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5:8’;/9:0?【哲学研究】后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思想资源与理论特征张立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E**,HE)要]后殖民主义的兴起,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关系变幻莫测,具有东方血统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进入西方学术界,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重新崛起,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对民族文化独立性的追寻。后殖民主义借用的思想资源主要是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和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就其基本特征来说,后殖民主义从文本解读入手,着重分析东西方间的文化关系,并表现出超越民族主义的努力。[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萨义德;民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中图分类号]I*,[文献标识码]1后殖民主义产生于年代末,以萨义德出版《东方学》一书为标识。后殖民主义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西方社会思潮,则是在年代初。所谓后殖民,可以在三重意义上把握:(E)用以指称曾经沦为殖民地而今已经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及其人民,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用以指称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果的研究、反思和批判,如后殖民理论、后殖民批评;(")用以指称殖民主义时代结束以来的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

概而言之,作为一种理论批评话语和社会思潮,后殖民主义所针对、所反思的就是欧洲殖民主义这一历史事实及其造成的各种后果。本文着重分析后殖民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借用的思想资源和基本的理论特征。一、后殖民主义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拉各洲一大批殖民地相继获得政治上的独立,传统的帝国纷纷解体。然而,帝国主义并没有立即终止而彻底成为“过去”,仍然是经济、政治与军事关系中最强大的力量。例如传统的联系仍然将阿尔及利亚、印度这样的国家与法国和英国连在一起,众多来自前殖民地的穆斯林、非洲人和西印度群岛的人仍愿住在欧洲宗主国。一些西方人始终坚信自己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对全球负有领导责任,不断把自己关于法律和正义的观念强加于世界,惯于在自由和人权的幌子下干涉他国内政。与此同时,获得独立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失误,这也不可避免地强化了某些西方人的信念,似乎前殖民地国家依然离不开西方的引导,甚至需要再度殖民化。特别是美国黑非洲传统文化特征,一直对第三世界进行干涉,从战争、政变和公开的颠覆,从暗杀到对反政府军的财力支持,尽管其国内不乏反对声音,但政府、决策者、军方、思想库、新闻媒体和学术界,都一致赞同美国干预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从其所使用的为美国在全球扩张做辩护的理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就可窥见一斑。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看待殖民主义时期及其之后的世界,就成为至关重要的理论议题。后殖民主义正是这种理论议题的产物。具有东方血统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进入西方学术界世界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它们奉行不同的甚至是相去甚远的价值观,而每一种价值观[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张立波(EFG,—),男,山西省闻喜县人,北京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理论。万方数据都有其特定地域、民族、社群的适用性,不能简单地以高下优劣来评判,更不能把西方启蒙时代以来培育的价值观视作惟一的取向。这些今天看来是常识性的东西,实际上直到世纪中期后才逐渐为西方学术界所接受。其结果是,人们不再简单地把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区别看作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关系,而是承认多元文化的同生共存。特别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承认美国社会多种文化并存的事实,开始关注少数民族的生存。与之相应,以少数民族等社会边缘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逐渐得到发展,并成功地在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获得立足之地。这些学科试图从边缘的、弱势的立场出发对社会主流文化展开批评,那些出生于边缘群体、具有社会底层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自然就具有优先的发言权。

表现在东西方关系研究领域,就是一些具有东方血统、并在前殖民地国家生活过的人开始进入美国的学术界,并获得比较高的位置。如原创性的后殖民理论家萨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都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漫长之路,他们的特殊经历使得后殖民主义获得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并在广大后殖民国家引起相当的反响。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重新崛起在殖民主义时期,殖民统治者随心所欲地划分边界,其结果或者是不同的部落被强行拼凑在一起,或者是具有同一种文化渊源的民族被拆散。在反抗殖民压迫的过程中,殖民地群众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者,而殖民者被赶走之后,殖民地上获得解放的群众就面临自我身份的认定问题,需要协商建立民族国家的条件。这种情况在非洲和中东地区都可以看到。在苏美两大阵营对峙时期,意识形态的对抗具有首要地位,民族国家内部及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有所抑制。进入年代,随着冷战结束,意识形态对抗退入幕后,世界政治格局和秩序重新组合,民族国家内部及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再次凸显出来,一些民族国家分裂为相互争斗的种族区域,以民族的同质性为诉求的分裂运动导致了血腥纷争。这些都要求深入研究殖民主义历史与当今民族国家的关系,民族主义文化与前殖民时期的传统,以及民族文化身份的建设等问题。

后殖民主义研究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黑非洲传统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就在于它前瞻性地触及了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愈益重要,又推进了后殖民主义研究的深入。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对民族文化独立性的追寻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现实的客观进程呈现在世界各国面前。作为世界性生产、交往发展与深化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形成,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的统一配置等方面,都具有毋庸置疑的进步意义,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代表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主要通过其文化表现出来;而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全球性流动日益促使文化意义的建构不再仅仅同特殊的地域和特定的文化传统相联系,而是置身于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和政治的交往关系中。文化产品的意义,甚至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粹的开掘和维护,都需要在全球性互动中加以理解。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世界经济、科技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在把商品、资本、技术输入到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时,也在进行公开的文化传输和潜移默化的观念渗透,倾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欧洲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由此,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上的种种矛盾,更多地表现为以宗教和文化传统为根基的文化冲突。

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如何在展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就成为举足轻重的问题。借着这些问题,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思考获得了更为现实的研究目标,具有了更为紧迫的研究价值。二、后殖民主义借用的理论资源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渊源是年代以来兴起于非洲大陆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殖民主义批评话语是与民族解放运动相伴而生的,在反对西方殖民统治、追求民族独立的过程中,非洲本土的知识 分子对西方的“同化”政策展开激烈批判,呼吁非洲 民族意识的觉醒,维护非洲本土文化的尊严。其中 特别值得注意的、并且为后殖民理论家频频称道的, 等人。赛萨尔早在 年代末发表的《重归故里》中就倡导黑人文化传统认同。在 年出版的《关于殖民主义的话语》中,他揭示了西方文明与殖 民主义的内在关联,指出殖民统治等于将人物化,强 调黑人文化传统认同精神就是知道自己是黑人,并 且接受这一事实,维系自己作为一个黑人的命运、历史和文化。他要求认真研究殖民主义是如何将殖民 者野蛮化从而使其人格降低的。起初他把无产阶级 革命和殖民地人民的解放视作相关的问题,后来则 认为对当今世界的任何分析,都应把种族问题和殖 民主义问题放在首位,从而为后来的后殖民理论奠 影响。

在《黑皮肤,白面具》 《地球上不幸的人们》 《走向 非洲革命》等著述中,法农揭示了心理因素和政治因 素的相互作用,阐明殖民主义不仅影响社会,而且影 响到个人,导致了黑人与自我的疏离。这一思想要 求认真对待心理分析,注意宗主国的影响会渗透到 殖民地人民的头脑和小说中去。他辩证地看待本土 知识分子为捍卫民族文化所做的工作,强调民族文 化不等同于民俗,为民族文化而战,也就是为民族的 解放而战,只有在人民的斗争中,非洲黑人文化才能 获得其特质。萨义德指出:“法农是第一个认识到正 统的民族主义走着帝国主义铺设的道路的重要反帝 理论家。这个帝国主义虽然似乎是把权威让给了民 族资产阶级,但实际上是在扩张它的霸权。所以,简 单地讲述一个民族故事就是在重复、扩大并且制造 新形式的帝国主义。” 年发表的小说《崩溃》中,阿契比以非洲人的视角讲述一个殖民地遭遇的故事,对一些西方 视作理所当然的观点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还主 张非洲作家有权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后来发 表的《非洲作家与英国语言》《非洲的形象:康 拉德 〈黑暗的心〉中的种族主义》中,他揭露西方文化批评 家普适性概念的民族性内涵,呼吁非洲文学应拒斥 这样的普适性观念。

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一方面强调民族文化 的独特性,坚持非洲就是非洲自己,非洲人要从自己 的文化源泉中汲取灵感,而不能把西方文化看作普 适性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强调,决不能为了抵制殖民 主义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篡改而完全转向过去。非洲 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不仅率先从文化角度解读殖 民,重视民族文化的建设,而且逐渐表现出超越民族 主义的可贵努力,为后殖民主义提供了思想先导和 理论基点。 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在后殖民理论的 阵营中,斯皮瓦克坚持马克思 主义分析方法的适用和有效性,巴巴则持反对态度, 不定。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等文章中指 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 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 命,即在亚洲为建 设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由此,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是辩证地分 析的:印度在前殖民时期并不曾有过一个黄金时代, 英国则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萨义德对马克 思的第一个判断大加赞赏,又对马克思的第二个判 断不无微辞,认为马克思也未能摆脱欧洲中心主义 的束缚。但无论后殖民理论家对马克思肯定也好, 批评也好,都无法忽视马克思对殖民主义历史的批 判性思考。 在一些后殖民批评家看来,列宁的《帝国主义是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