每天都是过着这样重复单调的生活,望着这些重复的画面,他不止一次地对自己说:不能这样安于现状、碌碌无为地生活下去!一颗不甘平庸的心、一份对艺术的不舍,这些都令王发星想要突破樊篱禁锢,做一个有发展、有追求的人!

那是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如何展现自我得到大家的重视呢?他发觉有了,舰上每个班组都有一份《人民海军报》,他决定从投稿入手,试一试创作剪纸发表,因为剪纸简单快捷。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北方民间妇女的专利,王发星习画多年,也顾不上所谓面子,为我所用才是硬道理。

王发星买来几片剃须刀和大红纸,休息之余创作起剪纸来。第一幅剪纸题为《晨练》:阳光下,一群水兵在甲板上疏通擦洗炮管,白云、海鸥、浪花、号子声声,好一幅水兵晨练图。画面清新,生活情趣浓郁,将水兵对大海战舰的热爱全部定格在这一刻,像是一首抒情诗,又像是一曲婉转的歌。王发星小心翼翼地将剪纸装入信封,把它寄往北京《人民海军报》。一周后,见报啦!水兵们议论开来“这是我们舰的王发星吗?哦!不可思议……”不久,《人民海军报》编辑寄来了热情洋溢的亲笔信,称赞作品有生活气息,希望多投稿。

随后,他又创作了《我爱战舰》《炊事兵》《测距兵》《海滩》《海边月光》《满意不满意》《光荣使命》等十余幅剪纸、刊头设计、黑白小品在该报上发表。每幅作品,均可获四至六元的稿酬,那时他的每月工资才10元钱呢!

八一建军节期间,军港俱乐部举行了一次由40多个舰船单位参与的黑板报评比大赛,王发星当主编总设计,他一展身手荣获黑板报比赛第一名,在军港广场数千名官兵参与的大会上,舰政委上台领奖牌,高兴得合不拢嘴。由于王发星发表了一些作品,又经常给水兵们画素描肖像,为人谦虚腼腆,也乐于助人,得到大家的青睐,名气也越来越大,水兵们称他为“画家”。以前他不好意思公开写生,从此他就理直气壮地画画了,因为大家知道他的为人和爱好。

840舰是营级建制,有120余人。在一次军演中王发星认真刻苦、发挥出色受到舰嘉奖。那时候正值全国恢复高考期间,舰上唯一的参加湛江市地方高考的名额决定给王发星,准许一周的复习时间,这是舰领导对他工作的肯定,王发星知道自己数理化底子薄,高考也并非自己的志向,于是放弃这次机会。

夏日的一天,战舰到公海上执行任务,王发星遇见随舰同行的司令部干事詹才新,因为是老乡,两人一见如故。詹才新对王发星欣赏有加,视为难得的美术人才,鼓励王发星说:你想不想搞美术这一行,走艺术道路会更有前途。王发星说:“太不现实!”此后他们再也没有相见。这件事王发星并没有放在心上,回到驻地后不久,他接兵的首长崔守信晋升,要到广州接新舰,就把王发星带去做文书。

在海军机关俱乐部的两年里王发星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他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海军生活的版画、宣传画,积极当美术教员搞培训,组办大型橱窗,为基层办画展,布置装饰图书室,策划创建《西沙之战》荣誉室等,还参加南海舰队美术骨干创作活动,外出考察学习,见识了一大批著名的海军画家,如吴敏、何岸、黄树德、邓国源、周顺恺、周智慧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王发星的生活原则和态度。每到一处,他都虚心地学习,多看多想多写多画!而每努力学习一次文学名著画像,都是一次精神境界的升华,也使他更接近艺术的真谛。

王发星出色的工作,得到首长的一致认可。四年服役期已满,王发星提干成为部队军旅画家应该是瓜熟蒂落的事,然而,因为有两位已推迟提拔的老兵要启用,领导做王发星的工作,推迟一年提拔绝不成问题。这个意外变化使王发星改变了人生的志向,他执意回家乡,奔赴更宽阔的人生舞台,决心把绘画当作终身的副业去修行。四年的军旅生涯王发星无怨无悔,他感谢部队和首长,使自己经了风雨,见了世面,长了才干,成为一名正式党员并得到重点的培养。1980年底,王发星深情地向八一军旗敬礼,告别了他眷恋的大海和战舰,那年,他刚满23岁。

跨越·反思

王发星退伍后,正好遇上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招考书记员的机会。经过组织部门严格考试,1981年初,王发星被录用当上一名人民法官。一年后,洪山区组建司法局,王发星来到了司法局宣教科。1983年,他考取武汉市司法学校首届职工中专,带薪脱产三年,学习法律专业。随后他通过自修考试获得了法律专业大专、本科学历,夯实了他的法律基础,也为他在司法行政系统开拓新的事业奠定了理论根基。

他在区司法局一干就是34年,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一心扑在事业上,尽管他对艺术钟情和热爱,但他从来没有真正放手玩过艺术,更没有因为艺术而影响工作。他积极为全区机关、学校、农村、街道、企业的干部群众讲普法课,千方百计地组织开展各种法治宣传活动。

在那里,他把潜能发挥到极致,把案件故事用画绘出来,进行普法教育,在社会上展出。几十年的绘画生涯练就了他两手绝招:一是仅凭一支笔一沓纸,根据案情,一天就可创作出二十来幅情节相连贯并且高质量的法治连环画;二是仅凭一把剪刀几张红纸,不一会儿就可以剪出或者空手撕出满屋的剪纸作品,把舞台布置得喜气洋洋。

1986年至1992年期间,他创作十余部《法制组画》,被市政府有关部门印刷3万余套发至机关、企事业、学校等基层单位。他凭着坚实的绘画功底,策划设计了洪山区法治文化浮雕园、企业法治木雕园、廉政法治文化剪纸园、法治文化长廊等公益景观园,还为嘉鱼县人民公园策划设计了法治文化创意园,原创设计圆雕、浮雕、木刻、石刻、剪纸等作品200余幅,吸引了众多外省单位来参观学习。

2008年7月7日,王发星那位获得双学位、英语八级、正式党员、大学班长、正准备就读华农大食科院公费研究生的爱子,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给他带来了永久的伤痛。是否真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或者说,上帝给你打开一扇窗,就会关上一扇门?果真是这样的话,王发星宁可不要自己艺术上的或者事业上的成功!

我们无法避开一段疼痛与悲伤的经历来描述真实的王发星,因为正是他人生中一段致命的打击,他内心一辈子的痛,让他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最坚决、最彻底!作为男人,他要面对现实,不但要自己走出这种痛苦,还要帮助夫人走出痛苦,这需要何等的力量!

是艺术和责任点燃了王发星生命中蕴藏着的那股巨大能量,这种能量支撑着王发星迈过了生命中的困难与艰难。走出悲伤的王发星,将自己放在艺术里,让艺术浸泡自己,麻醉自己,洗涤自己。王发星把艺术当作自己的爱子,只要生命尚在艺术就永远不会与他分离,从这以后,他的创作激情如火山一般喷发。

洪山司法局有位崔逐川律师,他父亲是崔建功将军,曾是上甘岭战役45师师长、指挥员,女儿崔露是位年轻的作家,创作出版了几十部反映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的文章,有的被拍成电视剧或纪录片,影响很大。王发星从未作过长篇连环画,当他得知崔露的另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上甘岭》完稿后,就有种将其改编成连环画的冲动。崔律师知道后,二人一拍即合,于是由崔露编文、王发星作画,他们开始创作起来。王发星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专门去北京上甘岭博物馆、黄继光连队等地进行大量采访,几易其稿。从2010年开始,他花了近一年时间,完成了144幅的红色经典《上甘岭》连环画,经过中央文献局、解放军总政治部、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多家单位的审阅,于2011年6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作被列为国家重大题材作品,先后获得省、市美协优秀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王发星因工作繁冗,生计俗务在身,没有精力对喜爱的油画、版画、水粉、水彩、插画进行写生创作,而对国画写意人物一发不可收拾,只有写意、传神、情韵这种中国气派的国画才能泼洒王发星心中的豪情。

壮志未酬、沧海遗珠、抱朴守拙、志随天成,这是王发星的人生感悟。他认为:社会永远不缺乏浮萍式的艺术家,而缺乏的是与时代脉搏一同跳动的感染人的作品和艺术家的良知。不断地发现美,以情动人,探索新语境,创作精品力作是王发星的梦想,他像一个战士,永远在冲锋的路上。

据了解,王发星有50余幅作品先后参加省市美术展,并多有获奖;200余幅作品在中央和地方报刊上发表;7幅国画作品在《世界知识画报·艺术世界》上发表;入选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集并获证书;30幅国画作品荣登《世界知识画报》增刊;《上甘岭》连环画获第五届武汉美术作品年展优秀奖;《垂柳婵媛》参加美、日、新、中五国环太平洋巡回展;《芙蓉》作为武汉市市长访问礼品赠给国际友人……

书写至此,我仿佛感到:纵身艺海的王发星,挥动着的是一支饱蘸传统美学情趣之笔,蓄势待发的是一种坚守理想、践行文明之力,轻拂而去的是一片嚣于世俗、假大空庸之尘,画面流淌着的是一股清新自然之风,笔墨吟诵的是一阕至臻上乘的翰墨之歌……

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_文学名著画像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