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傅乃璋 沈德科
传统节日以及所承载的节日文化,是古人社会生活的活化石,是人类文化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生活中各个族群普遍传承的一宗重大的显性文化事象。它紧密地伴随着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实际,从远古走来,在传承过程中又不间断地延续着、变异着、丰富着、发展着,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史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的五彩缤纷的节日文化史册。
节日是相对于常日而言的,是对节日的一种静态称谓;节庆则是节日的一种动态称谓,指在固定或不固定的节日期间, 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它们均是中国古人通过对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之观察与把握而逐渐约定俗成的;是与农业文明发生、发展同步萌芽出现的,最终形成了一系列适应自然环境、调谐人际关系、传承文化理念的禁忌、占候、祭祀、庆祝、娱乐等活动项目。历史地看,特定节日里特定节庆民俗礼仪活动,不少自先秦时期即已略见端倪,到汉代则已基本定型,其后又经历了种种或大或小的变化发展、起伏沉淀,一直延续至今日的社会生活中。团圆的亲情、浪漫的爱情、狂欢的喜悦、 追思的深沉……中国人的各种情感都融入到了传统节日里,岁时节日形成了人们沟通亲情、交流感情的一种场域。在节日庆典和仪式的举行中,人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浓浓的乡情、亲情和爱情被张扬,相互之间的血缘关系得到强化,起到了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作用。
周原遗址
中国节庆风俗礼仪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发展、传承和变异的过程。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节日风俗史上,两周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内,有的节日萌芽了,如清明、端午、七夕、重九等。有的节日初步形成了,如上巳节、社日节、蜡日节等。从总体上说,这些节日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消灾丰收,企盼祛疾驱邪,健康长寿,调节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及追求婚姻自由的文化心态。岐山古亦称西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作为西周肇基之地,得岁时节日民俗之先,几千年来,优秀的西周文化传统,特别是岁时节日民俗传统,经世代继承,不断弘扬发展,逐渐形成了陕西岐山人独特的节日民俗礼仪节庆民俗中的礼仪,使节日风俗成为岐山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礼仪文化的深厚积淀,留存于民间的外在形式。如果我们细细盘点周代的节日及节庆活动特点,发现除尚处于雏形外,还有明显的几大特征:
一是岁时节日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周代更是这样。相传周的始祖后稷好农耕,为农官,播种百谷,勤事农穑。节期的选择与确立,以天文、历法知识为基础。节日习俗中盛行土地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以及与农耕有关的鬼神崇拜。二是节日与宗教活动、宗教信仰有关。如社日节源于社神祭祀,蜡日节源于祭报众神。蜡日节、社日节都是建立在原始的多神信仰之上,显得观念杂乱。三是节日与灵魂崇拜有关。周人普遍存在着灵魂观念,认为祖先死后灵魂不灭,而且永存。既能作祟降灾害于子孙,又能降福于子孙节庆民俗中的礼仪,使其生产顺利,生活幸福。因此,在节日时往往不忘祭祀祖先。如腊祭的内容之一就是祭 “先祖”。周人把祖先神弃 (即后稷) 配祭社神,而楚人祭祀的社神就是祖先神重黎。四是节日与迷信、 禁忌和巫术观念有关。如上巳节到水边祭祀,并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以为如此能够绂除不祥。又比如社日节有祭社以祈好收成的活动,蜡日节有天子向日月星辰祈求来年丰收的仪式。
可以说,从久远走来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立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立夏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鬼节 (十月一)、冬至节、腊八节等等,在岐山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固化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这些传统节日相伴相生、传承和发展在岐山大地上节庆民俗礼仪,更是具有亘古的渊源,深厚的积淀,闪耀着人文的光辉。本书收集的传统节庆民俗礼仪,以岐山这一历史区域为范围,力求从民俗礼仪萌芽生发记起,重点述其发展演化,并对当代新的民俗事像予以搜集和记载。流连忘返于这块古土,品味岐山岁时节日大同之中的小异,便知会了周公故里的厚土淳风。
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我们不应沉缅于传统而失语于探寻挖掘,陶醉于深厚积淀却茫然于传承弘扬。传统节庆民俗礼仪,洋溢着东方文化色彩,不仅调节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节奏,整合着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调适着人们的精神意绪,而且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情感,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它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普及、延续和发展,对于培养民族心理认同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快并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化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那些经过历史淘汰和时代洗礼,至今仍绽放着文明之光的优秀节庆民俗,在铿锵的历史脚步中更应伴随着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一道前行。
继续悦读
欢迎关注岐山作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的每一次肯定 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投稿邮箱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