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楼A605室《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

电话:

目 录

举杯邀明月中华两千年优秀饮酒交际的文化_中华殷商传承文化硑究网殷氏网新_中华文化杂谈

中华文化杂谈_中华殷商传承文化硑究网殷氏网新_举杯邀明月中华两千年优秀饮酒交际的文化

摘 要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体系建设”笔谈

◎ 万明 陈奉林 李雪涛 赵现海

主持人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外关系史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 重要学科方向,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骄人业绩举世瞩目,中国已日 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跨学科探讨和交叉综合研究体现了本学科的属性意义,建立立足中 国、面向世界的史学三大体系,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做好中国中外关系 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传承与创新的工作。为此,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与《中华文化论坛》编 辑部合作组织了“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体系建设”笔谈。笔谈学者围绕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 中存在的不足、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定位、理论构建、研究方法以及拓展领域等展开了深入讨论。我们期望,这组讨论有助于构建中外关系史学科体系中华文化杂谈,推动中国史与世界史研究的深度融合, 携手共建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

【作者简介】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陈奉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赵现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中越关系史研究述略

◎ 于向东成思佳

【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越两国关系的不断变动和发展,中国学界关于古代中越 关系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相对丰硕的成果:首先,发掘、整理和出 版了一大批中越古代文献材料,为古代中越关系史的研究奠定了相对坚实的基础;其次,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梳理和构建了古代中越关系史的发展 脉络,为中国古代中越关系研究的良性发展打下基础;最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 越关系研究逐步突破了传统侧重于政治、军事交往史和朝贡贸易的局限,向重视民间经 济交流、文化典籍传播、思想观念影响、人员流动融合等多个层面拓展。

【关键词】 越南;中越关系;交趾;安南;宗藩关系

【作者简介】于向东,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越南研究所教授;成思佳,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越南研究所讲师

中琉历史关系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 谢忱谢必震

【摘要】 古代中国与琉球有着500多年的友好关系史,近40年来,学术界对中琉历史关系的研究成 绩斐然,涉及到中琉之间的封贡与贸易、移民与社会、生产科技与文化交流、宗藩制度与东 亚秩序等,客观地说,中琉历史关系的研究有成绩亦有不足,尚有诸多的拓展空间。

【关键词】 琉球;宗藩体制;闽人三十六姓;册封;中琉贸易;朝贡

【作者简介】谢忱,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谢必震,福建师范大学中琉关系研究所教授

张栻湖湘诗中的文学交游与景观形塑

◎ 王友胜

【摘要】 张栻长期生活于湖湘,与湖湘本土及外籍寓湘诗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其文学交游或 因学术结缘,或由社会联谊,或属亲友过从,从地方大员到普通乡绅,遍布士人各个群 体。他们书院论学之余,还经常结伴访友、游山玩水,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导致张栻湖 湘诗中文学景观的大量呈现。张栻的湖湘诗中理学家的身份并不明显,他对湖湘诗人声 名的提高,对湖湘文学景观的形塑,推而广之,对湖湘文化的发掘与弘扬厥功甚伟,其诗 歌成就不应被其理学的盛名所掩盖。

【关键词】 张栻;岳麓书院;文学交游;湖湘文化;景观形塑

【作者简介】王友胜,湖南科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从昆山归氏的家学传承看中国古代文学 世家的宗族意识

◎ 许菁频

【摘要】 昆山归氏家族成员纷纷以继承归有光文学传统、发扬家学为己任,其标志性事件是对归 有光文集的整理和刊刻。但是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若干矛盾冲突:昌盛家学与家道衰微 的矛盾;反清复明与倚靠贰臣的矛盾;以人论诗与褒扬逆臣诗文的矛盾。归氏在面对这 些矛盾时,选择了以丕振家声、弘扬家学为要务,从而陷入了崇宗族意识轻国家意识的反 传统境地。从昆山归氏的家学传承,我们可以一窥中国古代文学世家以尊祖敬宗为中心 的宗族意识。

【关键词】 昆山;归有光;家学;宗族意识;文学世家

【作者简介】许菁频,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教授

两宋行记与纪行诗的互文呈现

◎ 秦蓁

【摘要】 从汉魏到两宋,行记从史部著述到独立文体,从纪行程到纪日程,其书写模式演变的背 后是社会文化的转型。从中唐开始,在编年史学观的影响下,行记与诗歌逐渐日记化。两 宋文人将日记化的行记和诗歌同时纪行,互文参照,终于在南宋时期实现了行记与纪行 诗的“史地互证”。在这个互文呈现的世界里,行记和纪行诗全面展现了宋人的知识兴 趣与学术取向,即游心翰墨的人文旨趣、地理考证与存在还原。

【关键词】 宋代;日记;行记;纪行诗;史地互证

【作者简介】秦蓁,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历代竹枝词中的贵州形象

◎ 管新福

【摘要】 唐宋以降,全国各地均有竹枝词流播,或书写地域,或描摹民风,遂成人们喜闻乐见的诗歌 形式。而描写贵州的竹枝词亦不少,主要以三个维度为其关要: 一是想象贵州的地理山川, 书写黔地偏远、民生多艰;二是描述贵州的历史人文,原生性和落后性并存;三是摹画贵州 的民族风情,凸显婚俗、饮食文化的特异性。这些竹枝词成为认知贵州民风民情的重要材 料,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梳读。

【关键词】 竹枝词;贵州形象;地理山川;历史人文;民族风情

【作者简介】管新福,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传统的误读与再造

◎ 唐代兴

【摘要】 19世纪末以来,反传统成为新文化及其激进运动的根本标志。当生存发展遭遇文化的尴尬 时,弘扬传统成为必需。弘扬传统的实质,是重续传统,这需要重新理解传统并检讨对传 统的误读:传统文化无所不在且与时共存,它内驻为民族国家生存奋进的方向并彰显其精 神苦斗的整体风貌。反传统根源于喜新厌旧的人类本性,它生成建构起激进主义冲动、利 己偏见和史实虚构这三种误读动机,形成对传统的历史性误读和异化性重建,其典型例子 是汉代形成的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礼教,最终取代了孔学传统;五四运动“打倒孔 家店”,就是这种误读造成的结果。面对如此历史境遇和现实状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 要超越误读,这既需要开放视域,更需要重建方法。

【关键词】 误读传统;激进主义冲动;利己主义偏见;;史实虚构;再造传统

【作者简介】唐代兴,四川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教授

儒学复兴与两汉语类文献的演进

◎ 夏德靠

【摘要】 两汉语类文献部分延续了先秦记言、编言传统,但由先秦的重在编纂向重在撰述转化,从 而显示新的文献生成方式。从文献编撰及功能角度来看,两汉语类文献可划分为奏疏体、 经解体、纪传体、模拟型、编纂型、混合型等类型。两汉语类文献在篇章“语体”方面延续 先秦时期问对体、事语体等形态,并极大地发展了专论体;专书“语体”则创制纪传体、拟 语录等体式。由于篇章“语体”与专书“语体”的多缘关系,两汉语类文体又呈现复杂的文 体形态。整体言之,两汉语类文献在篇章“语体”方面大抵只是继承先秦传统,其中只有专 论体得到跨越式发展;然而两汉语类文献在专书“语体”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纪传体的 综合性较国别体有质的飞跃。因此,在早期语类文献演进过程中,两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 发展阶段,两汉语类文献无论是生成方式还是文体形态均有着自身的特质。

【关键词】 语类文献;记言;编言;篇章“语体”;专书“语体”

【作者简介】夏德靠,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王阳明和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思想研究

◎ 徐良

【摘要】 海德格尔和王阳明,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他们的思想分别在 西方和东方产生了巨大的回响,并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与哲学理念。虽然前后相隔 400多年,出现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度,然而其本体论思想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由 此展开的比较对话意味着中西哲学有着高度共鉴的一致性,蕴含着东西方文明共同的理性 精神。本文从存在与心在、根据律与致良知、此在与此心、领会与格物四个方面考察分析了 中西本体论的共同态度和基本立场,揭示了中西思想赖以沟通的可能性和共同方法,从而预 示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能构建的思想根基。

【关键词】 本体;存在;此在;致良知;格物;形而上学

【作者简介】徐良,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

古文献“睪”“皋”混同及其读音问题

◎ 洪飏

【摘要】 “睪”与“皋”形体相近发生混同,在文献中二者常常发生混用。古注和现代工具书中注 释说“睪有皋音”,又往往以通假来解释。我们认为二者声音远隔,不得相通。“睪有皋 音”属于两字形体相近混用导致的“音随字转”。

【关键词】 睪;皋;形近混用;音随字转

【作者简介】洪飏,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西南地区古代交通 线路的研究与保护

◎ 王雨晨

【摘要】 自20世纪中叶开始,西南地区古代交通的研究兴起第一个热潮,发展至今天,在文献 考证、田野踏查和专项考古上分别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结合三者进行的综合性研究较 少,对部分相关概念也有所混淆。以文化遗产的视角,对古代交通遗产进行研究和保 护中华文化杂谈,是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的方向。“线性遗产”是生发于 我国本土的一个遗产概念,西南地区的古代交通线路是线性遗产的代表类型。从线性 遗产的特性出发,阐释西南地区古代交通线路的遗产构成,分析其遗产价值,可以促进 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保护。同时,建立相对统一、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在保护的 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能够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 交通线路;文化遗产;线性遗产;遗产保护

【作者简介】王雨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

历史名人公众关注度差异性 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启发 ——以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为例

◎ 张辉辉王小红

【摘要】 历史名人的公众关注度差异性,是确立区域文化产业差异化定位和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的关 键动力。而这种公众关注度差异,可基于多项大数据结果建立一套以公众综合关注指数为 核心的历史名人公众关注度综合评价体系。据此评价体系,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的公众 关注度显著可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且在地域、年龄、性别、学术的公众关注度之间也 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有助于优化产业定位和文化内容创作生产,加速四川文化强省建 设;也有助于驱动研究转化,建立产业深度创新机制,从而提高四川文化的软实力。

【关键词】 历史名人;公众综合关注指数;文化产业;大数据

【作者简介】张辉辉,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讲师;王小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中国佛教寺庙中的树栽文化研究

◎ 董粉和吴方意

【摘要】 中国的佛教寺庙,除了寺院的建筑,例如山门、宝殿、藏经楼、禅房等,寺院供奉的佛像,寺 院中的僧人,乃至寺院中的树栽,都是构成寺院的重要元素。僧人或是信徒通过在寺庙种植 特定的树栽,来传达佛教的文化内涵,彰显其实际功效。目前学界关于佛教寺庙树栽研究 鲜有涉猎。本文通过佛教寺庙树栽种植及目的、意义,说明其中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 佛教;寺庙;树栽

【作者简介】董粉和,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吴方意,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