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我们需要用创新的眼光和视角,寻找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可能性。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作品、文化的重构与组合,实现与大众的共情;通过个性化的表达、跨界的融合,实现创新化传播;通过对新兴媒体传播方式的运用,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创新传播 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新的媒介技术与传播方式形塑着我们以及我们生活的外部世界,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和价值精髓,在媒介深刻变革的当下,如何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亟待探索回答的时代命题。
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播方式的形塑
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新时代媒介创新传播的“源泉”。在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提炼中,梳理出优秀的时代精华,找到符合新时代语境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可以丰富传播内容,成为媒介传播的突出优势。如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村落》的创作拍摄团队将镜头对准处于现代文明孤岛的古村落,通过对一个个村落的走访、拍摄、记录,寻找遗落的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人文生态,为受众传递了并不遥远的“远方的家园”中独特的审美价值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表达样式非常朴实,但创作视角的选取将多种传统文化样态相融合,并触及了“村落再造”的现实话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讲述了乡土中国的故事,为大众留住了乡愁。又如作为短视频传播平台代表的“抖音”,曾发起了多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线上活动,引导并鼓励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抖音上传播。短视频平台依赖于用户的内容生产,其中京剧类文化话题“我‘变脸’比翻书还快”播放次数达到了57.2亿次,民乐、国画等话题播放量也过亿,这些传达了优秀传统文化神韵的优质内容为传播平台带来了较高的关注度与流量。
优秀传统文化是“活态”的文化。新兴的传播技术和手段也在形塑着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互动中丰富充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讲述方式的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产生新的作品。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不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也在焕发着新的生命力。据“抖音”年度数据报告显示,2019年在该平台上,有2045万人配上传统戏曲使用京剧武旦特效变脸贴纸;全国137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当中,有1275个通过“抖音”进行了创新传播推广,共获得了33.3亿次的点赞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在新型传播平台创作文化作品,重塑着优秀文化内容本身的形态与呈现方式。而《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等系列节目,将民族气韵内化于广大青少年的语言表达当中。腹有诗书、口吐珠玑的文化传播者通过语言传播文化时,通过表达风格、行为模式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进行演绎,形成符合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通过元素、形态、文化的解构与重组积极拥抱新的受众,唤醒大众血液中的民族文化基因
第一,元素重组,激发文化活力。新时代,我们需要用创新的眼光和视角,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寻找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可能性。在中国当代文化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或成为创作母题,或成为创作激情的“活水”,或在局部为作品增添一些异质性的审美,带来新鲜感或吸引力,带有“点缀”意味。《经典咏流传》《中国戏歌》等文化综艺节目将传统诗词、戏曲与通俗流行音乐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的典型元素与说唱、摇滚等有机结合。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名人与各行各业新时代建设者的互动,既传承了经典,也为当下流行文化找到了“源头活水”。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名家、新人共同完成新作品、新表达,对传统文化重新编织、谱成新章。用艺术的形式打造符合当代的文化样本,用一种更有感召力的音乐,吸引年轻受众目光的投射与聚焦,使其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在传播过程中创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注重传播的精准,精细、深耕传播内容,满足观众期待,也要通过元素、形态、文化的解构与重组积极拥抱新的受众,唤醒大众血液中的民族文化基因,让优秀传统文化做到与大众的“共享”,引起大众的“共鸣”,实现与大众的“共情”。
第二,个性表达,彰显文化魅力。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民族精湛的技艺、独特的思维方式,有着丰富的精神价值,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再创造、能够在当代和以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受到大家的关注,无疑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新的传播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解读和个性化呈现。如京剧演员王珮瑜亲力亲为,为了推广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节目,为观众示范京剧表演唱腔和标准动作。在《传承中国》中,通过独特的戏剧情境,呈现京剧知识与细节。抖音上,有趣、专业的京剧文化推广方式让她成为了网络红人,更多的年轻人因为她而关注到京剧文化。在全球化和后现代都市文化的语境下,李子柒视频中展示的中国乡村和非遗文化,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成为一种个性化的呈现,在海内外都引起了传播热潮。
第三,技术赋能,拓展传播边界。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兴传播方式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边界,扩大受众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能,利用VR、AR、5G等新兴媒介技术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赋能,生成优秀传统文化全新的面貌,让受众对传统文化形成新的记忆点,传播具有时代感召力的作品,共绘多元传播图谱。因为《国家宝藏》的热播,故宫博物院借着契机,利用VR技术让《清明上河图》活起来,带上VR眼镜的观赏者穿越回宋朝,泛着“小舟”,置身于包罗万象、精妙绝伦的名画之中。创新传播手段让文化突破了“次元壁”,通过沉浸体验方式得到跨越时空的新奇体验,拓宽了文化传播边界,提升了传播效果。而跨界融合不仅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文化空间,从原来举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来到新的传播平台进行展演。同时,在新型传播平台上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耕细作,可以突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边界。戏曲、音乐、国画等也可以通过创新传播手段实现文化间的跨界与融合。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不仅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创新传播方式。
用新的传播方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精细化与垂直化的精准传播,可以找到原本忠实、黏度极高的受众,年轻的“UGC”(用户生成内容)们通过奇趣的表达生产符合时代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同传统媒介共同形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矩阵。通过新的话语内容、生产关系、传播链条唤醒貌似远离现代文明其实根植于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短视频“UGC”的参与感转化为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媒介平台的传播动力,让传统文化的展示成为受众的生活日常,链接受众的共同记忆。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9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抗战工程一般项目“抗战大后方广播播音史料搜集整理及研究”(项目编号:)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王婷:《意义生成与语境建构:“语域”视阈下传统文化类节目研究》,《现代传播》,2019年第1期。
②胡智锋、徐梁:《留存、体验、创造:电视节目应对传统文化的三种理念》,《艺术评论》,2017年第4期。
③朱雪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五重维度》,《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