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尽管卸除无效信息能够提升有效信息率,但完全剥离知识点也不能使知识的利用率达到最高,也就是说突如其来的纯知识会使人丧失学习的乐趣。有这样的实例,一本记录所有物理常数的小册子,或是一页记录本章所有定理的 。由于它们的作用类似于字典,它们更适合成为附录而不是笔记本身。 讲座的例子

工具都搞到手了,就该赶快试试。针对不同的讲座,笔记也应该对应调整。

在线公开课

在线公开课时长多为 45 分钟一节,两节一个主题。它是我们在学校课堂外获得专业知识最直接有效多途径,因此重要性很高,相应的笔记内容也是几种类型中最多的。不仅如此,在线公开课可以反复查看,来回播放,因此也不存在因时间过紧而错过内容的担心。

常见获取在线公开课的渠道包括: 网易公开课 、、edX 或者 MOOC、MIT OCW 以及其他高校的 open 、 哔哩哔哩 或 等。

实际上根据我的经验,对于专业课程,源不需要太多,但质量要很高。系列课程听完需要花很多精力,有条件的人最多可以把一学期(也就是三到四个月)的课程压缩到两个月,我压缩到最短的时间也需要足足一个月。因此如果对于没有质量保证的课,听完试听课后发现不适用于自己的当前知识储备导致跟不上进度、讲解不够细致或是音视频不够清晰等问题再挑选其他网站的话,通常会浪费比较多时间。根据授课学校来挑课程,通常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一般来说使用国内公开课网站能够保证字幕是中文的,适应大多数人的语言习惯和知识基础。经过一段时间对英文专业词汇的适应后,就可以进一步投入到世界高校的公开课程学习中(当然国内也不乏讲解细致形象的课程,比如梁灿彬老师的课,质量贼高,人又可爱,小学生听了都说好)。

在线公开课实际上是一种很省时间的课程,它资源开放,时间灵活,对于我们无穷的好奇心总能够在短期内牵萝补屋。针对在线公开课,我们的笔记也可以相应调整:

先找到讲义。 大多数课程都有老师派发的讲义或根据的教科书,在这些基础上我们不需要直接抄写重点,只需要勾画标记,减少许多工作。除了校方资源或教授的个人主页,还有一些学生自建的讲义收集网站可供查询。 图表增加批注。 很多时候,教授的板书都是讲义上的重点,但是一堂 45 分钟的课他却会花十几分钟来讲解一张图。一般来说,图像的可视化优势使它比文字的笔记更能够增强理解,因此针对图表的说明更应该记录。 强调复习板块。 正是由于时间灵活,听到忘乎所以,可能一口气连着四节课。按照正常的课程安排,四节课是两个星期的内容,很容易导致学生听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在每节课前,有的教授会先进行上节课的回顾,这类复习应该作为特殊板块标记,它们通常包含着上节课的所有重点。 标记练习和作业。 在线公开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没人逼着你写作业(即使使用 这种标记了作业死线的网站,不写作业也不会产生外部压力)。除了通过自律处理以外,解决一些上课时遇到的问题或许比直接写作业是个更好的切入点(毕竟你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别人的)。 使用交叉引用。 教授通常会提到之前的某个重点,来延伸或补充内容。无论是纸质还是电子,只要做好了索引,交叉引用都能够帮助你在短时间内联系上文,提供背景。电子笔记使用超链接进行交叉引用,纸质笔记不能自动跳转,但我们仍然能够通过索引迅速找到锚点。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一类指的是针对学科动态或研究成果做的报告。其时长多为 90 分钟或 120 分钟,知识密度高,而且不具有可重复性。

很少有人莽撞地扎进专业不相干的领域深水区。一般来说,我们会遇到的讲座都是报告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是报告人名声在外,前来做一个有趣的科普介绍。这类讲座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不然只能「朝圣丁肇中」6 了。由于学术报告只有一次,我们应该给它创造可重复性。利用 来录制音频,能够帮助我们把精力从不必要的抄写转移到理解讲座本身上。除此之外,学术报告的笔记还应该:

备注背景知识。 对于科普讲座,可以简单地把背景知识备注在笔记页的两侧或是 Notes 的 queue 栏。备注不需要面面俱到,也不需要析毫剖厘,只需要把一些可能提到的专有名词的意思弄清楚,避免停在某个节点之后就迷失的情况就可以了。 不要誊抄投影。 有的报告是巡回报告,尝试用讲座主题搜索同报告人的讲座,有的时候能够找到之前报告分享的演示文件;即使没有,也可以拍摄投影再导入 做批注,节省不少时间。另一原因是,投影文件切换较快,而且包含说明图表,不适合抄写。 突出各级标题。 通常来说,标题多是命题,而其他的细节则是命题的证明和补充。这类讲座的作用,通常是提供了一个可供深入研究的方向,因此标题更是作为直戳了当的结论应当被多加关照。 标注疑问。 通常这类型的讲座都留有最后一段时间的答问,在讲座过程中听不懂的内容或是前后有出入的地方都是很好的问题。明确问题的位置不仅是表示了尊重,更加深了对报告的理解。毕竟,提不出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专业课堂

专业课堂指的是本科及以上的课堂(高中及以下的课堂笔记都由老师牵着手完成,不需要自己花心思) 。时长与在线公开课相同,而且超出了一次自然注意力的持续时间。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可重复性就比较微妙。尽管专业课堂确实需要高专注力采摘知识点,但利用课后和教授的交流可以部分地实现疑难的再次说明。当我们需要主动面对笔记时,我们就应该获得主动权。专业课堂的重点在于考点以及有趣的知识点。因此笔记也要:

条分缕析。 专业课都要持续一到两个学期,因此统领全篇的目录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录之下,一般来说,研究对象可以作为标题,而重点命题通常可以作为小标题贯彻整套课程。 注意留白。 一是在两侧留白,专业课堂难免会出现口误,留白方便了之后的更正或批注;二是在每个主题单元留出一个空页。这样,在每个主题结束后姓名文化专题讲座,都给出了笔记整理、阶段性总结或思维导图的余地,复习的时候直接通过这个页面查缺补漏效率更高。 随时高亮。 在保持页面整齐的同时,高亮笔也应该跟随着课堂的进度,重点难点标记出来,这样才能确保复习重点的时候不会遗漏。另外,疑难问题可能会随着课堂的推进或内容的深入被解决,不必草率地上色,但一定要清晰地标注。 特殊标记作业和练习。(其实这个不太有必要写姓名文化专题讲座,不过)给任务做特殊标记是利用仪式感强调任务的方法,同时也方便复习的时候进行过滤,所以算是个好习惯。 公开演讲

公开演讲的时间普遍较短,大多控制在 20 分钟内,具有可重复性,重要性则是几个例子中最弱的。常见的公开演讲网站:Ted、The Moth、、The Gel 、、The Forum、、SELF 格致论道、青年中国说、哔哩哔哩、网易公开课等。

公开演讲的讲座类型主要是针对一些兴趣广泛的听众们,看到有趣的标题忍不住点进去听听,结果发现大为自己所用。这类讲座虽然零散短促,但包含的内容多是麻雀脏腑,能够提供深入探索的方向和机会。所以记录笔记也有必要:

姓名文化专题讲座_姓名学讲座_姓名学课程主持稿

统一存放,建立目录。 由于一时兴起,公开演讲的笔记其实并不好归类,在主题不统一的情况下,应该统一存放作为笔记中的「其他」或「杂项」归纳起来,直到某个主题转换为长期兴趣,比如针对科技频道的更新和测评所作的笔记,再单独收集为笔记本。同时建立好目录和索引,方便日后检索。 只写要点和拓展源。 明确这类讲座的类型和目的之后,笔记的内容就有了侧重点。由于公开演讲持续的时间不长,它不会涉及太高深的内容。因此只需要记下能够产生灵感的短句或是有用的指令,并且根据内容找到能够深入了解的渠道就可以了。

需要注明的是,这类讲座通常是在「发现」频道下的讲座。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是,不属于本专业,但又是极感兴趣的零散课堂,也应该归属于这一类,比如我在 B 站上发现的 「 休伯特•德雷福斯讲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神圣与爱 」 。其他演讲参见在线公开课或专题讲座一节。

学习更有用的技巧

当然,我开头也说明了,我介绍的绝不是所有技巧,而是我个人经验里好用的那一部分。对于有兴趣探索的朋友们,我也可以推荐一些我下手挖掘这些技巧的地方: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不是以学习研究为主业,而只在特殊场合产生笔记需求的,直接套 Notes 的模版的确能够提高组织性,节省许多时间。

结语

由于我的专业,笔记经验反倒比我的专业知识更能外化。这篇文章到这里也只是分享了我的经验,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和我探讨,任何问题和希望我分享补充的提议都欢迎讨论。在我写出上一篇文章之后,我收到不少反馈说文章干枯生涩,可读性太低,所以这篇文章里我稍微调整了一下,水平不够烦请见谅。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