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虽历尽沧桑,饱经忧患,却如薪传火,绵延不绝。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一、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社会杂谈中华传统文化,这些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名句,正是传统文化这一主旨思想的凸现。二、刚健有为与柔静。《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社会杂谈中华传统文化,《论语》记载孔子云:“刚、毅、木、讷近仁。”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生活准则。孔子两说相反,都有深远的影响。而道学说则是“刚健”思想的一种补充,两者相互对峙、相互引发,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面貌。三、天人协调,亦指人与自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种学说,子主张因任自然,“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荀子主张改造自然,提出人定胜天。而最合理的是《周易大传》的“辅相天地”的学说,即天人相互协调。四、和与中庸五、崇德轻利,中华民族堪称“礼仪之邦”注重道德修养,追求人格完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这种崇德重义的传统丰厚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性,能促使人们自觉向善的精神。六、以人为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也存在很多弊端和陋习,首先,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中,我们缺乏了平等性,缺乏了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象_社会杂谈中华传统文化_中华传统文化论谈

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思想的开拓,阻碍了思想的前进。其次,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精神。中国虽然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有着辉煌的历法制度与科学著作,但是我们没有传统而且系统的科学精神,这一些发明都是在生产生活中为了适应需要而制造出来的,带有被动性和宗教性。最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中国的社会进程中,中国忽视了对公共社会空间的关注。家庭观念的影响,人们只关注有血缘关系的人,对无血缘关系的人未予充分关注。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本身的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价值和意义。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理念,可汲取传统和谐思想中所提倡的包容性、平衡性、互补性,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和谐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需要继承这些智慧的和谐理念。现代化的进程有赖于传统文化的变革。我国的现代化是富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充满时代精神、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相辅相成,互通有无。

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助于中华文明亲和力的提升,有助于和谐世界的当代建构,有助于生态文明的全球实现。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转型(一)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中要注意的关键性问题第一,党和政府应还原文化变革的主体,使文化改革与经济改革同步第二,要实现文化转型,关键的还是要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第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要有选择性。第四,务必坚持我国民族特色的独立性。第五,与时代保持同步同时提倡创新精神。(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具体途径第一,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根本途径。第二,促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必由之路。第三,发展教育、以科学的人文文化为价值取向是我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有效路径。第四,吸收整合中外文化之精华并加以创新是我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基本途径第五,梳理传统文化的精华;批评传统文化的糟粕;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成果。

社会杂谈中华传统文化_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象_中华传统文化论谈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