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中落实情感目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内容摘要: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有情感目标的教学。怎样落实情感目标呢?作者认为,能够通过情境导入激发情感、理解词句领悟情感、反复品读体验情感、延伸拓展升华情感来实现。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很多教师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了以人文性和审美性为基本特征的情感教育,依然把语言水平当作一种知识系统,在课堂上实行条分缕析的讲解和灌输,使本来充满情趣和美感的语文课变成了机械的语文知识的讲解课。特别是在古诗文教学中,更是把单个词句意思的理解和文章的背诵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缺乏情感目标的教学是枯燥乏味的富有感情的中国古诗文,学生根本享受不到学习古诗文的丝毫乐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人文性必然要求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的发展,确实,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和感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也必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确定教学的的情感目标,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

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理、感悟真情、感悟文化。那么,怎样确定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呢?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即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情感目标”不应该仅仅写在纸上的文字,不应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应是发展的。它必须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灵活设计,即要“活化”情感目标。小学语文中充满了人类美好的情感。不但在散文、小说中洋溢着人的情感,特别是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更是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我们必须紧扣这些因素设计情感目标。设计好了情感目标,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来落实,现就以我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来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落实。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老师在备课时,就已经初步确立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无论是在指导学生预习或者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还是在开讲中,都应该紧紧围绕着这些目标展开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就是要围绕诗人喜极而泣中所流露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这个情感目标来实行教学。所以,我在导入新课中,就是这样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我让同学们去收集相关杜甫的资料,大家一定很熟悉这位以前一生有忧国忧民的诗人了。

古诗文中丰富的情感表达_富有情感的古诗_富有感情的中国古诗文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 这样导入新课,老师的情就感染了学生,一下调动起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欣喜之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二、理解词句“领悟”情感古人有“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说法,可见不起眼的字词有时是极具表现力的,因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品读、体味关键字词,不只理解字面意思,还要能悟出其传达的神韵和情韵,更好地达到教学的情感目标。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语,认真领悟作者的惊喜心情。再紧紧抓住“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词语,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通过反复的品读,从作者大胆丰富的想象中,再次领悟作者那种喜欲狂的心情。是呀,八年哪,作者带着妻儿老小在外颠沛流离了八年,尝尽了痛失家国的心酸,现在叛乱平息了,能够回到梦绕千回的家乡了,怎么能不喜欲狂呢?所以,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抓住重点词句,才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领悟蕴藏文章中的情感。三、反复品读“体验”情感有感情地朗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富有感情的中国古诗文,它既是感知课文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情感,更好地体验领会文本内蕴的有效措施。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蕴。而这种意蕴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尤其是文情并茂的散文和诗歌,情感朗读能够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所构建的情感天地、精神世界,触摸到作者的思想灵魂,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点。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但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生命个体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给养。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我就是通过范读、单个读、齐读、背诵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体验诗人涕泪满衣裳、放歌纵酒那种酣畅淋漓的对情感的发泄,体验诗人结束八年流浪生活重回家园的极度兴奋,引导学生把诗人的这种感情与我们生活中遇到喜事的高兴之情来对比,更深切的体验诗人的喜欲狂;再次,通过学生有感情的读诗,启发引导学生和诗人一起展开急切回家的美好想象,在明媚的春光里,诗人来不及欣赏巴峡、巫峡的神奇美景,来不及倾听两岸猿猴的欢唱,更顾不上千里迢迢奔波不停的舟车劳顿,只想一心回到故乡的那种急切之情,这种情定会启迪学生、影响学生从而感染学生。

四、延伸拓展“升华”感情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与生命同行。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经过理解字词、启发想象、品读体验这些过程,学生已经能够充分把握诗句中诗人那种“喜欲狂”的情感。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还没有把蕴藏在诗歌中情感全面挖掘。于是,我通过提问: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仅仅是因为自己一个人吗?再组织学生一起了解诗人另一首著名的诗歌《春望》,感知诗人那种“国破山河”的切肤之痛,感知诗人那种“家书万金”的思乡之情。那么,诗中的“喜欲狂”就绝不但仅是诗人个人能够重返家园的喜悦,而是国家从此结束动乱的狂喜,中间应该包含中多么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呀。我们就是要从小学会把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和国家的发展和强盛结合在一起,就应该为着“中华崛起而读书”。再次来看初闻涕泪的“泪”那是什么“泪”呢?那应该是高兴的泪,是结束颠沛流离生活的泪,是庆幸自己能够重返家园的泪,是国家从此太平的泪,是黎民百姓不再遭受战乱之苦的泪。

我们也应该为诗人送上我们欣喜的泪,送上我们嫦娥探月、奥运成功、神七上天的国运昌盛的喜庆之泪。当然,在古诗的课堂教学中要达成或者落实情感目标,这几个过程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交叉实行的有机整体,必须视每堂课具体的情况或者教学确立的情感目标而定。同时,还应该注意把语文的情感终极目标与每一堂课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如果每一堂课都注重了具体情感目标的落实,那么语文教学的情感终极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参考资料:汪潮.试论语文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基本理念.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年第12期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