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经典汇集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印证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承载着思想的创新,因此,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学习经典可以从古代思想家那里获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可以了解今日之中国是历史之中国发展而来,可以提升人文素养。
一、中华文化经典是领导干部了解古代思想家智慧的源泉
中国文化典籍浩繁丰富,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维系着中华民族统一的文明及其发展。它们汇集了中国思想家创造的思想成果,领导干部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治国理政的水平。
1.中华文化经典的历史演变刻载着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发展
当人们打开先秦典籍,他们所记录的先民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日常起居等各个方面,我们似乎十分熟悉,好似今天我们现实生活的缩影,好像我们的先民就生活在今天,也好像我们就生活在远古的先民中间,这就是共鸣,就是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依次打开历代的典籍,人们都会看到每一代是如何继承前一代,又如何发展和创新的,典籍串起了整个历史的链条并保护它不至于断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靠它联接起来,绘制着中国波澜起伏、曲折跌宕的历史画卷,记录着朝代的更替、辉煌和衰落。
经典或经书是一个学派或一种学说的原典型的著作。儒家有六经,道家有道经、德经或道德经,墨家有墨经,佛教和道教亦有其经。儒家非常推崇“经”的地位和作用。“经也着,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儒家经典的演变既体现了儒家思想自身的演变,也体现了时代的变迁。
如果说儒家经典及其演变记录着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精神生活的传承发展创新的历程及其成果,史书则不仅记载着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场景,也记载着史学家观察历史和现实社会的观点、方法和立场。
史学典籍完整地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史学家大多以探究天人关系,洞察历史的发展变化为己任,期望鉴古知今,经世致用。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学的典范,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之史识,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开启了史学秉笔直书之传统和探究创新之精神。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年)约三千年的历史,计有130卷,包括二十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采用编年形式记述历代帝王世系与国家大事,是全书的纲领。表记载历朝重大历史事件。书是经济、文化与典章制度方面的专论。世家主要记述各诸候国兴衰存亡的过程,类似于国别史。列传记载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史记》集先秦史学之大成,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汇于一书,突破了编年体的框架,创立了以记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成为中国历代正史体例的范例。
中华文化经典中汇集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社会、军事、文学、史学、医学以及天文历算等诸多方面的典籍和著作,蕴含了众多思想家的理论创新和智慧成果。
经典的演变体现了历史的演变进程,经典的推崇体现了一个朝代的统治者确立和提倡的正统思想,经典的地位体现着它所代表的思想的地位,所以,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2.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在讲话中强调领导要读中外经典,他说,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周易世家专题,从中可以“通古今之变”,了解国家社会兴衰存亡的历史,寻求长治久安的良方善策。
习近平告诉领导干部说,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领导干部要多读些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方面的经典。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
总之,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二、阅读经典是领导干部提升人文素养的精神源泉
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就是崇尚经典,获取经典的解释权或确立自己解释的权威性,是历代文人学士矢志追求的志向和目标,通过经典的解释,传承经典,阐发经典的微言大义,抒发个人的思想见解。领导干部通过阅读经典,可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精神追求。
1.创新发展需要有一种担当精神
创新就有风险,就有责任,就有困难挫折,这就需要有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中华文化经典中许多思想和精神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思想,不仅体现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一种担当精神。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范仲淹告诫人们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慷慨悲歌,可以说担当意识在中华民族中世代相传。领导干部读经典可以从中学习这种担当精神,可以得到一种精神激励。
2.领导干部更要忧患意识
中国华文化经典中含蕴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周易》的卦爻辞中处处体现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处处提醒人们在身处顺境时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在身处逆境时要谨慎戒惧、自强不息,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困境,化险为夷。《周易》认为事物总是处于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之中,正如《泰》卦九三爻辞所言:“无平不陂周易世家专题,无往不复。”否极泰来,泰极则否,事物发展到顶点就要转向反面。所以在身处顺境时,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方能保证长治久安,时刻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时时戒惧,常恐否运之将来,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其人及国家的命运像系在坚韧的桑树根上一样安固,无有倾覆之危险。《系辞传》解释此条爻辞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领导干部要常怀忧国意识,要将国家的前途命运与自身的职责使命紧密相连;要强化忧党意识,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忠于党的事业;要强化忧民意识,体察民情,知晓民意,解决民忧;要强化忧己意识,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只有这样,党政干部才能心系群众,更好的服务于民。
3.领导干部要具有创新意识。
《周易》之“易”,言变化。郑玄依据《易纬·乾凿度》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即“易”有简易、变易、不变三种意思。历代思想家多发挥《周易》释阴阳变化、推消长盈虚、述天地人合一的思想精髓,成为思想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领导干部阅读经典就可以从中获取不尽的精神力量,在今天改革开放大潮,紧跟时代潮流,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做前人未做的事。
4.阅读经典可以使领导干部站稳脚跟
领导干部承担着治国理政的重任,但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今天之中国是历史之中国发展而来的,阅读经典可以使领导干部对此深刻体悟,从而可以立足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站稳自己的脚跟。
习近平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这里明确指出,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不能离开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毫不讳言,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这种制度自信就来自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因为它是在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上生长、发展演变而来的,是这个传统滋养孕育出来的。所以,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立足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之上。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如果这个标识模糊不清了,我们自己的价值体系就坚持不住了。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先人传承下来的文化和道德规范,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这些思想和智慧从哪里来?它们都蕴藏在丰富的中华文化经典中。每个领导干部应该沉下心来读一读经典,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之必须。
百年国学,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盛几衰。国学之知识,不可不知;国学之魅力,不可不悟;国学之精髓,不可不察。学国学,可明得失、鉴是非、知兴替、辨善恶,提高人文修养和德性素养。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学国学,特建此公共平台,旨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国学的温情、敬意、尊重和认同,知古鉴今,温故知新,彰往察来,见微知著,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尽绵薄之力。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