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化与语言学研究2016卷215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道德重建研究——以渝北区古路镇为例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党校,重庆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对乡村的道德发展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乡村道德失范等现象突出;乡村道德面临着重建。现实背景下的乡村道德重建除了需注重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环境氛围营造外;还需将目光投向与道德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中重建良善道德。关键词: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慈孝文化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786(2016)2-0215-02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而中国传统文化又根植于古代农耕文明。在“仁、义、礼、智、信”的文化传统中,衍生出了忠义、孝悌、仁爱等以家族本位为基础的传统伦理道德。当前,面对我国乡村出现的道德滑坡和传统文化式微问题,应注重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道德重美丽乡村建设中道德重建的现实意义1.1传统乡村社会的伦理道德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为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样式。由于农业社会人口的流动率小,乡村里的人基本是世代定居弘扬春节传统文化丛书,聚村而居。

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乡土社会。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家庭、家族及村落等初级群体。生活在这种群体中的人们处于“熟人社会”中,形成社会群体大体一致的生活方式和彼此之间相互亲近与沟通的人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自然形成的维护人们基本需要的道德秩序。这种秩序就是儒家所讲的人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维持这种社会秩序的就是传统社会中世代相传的行为规范——礼或者乡规民约。在固定的人际关系和村规民俗中,乡村社会井然有序。1.2现代化进程中乡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着巨大转变,进而改变着传统乡村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与生活方式。现代工业和城市元素解构了乡村社会的传统结构和运行秩序,“熟人社会”逐渐瓦解,乡规民约渐渐隐去,无形中消解了传统道德的承载基础,对农村的传统道德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当前农村道德呈现出精神世界空虚、孝道失范、婚姻不牢、邻里之间缺乏诚信、低俗趣味蔓延等问题。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弘扬春节传统文化丛书,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道德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1)道德建设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弘扬春节传统文化丛书_弘扬 传统_弘扬传统文化的议论文

人是道德的主体,乡村的道德建设自然应以村民为主体。但目前在推进道德建设中,村民仍是被动参与比较多,自觉融入乡村自治的理性参与意识和权责意识需进一步加强。比如缺少对他人、他物的理解、尊重和关心,对自我与周遭人与物的关系往往孤立或割裂起来看待,特别是对公共财产和公共利益缺乏必要的社会正义感与道德感。2)道德教育重形式而轻内容,实效性不强。目前,通过树立道德典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讲、组织文艺宣传队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但贴近村民思想和生活实际的内容还不够,能够调动村民参与兴趣的较少。3)优秀道德文化传承不足,乡村传统民俗文化遭受冷落。随着乡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逐渐转型,尊老爱幼、与人为善、以和为贵等道德观逐渐被相互提防、唯利是图和以自我为中心等价值观所代替。同时,民俗文化的传承人迅速减少,使乡村传统文化符号面临消逝。1.3道德重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就是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统一到乡村建设实践中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文化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在强调生态文明时讲到“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就凝聚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淳朴的乡风民俗。因此,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道德和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既要乡村美丽于“形”,又魅力于“心”,既要环境美,又要心灵美,要做到“内外兼修”。传统意义上的乡村道德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道德模式,而今天的农村在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提倡乡村道德重建,并不是简单地回归,而是在尊重农村物质生产实际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深入挖掘对建设美丽乡村有积极作用的优秀道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积极融入新的时代精神,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传统文化传承对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2.1乡村伦理道德的形成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乡村伦理道德可以说是儒家文化在世俗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儒家文化追求人伦关系的和谐性、整体性与实用性。在传统农业社会,形成了以家庭为本位,以此向外扩展的人际关系。费孝通先生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概括为“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因此,在乡土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一样和其他人联系构成社会关系,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都如此。比如,传统社会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就是“街坊”。农耕文明中这种“生存经济”形式的存在,为关注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秩序的儒家文化提供了土壤,使其能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认可并形成了整个乡村社会甚至整个传统中国社会的文化心理。“受儒家伦理文化的影响,乡村社会逐渐成为地缘亲近、人际简单与纯真、毫无陌生感的熟人世界,形成了农民的“以乡邻和睦为价值目标,以亲仁善邻为道德态度,文化与语言学研究社会科学以相容相让为基本道德,以相扶相助为伦理义务的道德主张及伦理关系。”2.2传统文化传承对道德建设的重要价值传统乡村文化是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对个体成员的心理、行为有着引领、规范与模塑的作用,因而对乡村的社会治理仍有着独特的精神价值和秩序价值。梁漱溟认为:“多半文化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3]我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中,通过言传身教、乡规民约、文学作品、节庆仪式等方式对乡村秩序的建立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我国乡村面临着传统文化危机与道德失范等问题,培育和传承传统文化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2.3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现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乡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人们开始怀疑传统文化的价值,转而向往城市生活、崇拜外来文化,日益对乡土传统文化产生疏离感和自卑感。比如:传统社会中的慈孝文化、宗祠文化等受到冷落,乡村社会的传统礼俗、民间艺术、生活方式等趋于式微。一些人成为城市生活及文化盲目的追随者和模仿者,不愿关心和传承本民 族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迅速减少,使乡村传 统文化符号面临消逝。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 对现代传播载体的有效运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统文 化的弘扬和传承难以真正走入人们的心中。乡村传统文化正 在退却,优秀的现代文化却难以植入,导致了乡村社会文化 生活的贫乏。乡村文化生活的贫乏和村民精神的迷茫使一些 村民以沉迷赌博、参加迷信来打发空闲时间,对整个乡风民 俗产生较大的影响。 传统文化传承中乡村道德的重建路径探索慈与孝的美德属于人伦至德,浸润中华民族数千年,成 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弘扬 传统_弘扬春节传统文化丛书_弘扬传统文化的议论文

面对留守父 母与外出务工子女之间的慈孝两难,面对积极构建美丽乡村 的新要求,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把着力点放在古路的“古” 字上,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与大众化的结合点,从2009 年开始,从人的内心深处入手,以慈孝为核心构筑家庭和谐, 破解养老难题,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重建乡村道德,促进乡 风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其主要做法为: 3.1 领导强力推动,干部群众广泛参与 镇党委书记亲自抓慈孝文化建设,镇文化站牵头,以全 体镇机关干部、驻镇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区)干部、学校 教师,以及全体党员为骨干,动员农民群众、社区居民广泛 参与,覆盖全镇所有人员。 3.2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与考核挂钩 古路镇的慈孝文化建设渗透到全镇工作的各个方面,纳 入评优评先、晋级提拔,乃至于成为一票否决项。制定了《慈 孝家庭评选细则》,明确了评选的范围、标准、程序,以及 奖惩办法;制定了机关党员和村社区党员慈孝活动方案,明 确了活动类型、活动标准、活动载体、活动指标,以及实行 一票否决的底线要求。同时,建立农村空巢老人服务补贴机 制,给他们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 的后顾之忧。 3.3 开展系列活动,发挥感染作用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和民俗的重要载体,古路镇 紧密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及日常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孝文 化宣传活动。

将慈孝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开展“四世同堂盛 世花都春节 日游活动”,在盛世花都湖畔长廊里陈列慈孝典故牌,将慈孝的种子散播到游人心中;开展以川剧折子戏 为特色的“文化进村巡演活动”,让留守老人在重温戏曲文 化中传承慈孝文化,让留守儿童在学习戏曲中积淀慈孝文 化。利用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在社区举办“粽香传 慈孝,微宣进社区”活动,增进人们对慈孝文化的理性认识; 在重阳节开展“文明渝北慈孝古路—九九重阳敬老活动”, 弘扬敬老、爱老美德。 3.4 编写系列书籍,增强持久教育 为强化古今慈孝经典、俚言警句、名人故事的教育作用, 充分利用古路镇各村社典型慈孝人物的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以“家风、家训”、“节俭养德”为主题,编写了《孝星》、《孝 道》等书籍,丰富慈孝文化教育素材。编印慈孝教材——《寸 草心》,在学校广泛推广。根据古路镇范文菊等慈孝模范故 事,改编拍摄电影《古路》,在全国公映,扩大慈孝文化影 响力。面向全国范围征集《慈孝童谣》、《慈孝诗歌》,丰富 慈孝文化的内容,并免费陈列在农村书屋、中小学校图书室 等公共空间,延生慈孝文化的教育效果。 3.5 修建系列建筑,营造社会氛围 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不仅活动有看的,身边有学的, 进学校、进家庭,而且进社会,修建了系列慈孝建筑,营造 出浓厚的社会氛围。

出渝邻高速路古路收费处,“孝行天下” 四个红色大字,向来往的路人诠释着古路人时时刻刻践行着 “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慈孝园内,200 慈孝文化长廊上安装了以二十四孝为内容的剪纸雕塑,成为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集中展示的窗口。在各村和社区所在 地,以及居民居住点,则修建有休息交流的慈孝文化长廊、 慈孝宣传橱窗,设置有包括慈孝书籍的村社图书室、阅览室, 让百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慈孝文化的熏陶。 通过慈孝文化的传承,有力地促进了古路镇乡村道德建 设。据渝北区统计年鉴载,古路镇开展慈孝文化建设之后的 2010 年、2011 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大为下降,均为 远低于周边镇的刑事案件立案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区第一,成为全区刑事案件低发地区,表明慈孝文化建设达到了构筑 家庭和谐,推动道德重建,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赵霞.“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和价值重建”[D].河北:河 北师范大学,2012. [3]梁漱溟.乡村理论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