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叫我‘大师’,感觉跟‘大尸(首)’似的。”
李山在电话那头爽朗地笑,“一般意义上的大师,除了他的观点常被大家引用以外,他出的书得50年后还有人在读,他们的研究对学术范式产生了具体的影响。我呀,就是一个老师。”
李山教授
李山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研究《诗经》近30年。
李山教授擅长将《诗经》和古典文化的精深学识结合并娓娓道来,力求把《诗经》还原到周人的生活中去理解。
李山谈起自己的学生时代,“睡觉时候都想着《诗经》”。他曾花费一整年的时间逐字逐句细读《诗经》,某一天突然发觉自己“整个人都长劲了”。
“这种感觉就跟有些人上深山老林练苦功,练到一定程度,胳膊就会‘嘎巴嘎巴’响,特有劲!我精读《诗经》后就有这种感觉。”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敢说自己完全读懂了《诗经》。
《无问西东》剧照
李山依然在不断汲取最新的考古学成果,从新的材料中发现理解《诗经》的角度。
对他个人来说,研究《诗经》后有一个明显的改变:看问题的视角不容易死板,习惯“活泼点儿”看问题。
这个活泼体现在很多维度,就拿李山的微信名来说,他叫“橡皮擦儿”,据说起源是女儿调侃他跑步的时候矮墩墩的,像个橡皮擦。他一听,这名字不错,就用上了。
《春潮》剧照
在三联中读上,《李山·诗经密码》的课程极受欢迎,光评论数就达上万条。
很多对古典文学感兴趣的用户开始“不满足”国学大师论语有哪些经典,“李山老师能不能也开一门讲讲《论语》的课呢?
市面上参差不齐的内容太多,无法分辨。”大众呼声之强烈,由此,《李山·论语百问》也于去年10月上线了。
李山师承国学大师启功先生,有一件小事至今对他影响深远。
《北京日报》上曾有一篇文章叫《启功不打假》,大概意思是有人冒启功先生之名,卖假的书法作品。李山曾和老先生谈到这篇文章,老先生引用了《论语》:“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他的意思是,虽说我不足以比孔夫子,但是我少年痛苦、穷困。启功先生的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去世,他由曾祖父与祖父带大。
虽然祖上好像是做官国学大师论语有哪些经典,可到他这一辈是落魄了。为了讨生活,他就到处画个画、写个字。
李山依稀记得启功先生的回答:琉璃厂卖字的,卖个十块八块一张能挣多少钱呢?他们也是在活命啊。难道今天我生活好了,我就去打假,至于吗?
李山对此感触颇深,“这就是做人坚持本色。孔子也是个本色之人。他晚年的时候,子贡等弟子已经很出名了,但孔子依然说‘吾少也贱’,这就是本色。生活中常见这样的人,有点小成就,你再见到他,招呼他小李、老张,对方就不高兴了。你得叫李科长,张科长之类的。这样的人就是不本色。”
(见于三联中读《大师的本色:启功先生与孔子的“隔空对话”》)
李山感恩于自己所拥有的良好的师友环境,这也是他努力把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的动力所在。
下面是他想对读到这里的你,诚恳地分享一些读《论语》的体会。
口述
挑一本孩子从小要读的书,要是在《老子》和《论语》中选,我会选《论语》。老子正言若反,有些话他是反着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字面仿佛是讲要把自己身段放的靠后点,才能排到前面去。小孩子理解不了,把反着的话当正确的去学,就会出问题。
《论语》是正面教人做人,它教的是人的底线。举个例子,你己之不欲,专施于人的话,那你这做人就有问题,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能推给他人。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我们不给社会提供多大的贡献,但至少不要去害别人。所以教育孩子先教个底线,一要自食其力、二不危害他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教育。
孔夫子这句话也曾在1987年洛杉矶人类伦理学会议上提到过,他承认人有共同的好恶,《论语》中有这样的话:“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谁都不愿意受穷,谁都不愿意卑贱。你如果想不受穷,不被人家轻贱,就不要强加自己意愿到别人身上,否则一定会遭到反弹,因而 “己所不欲”是底线。
但很遗憾,我们观察到一些中学老师在讲《论语》的时候总是往“高”里讲,强调我们要做圣人、做英雄,反而底线意识不够。决定一个社会文明状况的是什么?是底线意识。
比如,我们看到国外新冠死亡病例多了,就在那儿幸灾乐祸,这个就是“己所不欲,专施于人”。这是小人做法,小人心态绝对不是一个泱泱大国之民应该有的心态。
我讲论语、读论语,没有一百遍也有几十遍了,体会《论语》是需要生活的。现在的大学生从早到晚的忙,我当学生的时候哪有这么多课?那时候的大学特别照顾爱学习的人。我就老泡图书馆,图书馆里有“死灵魂”也有“活灵魂”,有最伟大的人物,也有最卑微的人物。但关键是要有“闲”,这样的话,哪怕自修也能学会不少东西,就能充分挖掘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获得充分的主体性。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闲”,那得学会创造“闲”,归根结底,人这一辈子,除非特殊情况,一般来讲,都会很忙。要有点毅力,给自己创造一个“闲”的空间,去体悟《论语》的精妙之处。
不论怎么说,《论语》是一定要读的。汉武帝十七岁当了皇帝,马上就提出修儒术,这可能跟他小时候读《论语》有关——实际上他的父亲、他的爷爷尊的都是道家,但是他怎么突然就对儒家那么感兴趣了?这可能跟从小读的书有关。
所以读《论语》,尤其在当下这个戾气重的时代里,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具体到每一个人,读《论语》是涵养我们的生命,提升我们人格的主体性。所以,你不能把孔子和《论语》当成一种道德说教,“妈妈论”“婆婆论”,它是告诉你人生在一种情境出现了以后,你应该怎么去处理。
中国古人也说,天地万物,人最灵,是五行之精华,天地之灵气。这个话两千多年前的儒者也说过,人生下来,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条件,但如何把它转化为你的人生状态?我觉得这是需要一份实践功夫的,也需要一番明澈的涵养。《论语》的内容里有后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很多线头,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之所以要花点时间、花点精力去读《论语》,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它受用,它能涵养我们。
无论是在北师大还是校外,只要李山讲《论语》,偌大的教室里一定座无虚席。许多人站着也要听完。
“他的课有意思到会笑醒”
“雅俗共赏,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打开眼界”
……
听过课的人,都对这门课好评不断。李山也成为了求学者心中最会讲《论语》的老师之一。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认可呢?
01
一堂值回票价的《论语》课
首先,他讲得全面、透彻、深入。
他不只把《论语》放到中国古代的框架中去讲,还提供给听众更广阔的视野。
他讲《论语》时会和苏格拉底对话录作对比,让大家更容易区分两者的区别;
单单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他就可以从本意延伸到《史记》记载的管鲍之交,以“知我者鲍叔也”的典故作贴切解释,继而联系《论语》中另一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来加深理解。以一个点带出更多面,让听众的知识量大大提升。
管鲍之交
他讲儒家的“恕”道,会选择“路上遇到熟人打招呼却被冷落”这种贴近生活的例子。从而在人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下,点出孔子主张恕道就是“和内心的狭隘作斗争”的中心思想。这样既能让人们设身处地的思考语义,也能对自己当下的处境有所反思。
李山的《论语》课,从历史到当下,从文本释义到人生准则无所不包、细致入微、条理清晰。他不讲大道理,但让人收获良多。
其次,他讲得通俗、有趣。
李山老师的课堂不只在校园中,他也经常现身央视《百家讲坛》《文明之旅》等。面对复杂的受众,他善用通俗的语言,将拗口难懂的古籍讲得明白如话。
他的课程是完全经过市场检验和认可的。他在中读开设的《诗经》课就收获了高达30万+收听量和1万+的课后评论。大家的反馈都出奇地一致:
“拨开云雾见真理”
“期盼已久,声音好听”
“有趣,口才真好,通俗易懂”
更重要的是,他研究《论语》10余年。
作为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的嫡传弟子。他学问扎实,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启功先生像
《现代新儒家传》《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建构》等都是他经过多年研究而写成的专著。见微知著,对于任何细节的考究和反复研读,是他做学问的根本。
同时,他也能给孩子们讲经典,他的新书《课本里的论语》就深受孩子喜爱。
不仅如此,为准备一门课程,李山常常大量阅读古今建筑、服饰、文物鉴赏、传统饮食等各门各类的书籍。通过这样广泛的阅读他才能一次次突破固有的认知。所以,他在讲课时才能鞭辟入里、见解独到。
因此,他能让万千听众称赞“读经典最好的领路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限时特价:128元原价198元
活动时间:3月15日——3月21日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