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和独特优势。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科学思想。这里从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优势的视角,谈几点初步的认识。

产生于19世纪中叶欧洲工业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西欧思想文化的积极成果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科学地回答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历史性课题,从而成为世界工人阶级运动的科学理论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因此它是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占据道义制高点的社会思想体系。晚年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深入阐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人类历史发展的丰富性,批判了西方中心主义,特别是反对把西方社会的理念强加给非欧洲的国家,主张各国人民都要坚持和发展自己本民族和国家的文明。

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之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2500多年前华夏大地农耕时代君主专制社会,那个时代的中国思想家们广泛地探讨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形成了中国古典的关于现实的人的生存、交往和发展的学问,是集中表达中国人思想观念、精神追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情感样式的观念形态,并成为人类思想文明发展的一种基本形态。可以说,这形成了世界东方的关于人的发展、反映人类对理想社会憧憬的社会学说。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科学,批判继承和系统总结了人类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真理性、深刻的历史感和强大的实践力量。它被那些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分子——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吸收过来、运用起来,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结合起来,创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的伟大胜利,有力地证明了,在中华大地上和中国人民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伟大力量。

中华传统特色_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_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也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那种以为可以割断历史、抛弃传统,从空地上搞社会主义建设,或者移植别国现成模式,都不是唯物史观。在自己历史文明、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及其精神文明与先进文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的产物。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既尊重自己的历史,批判继承自己的传统,又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从中华历史文明的肥沃土壤中吸取滋养,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历史规律。

产生于500年前欧洲的社会主义,表达了那时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实践土壤并取得伟大成就,其重要一点,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理念的基因。中国人早在2600年前就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美好社会理想,追求小康社会、大同世界。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承继中华民族这种文化精神和思想基因,又把马克思主义树立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体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鼓舞和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突破苏联的教条化思维和僵化社会模式,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路子,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等重要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创造了诸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战略构想和实践,全方位的开放战略,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等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伟大成就。这些制度和理论创新就源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认识国情,总结经验,既从中华文明积累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社会思想智慧与辩证发展思维获取滋润和营养,又汲取世界文明的积极成果,从而大胆探索并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_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_中华传统特色

实践表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中华历史文明的丰富精神成果和思想智慧为滋养,这是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条根本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不研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够深刻理解和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奥秘,就不能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坚定自信和历史定力。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懂得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文明的历史都应当给以总结,并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95年来,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适应中国和世界发展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发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创造。虽然走过弯路,但是我们从挫折中学习,取得了丰富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阐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确立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我们党扎实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一系列举措,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切实落实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这就极大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赖,焕发了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勇气和智慧,充分彰显了以民为本这个思想理念的威力与活力。

当前,最重要的是要与当代发展相适应、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倡导人文精神,推进以文化人,去引领权力和财富的走向。儒家文化主张君子喻于义,倡导以义取利、义利相兼精神,为农耕时代我国商品经济正常运行起了促进作用。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缺乏道德的市场,难以撑起世界繁荣发展的大厦”,提出了发扬人文精神,开展以文化人,提升市场主体经济人、企业和政府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变革世界经济治理的新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_中华传统特色_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

按照唯物史观,传统文化是封建主义的观念形态,但不能把这个界定看做现成套语,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成果统统贴上封建标签,一概加以否定。我们应坚持进行社会的历史的具体辨析,继承精华摒弃糟粕。通过分析鉴别,吸取其民主性精华,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加以弘扬,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继承不是照单全收,弘扬不是原地踏步,尊重不是颂古非今。我们坚持与时俱进、批判继承、弘扬转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就是要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发挥它的凝聚力,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事业插上了腾飞的强大翅膀。我们将不断谱写出一篇篇弘扬中国传统、体现中国精神、充满中国智慧、展现中国气派、形成中国话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

只有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推动21世纪人类文明创新发展。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的,需要从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挖掘与阐发。那种认为在当代世界,中华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没有任何世界意义的观点,是肤浅的文化虚无主义。

欧美工业革命创新了人类文明,推动了世界进步。但今天,它的制度体制、运行机制和所倡导传播的思潮和理念,其弊病日益显现,日益陷入困境。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科技革命孕育新的突破,生产智能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人类社会追求的共同目标,同时也要求相应的文明创新。

在人类文明这个创新转型历史节点,2001年联合国主持了“人类文明对话年”,一些与会人士提出,在当今时代,开发创新丰富的人类文明,推动文明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缓化与替代对立、对抗和冲突,是人类消解困境的重要选项。瑞士学者孔汉思首先提出,儒家的“仁道”和“恕道”可以作为全球伦理的基本原则。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体,应当适应世界发展要求,担负重任,开掘、总结、优化中华历史文明具有时代世界价值的成果,推动世界文明对话与互动,形成发展变革的时代思维和国际交往的现代战略,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促进人类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崇高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作者: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教授)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