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人们很早就形成了用筷子吃饭的习惯,这已成为华夏五千年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开始狩猎,他们会用木棍来翻动肉类,使其受热均匀,这些木棍似乎可视作筷子的雏形。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了最古老的筷子——骨筷,后来在很多地方又发掘了金、银、象牙、竹、木等质地的筷子。因为筷子大多是用竹子、木头做的,因此,人们最早将筷子叫做“箸”。

别小看这小小的筷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却不可小觑。筷子可以入谜。如:“姐妹俩人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酸甜苦辣千般味,总是她们先来尝。”筷子可以入画。甘肃敦煌437窟唐代《宴饮图》壁画,绘有男女九人围在一张长桌前准备进食的场面,每人面前都摆着匕和箸,可见这两样食具都是正式宴饮场合不可缺少的。筷子可以入史。二十四史《魏书》里就有一则筷子谜语:“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筷子的传统文化,赃不入己。”咏筷谜语编入正史,也许就是要人们不要小看了筷子。

我国是文明礼仪之邦。如何使用筷子,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也是文明素质的体现。自小长辈们就告诉我们,使用筷子是有禁忌的,比如,忌讳筷子插在饭菜上,筷子上还粘着东西时不能夹别的菜,同一道菜不能连夹三次以上,等等。现代人还把文明使用筷子编入了“礼仪新三字经”,诸如“手中筷,别指人,勿敲桌,别击碗”,说的都是使用筷子时的禁忌。不可小瞧了这些禁忌,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荀子·修身篇》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当今,人们除继续保留筷子的实用功能外,还充分发掘筷子的文化内涵,延伸它的精神品格。筷子所蕴含的宁折不弯、合作共事、洁身自爱、情感专一等美德,还真有君子之德、仁者之风,不愧“生平忠信真堪范”,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行笔至此,笔者还想起了“象箸玉杯”的故事。商纣王从使用象牙筷子开始,引发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一步步走向荒淫无道,最终亡国。后人总结说筷子的传统文化,“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恐,知天下不足也。”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一双小小的象牙筷子,竟然预示着腐败之兆,导致亡国之祸,教训何其深刻!

讲了一个沉重的故事,还是回到筷子带给我们的快乐上吧。筷子的神奇和有趣,令许多外国政要兴趣盎然。1986年英国女王访问中国,英国《每日电讯报》刊出一幅大照片,显示在国宴中英国女王使用筷子的情景。《太阳报》更以一篇“女王用筷子夹龙眼”为题,风趣地报道了女王出席国宴的盛况。当电视台播出女王使用筷子的镜头时,英国观众兴趣之高涨,前所少见。一时间,外国人掀起了一股学用筷子的热潮,许多人还以此为时尚和荣耀。和而不同,交流互鉴,正是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世界日益需要中国的时代大潮中,筷子这个小精灵还会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

还记得《舌尖上的中国》里,母亲手里那一双蘸满温情的筷子吗?老人用筷子蘸上酱油点进婴儿嘴中,人生滋味从筷尖开始;爸爸抓住儿子夹菜的筷子,教给其饭桌礼仪,传承几千年来尊老敬老的精神;除夕叫上空巢老人团圆过年,“多个人多双筷子”的质朴语言,映照的是邻里守望的温馨……一双小小的筷子,承载着十几亿人的民族文化和情感接续。这正是“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