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7410字,阅读大约需要21分钟)

【摘 要】本文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和评价的要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教学内容、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构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评价系统,梳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及其与课标、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关系,提出引入比格斯SOLO评价分类方式,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整体评价其思维质量和水平。文中列举了浙江省自主命题的题目,分析了其中系统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题目的设计原理和考查意图,尤其是在整体评价考生思维层级的探索方面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评价;统编教材;高考

构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评价系统,目的在于通过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为研习中华传统文化、评价研习水平提供参考,从而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文阅读经验,理解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升他们的民族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同时,旨在通过研究如何考查对文化意义的理解,如何命制个性化、开放性、创新性的题目和答案,为中华传统文化考试评价尤其是主观题评价提供一些建议。

本文主要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中学业质量水平4-4的质量描述、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教学内容和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构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评价系统,因为教材教学、高考评价都指向学科素养的核心,正确的考试评价能更有效地引导教学。

一、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评价依据

高中新课标里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目标与内容有五条,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认识作品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第二,梳理汉语、汉字和文化常识;第三,撰写作品评论,学习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

从“真实情境”和语言材料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方法包括:第一,“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以经典选文阅读为基础,要有文化史的意识;第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按照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学习方法可用一句话概括为:把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放在“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考察。思维分层为感受、体会、理解、分析、认识。值得一提的是,要求学生在情境中正确选择“客观、科学、礼敬”这三种学习态度。

高中新课标的学业质量水平描述根据思维层次由低到高架构:以内容、知识和能力要求(点)为基础,建立联系(线),形成结构关系(类),构成立体思维模型。比如学业质量水平2、3、4中对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维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描述:

水平2-4是基础要求:“喜欢学习汉语和汉字,喜欢积累优秀古代诗文,能主动梳理和探究语言材料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对汉语、汉字、古诗文和文化内容的质量水平描述,是作为一个个知识点隔开的,是互相独立的。

水平3-4层次高一些:“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探究文化问题的意识,对汉语、汉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较浓厚的兴趣,有主动积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的习惯。”这个描述建立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把语言与文化相结合,从语言中探究文化问题,从文化意蕴中探究语言。语言和文化两者之间还只是有所侧重的简单关系。

水平4-4是高考水平:“有通过语言学习深入理解、探究文化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意愿,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论述相关的文化现象和观念,比较、分析古今中外各类作品在文化观念上的异同。”只有多点联系、系统关联、综合性整体思维,才能达到这个层次。

同一个方面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它们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平面到立体,呈螺旋式上升。情感态度的用语“喜欢”“有较浓厚的兴趣”“有浓厚兴趣和意愿”,程度逐步加深;学习方法和内容的用语“梳理和探究语言材料中蕴含的……文化内容”“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探究文化问题……探析文化现象”,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要求逐层提高。

高中新课标的学业质量水平描述符合比格斯SOLO分类法,是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表现(测试答案)、答案内容含量、内容之间的关系及其宽度,综合判断学生所处的思维层级,给予合理的评价。过去依据布鲁姆的认知分类法编制的高考考试大纲,把语文能力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语文学科特有的)、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布鲁姆分类法是根据思维的普遍规律分出的层级来评价测试答案的质量水平,现在高考评价还在实行的双向细目表、三向细目表以及踩点答题和评价方法都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实践证明它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的发展要求。我们构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评价系统,综合比格斯SOLO分类评价法和布鲁姆目标分类法,以前者为主,侧重于整体评价考生答题的思维层级。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评价的题型以主观题为主,评价时对答案进行综合性整体评价为主,考查答案所体现的思维层级。

二、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评价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包括儒家经义理学、诸子百家思想、古代医学和科学技术成果、古文经典及研究、艺术成果、生活习俗等。语文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主要是指诸子百家中的精华、古诗文经典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文学常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有: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诸子散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史传散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古代诗词和第三单元古文经典,相应的人文主题依次为“百家争鸣”“历史现场”“诗的国度”“至情至性”。

我们构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评价系统,依据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内容,把“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合并,“审美鉴赏与创造”维度侧重传统文化的审美,“文化传承与理解”维度聚焦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从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观、审美鉴赏评价、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三个评价维度,以此来规划教材内容。具体如下:

1.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观评价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儒家经义理学和诸子百家思想。比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有《〈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庄子《五石之瓠》、墨子《兼爱》。教学评价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老子》“对待”之理;考查学生能否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论述传统文化现象和观念,比较、分析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异同;考查学生如何思考和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等立身处世的道理,以及这些道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六篇古文辞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有家国情怀,仁、义、礼、智、信、忠、孝的社会道德观,自省、智、耻、朴、勤、诚、节、谦等品质建构的人格,审美化的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等,有的是深刻的哲思,有的是可贵的精神,有的是感人的行为,它们从不同方面体现出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有的已经成为公认的准则、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这些都应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观的教学评价内容,考查以现代社会的观念批判性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比如结合《论语》《苏武传》《陈情表》等有关篇章,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上讨论传统文化中的忠、孝等观念。

2. 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鉴赏评价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鉴赏维度的评价内容有阅读审美中的情感体验评价,审美鉴赏中的理解与分析评价。包括从作品中体验情感、领悟生命哲理,把握作者创作意图和作品主旨,分析作品人物性格、叙述艺术、章法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尤其要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诗经》《楚辞》所代表的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孔雀东南飞并序》以第三人称教育的口吻叙述,运用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氓》以一个女子的身份讲述爱情悲剧。可以比较这几首诗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单元研习任务提到“借助想象,置身诗境,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和对意境的体察,把握诗歌的主旨中国古诗文中的价值观,是鉴赏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也是古诗词教学评价的内容重点。

3. 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评价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维度的教学评价,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梳理汉语、汉字的特点,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如“六书”造字法;古文中的词法、句法、语气等蕴含的传统文化色彩,如“之”“乎”“者”“也”“而”“以”“其”“于”等常见虚词与语义、语气、情感思想、话语风格之间的关系,《诗经》四字句、楚辞“兮”字句的特点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第二,积累古诗文,梳理、探究语言材料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分析和表达交流中考查古诗文积累。古文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理解是一个方面,更进一层是语言与语义、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比如学习《左传》“微言大义”的笔法,不仅要理解其“义”,还要结合语境思考为什么要以“微言”表达“大义”,它与中华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第三,探究中华传统文化中语言与思维的特点、现象和规律。对汉语的理解,发现其规律是重点。汉字的象形性浸润着物象,具有立体感;整散结合的句式、两两对应的对偶、铺陈的修辞手法等特点,与意象思维、词句互相对应、语义互相关联的思维有关系。比如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兰亭集序》中的“观”与“察”、“谏”与“追”、“大”与“盛”,两两相对,意思相近。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一核”考查目标——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四层”考查内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考查要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探索充分体现核心价值的问题情境承载考查内容测量学生核心价值水平的有效方式。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评价当以“问题情境”即传统文化经典语料为载体,以经典语料构建真实问题的文化背景,以有文化意义和价值的问题或任务考查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评价的内容分为四个维度,每一个维度都综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四层”考查内容,它们与“四翼”考查要求的关系为:第一,传统文化学习的基本知识、方法与能力,在传统文化语境中考查,侧重基础性;第二,考查综合运用知识、方法与能力,分析传统文化现象、探究传统文化问题、体现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侧重综合性;第三,传统文化在人格、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的情感态度表现,要在情境应用中考查,侧重应用性;第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视、批判、传承传统文化,侧重创新性。

三、中华传统文化高考命题分析

近几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开始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开发开放性、个性化、创新性的题目。但是在古文语料选择方面,如何合理对待题目、答案、阅卷的开放性与科学性之间的关系,都还有待商榷。古文语料选择过于集中在二十四史,多为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叙述类文本,这类选文符合过去考纲所要求的“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但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有这些内容,还包括经史子集,其人文内涵的精华在于先秦诸子、古代散文经典等。即使是史传类,也是前四史更有价值,此后的史传文化内涵多集中在传统伦理“忠孝”二字上,高考若拘泥于这种狭隘的史传选文,便会忽视传统文化精华,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浙江省自主命题与教材教学内容一致,把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即以《论语》为核心的先秦诸子文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内容纳入考试范围。古代散文经典多选桐城古文,关注序跋、笔记、散文小品这类内涵隽永、文笔灵动的短文。题型以主观性的简答题为主,通过探索简答题的答案,从整体上评价学生的思维层级。除简答题外,还以答案确定的填空题作为必备知识考查的补充。作为纸笔考试,在一份150分的卷子里,很难容下这么宽泛的内容,可以考虑另行设计选择题,供人文学科考生或者985学校提前招生考试选择。这里列举几个题目作解释,以供大家参考。

【例题1】阅读古文,回答后面问题。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 这一段中除了“与人为善”,还有成语“ ”也源出于此。

2. 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参考答案】1. 闻过则喜。2. 主旨:此段言圣贤乐善之诚,并无人我的区分,所以,别人的善可以用来充实自己,而自己的善也可施予别人。看法: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第一个题目考查古文原语境中的成语理解与积累,体现基础性。高考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在现代文语境中考查成语积累,这不符合语言生成的规律。现代文语境中语言的生成(填空),要符合上下文的语言脉络和作者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而成语有固定的文化意蕴,运用成语衔接上下文有作者个性化的语言特征,不具有唯一性,很难考查出学生能否在上下文语境理解中对语言恰当运用,可见用成语不如用现代语句更为准确。

第二个题目考查对中华传统文化观的理解与评价。“概括本段主旨”考查对选文的理解;谈看法考查对文章观点的评价,要体现现实性。因为这段话比较难读懂,即使字面意思懂了,理解和评价也会有差异,同一种理解,表述也不一样,因此不能用一个标准答案踩点的方法来对标学生答案进行评分中国古诗文中的价值观,要从学生的答案中找到典型的几种类型加以分层,作为评价依据。

【例题2】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后面问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标点:“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 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 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参考答案】1. 贵人贱马;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 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这两个题目考查学生能否关注并把握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对孔子仁爱观的看法。解答题目不仅需要把握标点与语义的关系,还要有更宽广的文化背景,比如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仁爱与兼爱的观念,在这些思想文化的框架里思考,才能比较完整、准确地解答问题。

【例题3】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后面问题。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释: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1. 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观。

2. 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1. 择友。2. 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第一题考查对材料中的择友观的理解。比较难的是第二个题目,考查从生活小事看人品的能力。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人品,不可不察,不可疏忽自己的细微言行。这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用示例法阅卷,要从思维层级来分辨答案质量水平的高低。能够说明赞同或不赞同,且能说明理由(或能自圆其说),这是基本要求,达到思维层级的最低质量水平。如下面的答案:

【例1】因为微生高向他人乞求醋,乞遍了身边的朋友邻居。体现了他贪心,喜爱占小便宜,所以孔子认为他不直。我认为的确不直,过于占他人便宜、太过贪心,总应该被他人所不耻,做人要懂得适可而止。

能够说明理由,正确理解第二则材料的意思,对原句反映的人物态度理解到位,而且能结合材料分析,则达到了思维层级的最高质量水平。如下面的答案:

【例2】有人向微生高乞讨醋,微生高向他的邻居乞求后再给那人,这样的行为不能称为直。友直的直是指做人正直率直,没有就是没有,不能借别人的东西行善,这样不是正直。我赞同孔子的评价。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可以直接说出自己没有的东西,以真待人,以直处事,不必拐弯抹角,不必迎合他人,要做一个真诚的人。

【例3】有人向微生高乞讨醋,微生高向邻居要醋,再把乞讨来的醋给乞讨的人,他自己没有付出,却得到了好名声,所以孔子认为他不直。我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微生高虽然家里无醋,但他借来了醋给乞讨的人,这仍是一种无私的做法。他尽管没有付出实际的物品,却付出了努力与行动,因此我不赞成孔子的评价。

这两个答案虽然对微生高乞醋的行为评价相反,而且例3不认同孔子的观点,但是从其对材料与观点表达的思维层级看,属于同一水平,都达到了最高要求。

无论是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对仁义礼智信这些大概念的宏观理解,还是从具体语言细节中考查阅读理解能力,抑或考查在实践中运用所学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都是浙江高考自主命题所探索的问题。比如要求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分析欧阳修《朋党论》中的“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这句话。考生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或“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等,分析正确都可以得到满分。

浙江高考自主命题古代散文的选材多关注序跋、笔记、散文小品等,如张岱《金山夜戏》、龚鼎孳《吃野菜说》等,命题指向人物性格、文章意蕴、文章写法和表达效果的关系等。因为篇幅有限,不一一赘述。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评价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维度和教材教学要求选择阅读材料,系统规划考查内容;以经典选文、有文化意义的语言材料构建“问题情境”;以主观性的简答题和写作题为主,相对客观性的选择题、填空题、概念理解题为辅,侧重评价答案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思考领域的宽度和思维层级。

(胡勤: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3年5月(上半月)]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