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特点_儒学与传统_传统纹身和新传统纹身的区别

文明礼仪操颇受学子们欢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提到,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近年来济宁围绕文化“两创”,特别是儒学“两创”方面担当作为,深入推进“八个融入”,在儒学“两创”的普及落地方面先行先试,当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在建设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的同时,着力推进儒学进百姓家、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等阵地,让儒学滋养乡风、校风等文明建设,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文/片记者陈丹丁安顺汪泷

带孩子参加儒学讲堂自己文明涵养也提升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儒学的“两创”也是如此。济宁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八个融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设,打造系列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品牌,让儒学“两创”在基层中、群众中“生根发芽“。

56岁的孔凡玲是曲阜市尼山镇鲁源新村居民,对于当地举办的儒学讲堂活动,她十分喜欢。“每次开课的时候,我会带着孙女、孙子一起听课。听课多了,感觉自己的文明涵养提升了。”孔凡玲说。

常良亚是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的教师,也是儒学讲堂中的宣讲老师。到各个村开展儒学宣讲时,她会根据每个乡镇、村子特定的文化背景,进行定制化讲演。她会借用《论语》《孟子》《三字经》等经典著作中的名言,传递孝悌、仁爱、礼让、睦邻的传统美德。

不光在鲁源新村,济宁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进乡村等“六进”工程,实施“乡村儒学”“社区儒学”推进计划,推广“图书馆+书院”、孔子学堂、尼山书院国学公开课等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组织“百姓儒学节”等群众文化活动。济宁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种滨介绍,全市已建成13处尼山书院、3016处达标“儒学讲堂”,开展儒学活动4.8万余场,服务群众280余万人次,其中“儒学讲堂”经验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

学子跳文明礼仪操将儒学融入日常生活

立德启智、润泽童心。目前,济宁全市已建立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全学段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形成以“课程开发为载体、课堂教学为渠道、经典诵读为形式、系列活动为平台、专题研究为引领、师资建设为保障”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两创”路径。

3月3日上午10点,在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伴随着阵阵欢乐的音乐,学子们在操场上跳起文明礼仪操。“小学生要记牢,文明礼仪很重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子们边跳,口中边念着。

将儒学融入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是永丰街中心小学的特色。值得注意的是,该校还开发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校本课程。

儒学在校园落地生根,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颇为关键。为此,济宁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计划,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推行“一县一工作坊”做法,坚持“一校一导师”制度,每年培训50名中小学校长、200名专兼职传统文化教师、100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共培养国学导师3200人。将传统文化课纳入教师说课比赛、职业能力大赛、优质课评选,每年举办传统文化课“精彩一课”教学比赛,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和为贵”社会治理

走出济宁走向全国

济宁挖掘儒家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创新构建“和为贵”社会治理模式。2022年6月,在第八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交流会上,济宁市以《弘文崇德正风砺行发挥政法队伍在德治教化中的表率作用》作书面交流,“和为贵”品牌在全国进一步打响。

2015年,济宁在全市总结推广“和为贵”调解室建设经验做法,推进村(社区)“和为贵”人民调解室全覆盖,共建立“和为贵”人民调解室6500余个。2018年以来,济宁推动“和为贵”社会治理向市域范围深入推进,形成市域有经验、县域有特色、乡镇有亮点的“和为贵”品牌效应。2022年“和为贵”调解室共调解纠纷16250件,调解成功率98.5%以上。

传统纹身和新传统纹身的区别_儒学与传统_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特点

儒学从娃娃们抓起

传统文化更接地气

2月28日,汶上县在北京举行文化“两创”主题推介会,会上发放的《中都历史文化丛书·名人篇》令与会专家学者印象深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文明翻阅此书时评价说,这恰恰反映了汶上县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多样性及丰富性,“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一定要想办法融入到群众的生活当中。”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接地气”?全国人大代表杨朝明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对孔孟之乡这十年来的创新举措赞不绝口,“百姓儒学节、背论语免费游三孔、‘和为贵’调解室、乡村儒学讲堂等,这些都是让传统文化‘接地气’的好举措。”在杨朝明看来,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孔孟之乡社会各界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已然非常到位,“各行各业都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精神文明的基础与底色。”

杨朝明说,他曾与济宁市的教育部门就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展过多次讨论与探索,在他看来,培养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力量尤为重要,“校园里没有良好的弘道授业的老师,传统文化就永远没办法谈‘落地’。”

杨朝明说,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让青少年铺染好中华精神文明的底色,“在基础教育阶段有了好的底色,将来这个人成长后,才可能作为干部心怀政德、作为教师心怀师德、作为医生心怀医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儒学与传统,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儒学与传统,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