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三足鼎立,自西汉武帝开始儒家成为我国正式官方学说,自东汉明帝开始佛教正式传入东土。道家没有儒家的官方地位,没有佛教的广大信徒,似乎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无足轻重。但事实并非如此,道家文化包罗万象,几乎涉及宇宙世界的各个领域,而道家政治思想是道家文化的重要领域。

道家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自伏羲和黄帝开始,道家思想开始萌芽。自伊尹辅佐商汤和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开始,道家政治思想开始萌芽。自春秋末期老子著《道德经》,道家正式成立,而道家政治思想的精神内核也正式确立。春秋末期天子势微百姓困苦,面对这样的局面老子深刻反思历史经验,建立了“身国同治”的政治思想。老子以“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为其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以“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为其政治思想的指导思想,试图建立“小国寡民”的政治世界。以上三者就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精髓,也是后世道家政治思想的总源头,而“身国同治”更是后世道教修炼的理论源头。《道德经》一书哲学思想极其厚重,如何理解和运用这部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修养。但是后世无数的帝王将相和文人志士对这部书进行注疏,已经充分证明了《道德经》的历史价值。

战国时期两支重要的道家政治流派

战国时期道家演变出非常重要的两派,一是黄老派,一是老庄派。庄子继承老子的哲学思想,并且向隐逸方向发展,由此也演变出不同于老子的政治思想。自三皇五帝开始,社会上就存在这样一批人物,他们潇洒飘逸追求精神自由,而庄子就是这批人的代表。庄子以“道归真朴”的哲学思想为其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战国时期天下大乱俨然世界末日,庄子对于任何政治理想都失去了信心,唯有回归到远古“纯真朴素”的社会才是世人得以解脱的道路。对帝王来说,庄子认为他们应该“圣人无名”,其实就是“逍遥自在”任由万物自生自化,这是另一种意义的“无为而治”。对于百姓来说,庄子认为他们应该是“齐同万物”,其实就是人人平等没有等级贵贱之分。可以看出庄子浪漫的民主思想,这是其留给后世重要的精神遗产。

战国时期道家除老庄派之外,另外非常重要的一派就是黄老派。黄老派继承老子的哲学思想,并且向积极有为的方向发展,由此也演变出不同于老子的政治思想。从且战且修仙的黄帝开始,帝王将相之中就存在这样一批人物,他们追求建功立业,黄老派就是这些人物的思想代表。黄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伊尹、姜太公、管仲、范蠡、张良、诸葛亮、魏征、刘伯温等人,代表著作包括《黄帝四经》《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经典之作。黄老派以“推天道以明人事”的逻辑思维为其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注重“顺天道而无为”,但是更注重“行人道而有为”。黄老派“以道为宗”融合百家,中心思想就是如何治国理政,几乎涉及内政外交的方方面面,是道家中真正的“帝王之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这句话,道出了帝王们的治国之道。

从民间反抗性的道教演变到官方合作性的道教

道家由西汉初的黄老思想,演变成东汉末的道教起义,两汉真可谓是“成也道家,败也道家”。道教依旧继承老子的哲学思想,并且深入发掘老子修身养性之道,最终向着神仙道教的方向发展。道教的立教之作就是《太平经》,从书名我们就能看出,这是一部政治思想极其浓厚的巨著。对于东汉末期那样的乱世来说,如何平乱治国才是当务之急,《太平经》正是担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太平经》以“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为其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不仅有着黄老派包容百家的气度,而且更具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可惜的是大汉皇帝们都没重视这部书,反而被黄巾军所用,替天行道的黄巾军和大汉帝国同归于尽。自此以后历代王朝都希望利用道教来夺取江山稳固政权,但是忠于为民请命的道教起义,又一直都是那些昏庸朝廷头顶悬挂的利剑。

魏晋时期玄学崛起,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演变出极具思辨性的政治思想。魏晋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无序导致“名教权威”荡然无存,同时神学化的“两汉经学”已经演变得繁琐迂腐,现实政治和学术困境都急需一种新的思想来打破这种局面。从政治思想来说,玄学主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道家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包括何晏、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政治思想;阮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思想;裴頠“崇有论——护名教而斥自然”的政治思想;郭象“独化论——名教即自然”的政治思想。可以看出,玄学的本质就是探讨如何以“道家的自然权威”来整合“儒家的名教权威”,目的就是重新为整个社会确立政治秩序的权威基础。魏晋玄学对当时的政治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哲学思辨层面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遗产。

北魏的建立和刘裕篡晋,开启了南北朝时期,这是道教改革中的重要历史时期,总体方向就是由“民间反抗性的道教”转变为“官方合作性的道教”。这是因为自太平道以来,以道家为旗帜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所以朝廷一直视道教为“魔道”。同时道教内部也是问题重重,组织涣散上下失序,教规教戒严重荒废。再加上儒家的复兴和佛教的兴起,在思想领域这两者都是道教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有时候甚至发展到你死我活的斗争。可以看出在这段历史时期,道教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如果再不进行自我改革,很有可能作为“魔道”而从我国历史上消失,而道家也会因此而遭受历史性的重创。改革的代表人物包括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改革使得道教加入了大量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确立了后世道教和朝廷的基本关系。

唐宋明清时期道家政治思想的运用与发展

道家政治思想在唐宋明清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运用,对现实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其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演变。唐朝由于姓李的原因非常崇尚道家,立道教为国教,道家政治思想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李渊、李世民、李隆基都是运用道家政治思想的代表,他们共同开创了唐初百年盛世。唐末五代的杜光庭是隋唐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就是《道德真经广圣义》,这部书是注解《道德经》的总结性著作。《道德真经广圣义》不仅从理论上阐述老子的治国之道,而且还引征大量的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出这部书充满着丰富的道家政治思想。

宋朝开国之君赵匡胤主要是利用道教来证明自己篡位的合法性,赵光义即位后治国的前期也是利用道教来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以及为大宋军队祈福助威,而从北伐失败之后才真正开始以道家的“清静无为”政治思想来治国理政。赵恒崇道主要就是利用本土道教来激起中原的民族意识,同时震慑信鬼神的契丹辽国。北宋在宋神宗时期发生了一件影响王朝命运的大事,那就是王安石领导的“熙宁变法”,这次变法本质上是一场政治变革。王安石注解《老子》而成《老子注》,成为其政治变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也说明了道家思想中具有政治变革的理论精神。

得国最正的朱元璋文韬武略兼备,他虽为和尚出身,但是自起兵以来就和道家有着深厚的关系。朱元璋邀请道士为其出谋划策,又利用道教恢复中原的自信和信仰。朱元璋亲自注解《老子》,从注解中可以看出朱元璋积极有为的道家政治思想。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天崩地裂”的时期,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启蒙家们全面总结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王夫之对道家极为重视,著有《老子衍》《庄子通》《庄子解》等道家著作,可以发现王夫之对道家政治思想多有赞誉和认同。王夫之确实有反对道家的言论,但是我们要全面分析这一问题,万万不可断章取义。

顺治帝是第一个入主北京的满清皇帝,也是和道家关系最亲密的满清君主,顺治帝主要就是利用道教来收拢中原的人心。同时顺治帝也是亲自注解《老子》一书,一方面是为了学习汉族文化,更重要的是学习道家治国理政之道,相信道家政治思想必定会让顺治帝受到启发。顺治之后,康熙帝和雍正帝与道教的关系还可以,但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逐渐疏远了和道教的关系,特别是道光元年清廷正式下令终止了和道教的关系,道教由此流落民间。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道家学说的基本内容,以道教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西方列强的美梦,也敲响了清廷的丧钟。清末民初又是一个“天崩地裂”的历史时期,列强除了武力侵华,其民主自由思想也涌入中国。维新派代表严复努力从本土道家思想中寻找民主自由的政治精神,由此严复著有《老子评语》和《庄子评语》等道家著作,由此我们也看到了道家政治思想中蕴藏着的符合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内容。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