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农村人传统文化,文化的发展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内容是丰富的农村人传统文化,氛围是浓厚的。这些年,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农村年轻一代传统的价值观念正在逐步淡化,家庭观念、集体主义精神、家乡文化认同、故土情结也在逐步减弱。导致在很多偏僻的农村传统文化基因逐渐的流失,严重影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因此唤醒当代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很有必要。
加强乡村遗存保护。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曾强调要让农村“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是要保存好乡村的文化记忆。一棵老树、一口老井、一座老宅子、一栋戏楼,都承载着乡愁,对乡村记忆而言,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遗存包括文物,还包括一些古老的建筑,例如老宅子、庙宇、祠堂、戏楼、书院,还包括农耕文明中一些日常的劳动工具,例如水车、犁铧等;还包括一些生活用具,如煤油灯、风箱、轱辘等等。这些传统建筑和农耕文明的器具,它们寄托着传统农村社会中人们的精神追求,反映出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保留着人们对传统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在农村,由于新农村建设,很多地方政府不太重视对传统文化遗存和文化形态的保护。一些过去农村建造的牌坊、戏楼,都被拆除或者遗弃。一些古老的风俗习惯,如婚丧礼俗仪式,由于无人继承,也渐渐消失。各个地区可以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传统文化特征的古村古镇进行整体的保留、保护和维修利用,结合生产用具、生产生活遗物遗迹的展示,形成集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示当地的村史、村情,增强当地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古村落、文化名镇的开发,要在以保护文化和生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和特色,适度控制开发规模,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城镇建设要注意有文化特色,要能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当地的历史文化。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分门别类,将列入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资料逐一进行数字化采录、存储,以便长期保存。通过调查、采访,将各类非遗项目以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的形式记录下来。
重视弘扬传统美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可以通过道德讲堂,表彰善行义举,弘扬家风家训、乡约民规、加强节日文化建设等形式,让传统美德扎根村民心灵深处。优良的家风家训,可以影响家庭的每个成员心存真善美,行思仁礼信。要深入挖掘传统家风、家训中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的理念和智慧,广泛宣传其中的优秀思想和文化精髓。中华民族具有修史的传统,修志修史是坚定文化自信、守望乡土文化、留住乡愁的重要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修志修史,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因此,重视村志村史的编纂,深入挖掘地方志、村史的精髓,是保留地方的历史记忆、增强人们乡土情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可通过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系统研究和传播,增强本地区人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振兴乡村,文化同行。它呼唤人们携带希望回归,它呼唤承载文化符号的老建筑保护,它呼唤乡村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