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首先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在研究阐发的基础上,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才能对大中小学、幼儿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起到推动作用。2017年12月,由陕西师范大学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建构、价值认同与教育策略研究”,在首席专家曹胜高教授的带领下,课题组深入研究阐发中华优秀传统的学理体系,与全国许多大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曹胜高,陕西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国家级专家。
一、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体系
作为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的首届博士生,曹胜高在校期间,便得益于文学、历史、哲学和考古等专业的学术熏陶,毕业之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进行持续研究,其开设的《国学通论》《国学基础》等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因读研之前一段担任中学语文教师的经历,曹胜高格外关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初,曹胜高调到陕西师范大学工作。当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很多中小学试图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有什么?教什么?让很多学校有心却无力,纷纷向曹胜高教授团队提出需求,希望能对教师进行培训、对课程开设进行指导。
面对重大理论需求和现实需求时,曹胜高教授团队觉得责无旁贷。他们调整研究计划,开始关注、响应并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先后为洛阳、郑州、西安、长春、深圳等地区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师资培训,使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重要学理有清晰了解,以便在工作中正确理解并恰当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陕西省教育厅和陕西师范大学对曹胜高教授团队的研究进行了充分支持。2014年,曹胜高获得陕西高校人文英才支持计划的支持,启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建构与教育策略”研究项目。同年,陕西师范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院,由曹胜高教授担任院长,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历史、哲学等学科专家的支持下,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研究。
2017年,教育部征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选题,曹胜高教授团队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建构、价值认同与教育策略研究”(以下简称课题),入选当年重大项目选题,在课题组论证、专家评审后得以立项。该课题直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试图建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体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通过梳理中华民族价值认同的形成史,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什么,并在研究阐发与教育实践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教的问题,试图系统地调研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分析其中的经验与不足,为大中小学与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策略。
课题组边研究、边调研、边实践、边总结,举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术研讨会、中华文化工作坊、陕西高校青年学术论坛等,提升课题成员的研究能力,并对课题合作实验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互通有无,相互切磋,充分交流,保证了课题研究团队能够充分学习,共同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截至2021年底,课题组成员及其合作实验学校共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入选教育部德育重点推荐案例1项,获得其他省部级科研奖励11项。
二、进校园:言教、身教与境教
从2018年1月开始,课题组确定了陕西、河南、河北、广东、江西、河北等省的30多所合作实验幼儿园与合作实验学校,对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展了推进工作。
为了提升参与实验学校的科研意识,课题组要求学校以子课题的方式进行研究,着重解决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问题。由课题组组成专家组对其进行指导,通过开题、中期推进和结题总结的方式,指导合作实验学校的教师能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放矢地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安康市旬阳中学的《“君子教育"的创新实践》,便是在高中阶段通过成体系的设计,在全校范围开展健全人格的教育,并形成了寓教于学、寓教于思、寓教于行、寓教于范的实践模式,2020年获得了陕西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2021年入选了教育部第二批德育重点推荐案例。西安市新城区八府庄小学承担的《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课外活动的开展策略》,致力于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在校园建设了“红领巾成长种植园”。因耕读教育成就突出,成为西安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此外,河南省伊川县实验中学东校区承担的《校园文化传承活动研究》、陕西省大荔县石槽初中承担的《经典诵读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研究》、西安市新城区朝阳幼儿园的《幼儿园传统文化元素的形成与使用》等,分别从校园教育场景的形成、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场景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教学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研究资料,研究成果也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通过与合作实验学校的共同研究,课题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和实施策略有了日渐成型的认知。在曹胜高看来,很多学校关注于有形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校园文化的传承更要注重无形的文化熏陶与文化滋养。学校可以通过经典诵读、诗词大会、文化展示、传统游戏等,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知,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应该将言教、身教与境教结合起来,让学校成为理想的人文空间,让学生能够人格健全地成长,养成良好的习惯。毕业之后学生走在街上,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哪所学校毕业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就形成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办得好,要靠教师好。"曹胜高概括道。
课题组在合作实验中,多次走进学校,与参与课题的中小学老师面对面交流,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发掘其中蕴含的教育智慧,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解答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切实提高了中小学老师的科研能力。这些老师先后在《中国德育》《陕西教育》等杂志发表论文,成为相关学校的科研带头人。
三、进教材:传统文化要有学理体系
自2014年,曹胜高教授团队先后编写了《启蒙国学读本》《初级国学读本》《初中国学读本》《高中国学读本》等面向幼儿园与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材,又编写了《国学通论》《国学导论》《国学基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大学教材。在曹胜高看来,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体系贵州地方传统文化文献,应该承担起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是什么的责任。教材要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学习知识的需求、心智的成长和发展的要求,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育规律,形成有梯度、有层次的学理体系和逻辑结构。
如面向小学的教材《国学》就是按照学生成长发展来编写的。一到六年级分别以认识世界、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理解世界、思考世界、参与世界为立意,让学生通过天地、日月星辰、山岳、君子等主题,学会理解客观事物,并培养其逻辑思考能力与伦理观念。作为课外阅读的《初级国学读本》,则以经典诵读为主贵州地方传统文化文献,按照蒙正、诗意、雅趣、经言、子说、史鉴六部分,对其中的文化之道、修身之道、为学之道、人生之道进行了解读。《初中国学读本》以初中生的自我认知为着眼点,旨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思想精华、道德精髓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清楚地明白中国人是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修养。《高中国学读本》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为主,通过古诗、古文与现代名家散文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拓展格局、提升境界,用更为宽阔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发展与成长。面向本科生的教材《国学导论》则意在引导读者对国学的形成、发展、特点有全面了解,从国学的爱好者转变为国学的研究者。面向大专院校的《国学基础》对国学经典中蕴含的治国之道、管理之道、文化之道和修身之道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
曹胜高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一定要与现行教材有所区分。“有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采用小学背初中的古诗文、初中背高中的古诗文的形成,有些浪费学生的时间。传统文化教材要避开现行语文、历史教材的知识点,自成体系,并与其他课程的难度、梯度相呼应。”曹胜高认为,一定要把中华文化的教育智慧、价值导向、德行涵养的内容放到教材中。“要意识到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弥补当前应试教育的某些不足,以提升学生的修养、德行、境界、格局、襟怀。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传统教育智慧,让学生不仅能格物致知,更要能诚意正心,然后落实到修齐治平上。”曹胜高如是说。
四、进课堂:要触动学生的灵魂
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最终要在课堂上进行检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教?是曹胜高教授团队一直关注的现实问题。他们不仅为教材编写了配套的教师用书,而且通过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多次走进学校进行教研活动,观摩教学,与教师研讨如何备课、授课。
“传统文化课一定不能上成语文课、历史课。在教学中,要通过一段话、一首诗、一篇文章,让学生知道如何去看问题、想问题。比如’人之初,性本善’,老师要知道’善’怎么来的。孟子讲人性之善,荀子讲的是本性之恶,人性和本性是人的两个侧面,分别对应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因此,只有老师想明白,才能讲明白,这是学生听明白的基础。
曹胜高以《岳阳楼记》为例,对传统文化课中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进行了分析。范仲淹说自己探求古仁人之心,其之所以不同于常人,在于他们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有了仁爱,有了担当,就不会因得到什么就高兴,因失去什么而悲伤,这是因为有大格局大境界在。成就大事业者必须能超越常人的喜怒哀乐,才能担负起家国责任。“传统文化课程要把经典中能触动灵魂的东西讲出来,让学生喜欢,而不是成为学习的负担,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过去与当下,传统文化课就会变成生动的文化传承,有趣的文化展示课。”曹胜高说。
在曹胜高看来,传统文化教育要融入学科教学,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因此,在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过程中,曹胜高教授团队不仅重视面向教师的传统文化培训,而且更加有意识地开设传统文化示范课,并建构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库,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好课堂”,为更多的学校和老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经验的借鉴和教学的参考。
曹胜高在《国学基础》引言中说:“我们学习国学的目的,不在于背会多少知识,而在于真真切切地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养分,来滋养自己,提高自己的修为,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需要无数学校、无数教师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惟其如此,中华文化才能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才能更为坚实地推动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形成文化自信,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