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
货
时
节
”
小伙伴们,考验你眼力的时刻到了!
看看下面的图片,你是否吃过?!
知道是哪个节日的美食吗?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还可上下滑动噢!
答案:饺子。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方,冬至这天有吃饺子的风俗。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东汉末年,时任长沙太守的医圣张仲景,有一年冬天回南阳故里探亲中国传统节日筒介,走到白河岸边,看见很多穷苦的老百姓衣不蔽体,冻得手脚生了冻疮,有的甚至耳朵也冻烂了。看到乡亲们这种情形,张仲景心里特别难过,身怀高超医术的张仲景感叹在这个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时期老百姓的日子太难过了。于是希望用自己的医术为乡亲们做点什么。
他叫手下人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个棚子,盘上大锅,在冬至的那天给穷人舍药治冻伤。舍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娇耳"下锅。然后分给来讨药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喝了祛寒汤,只觉浑身发暖,两耳生热。
之后,每年冬至这一天,人们就会用驱寒药材+羊肉辣椒等食物用面皮包成饺子吃,一方面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医术和功德,另一方面确实能起到驱寒保暖的作用,传说在这一天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掉了。
过年吃饺子的来历是这样的,按照古代的习俗,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饺子,辞岁时吃吃饺子,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此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
答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还可上下滑动噢!
答:北方人春节吃的黄米年糕。
关于春节年糕的来历,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动物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动物大多都躲藏起来休眠了。“年”饿得没办法时中国传统节日筒介,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百姓苦不堪言。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目的为了喂“年”度关,于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作为年糕了。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还可上下滑动噢!
答案:苏州年糕。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帮助阖闾夺了吴国王位,并帮助他整年经武、强盛国势,但后来阖闾志得意满,命令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以显示他的功德。
城垣建成后,吴王阖闾驾崩,夫差继承王位,听信谗言,伍子胥力谏吴王拒绝越国越王勾践的求和,遭到嫌弃并被赐死。
伍子胥自刎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姑苏城团团围住,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
于是在伍子胥的家人主持下,分给城内饥民,大家暂时度过了饥荒。苏州人敬仰伍子胥的爱国忧民的精神,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一来表示对伍子胥的怀念,二来可供在送旧迎新的春节与亲朋好友分享。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还可上下滑动噢!
答案:汤圆。
汤圆起源于中国宋朝。当时明州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为原料。
首先把黑芝麻磨制成粉末状,然后猪油、白砂糖相继放入混合物揉成团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把“浮元子”改称汤圆。
我国吃汤圆的风俗,南北差异比较大,有的地方过年的时候吃,有的地方“元宵节”吃,江南一带是冬至吃汤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还可上下滑动噢!
答案:北方人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吃的面棋、炒黄豆。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 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得病地丰收”的谚语。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北方有些地方的人都会把黄豆炒开花,把面做成像龙鳞一样的棋子块,寓意着“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
传说是,武则天做皇帝,恼着了玉帝,传谕诸龙王,三年不可向人间降雨。负责降雨的龙王看到人间因为旱灾,粮食无收,民不聊生,于是抗旨降雨。玉帝听说大怒,把这个龙王打下天界,压于一座大山下,山上立起碑刻: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我们的祖宗很聪明,将黄豆干炒令其皮爆,宛若开花金豆。 因此,这位龙王得到获释。这就是阴历的二月初二,吃炒豆习俗的来历。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还可上下滑动噢!
答案:温州人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芥菜饭
芥菜饭是浙江温州传统的地方小吃,饭松菜嫩,香甘爽口别有风味。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关于芥菜饭,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访民情,到浙南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读诗书。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正当准备做饭时,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叫其妻先准备开火,自己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且时至晌午,早已饥肠辘辘,一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 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从此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传了下来。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还可上下滑动噢!
答案:南方人清明节吃的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因其色调而得名。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面粉里,手工揉匀,再根据各人喜好包裹进不同的馅料蒸制而成。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还可上下滑动噢!
答案:端午节吃的粽子
现在公认的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粽子早在屈原生活的年代之前就有了,粽子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粽子,公元前340年五月初五,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还可上下滑动噢!
答案:农历七月初七“七巧节”温州人吃麻巧
麻巧,原名巧食,是温州传统小吃之一,来源于农历七月初七民间妇女向织女星“乞巧”的风俗。
在温州,每到七夕节晚上,各家都在自家庭院内摆上麻巧,莲蓬,白藕等食物,女孩则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还有用麻巧系上小孩端午所佩的"长命缕"掷于屋背上,意寓让喜鹊衔去搭桥,帮助织女渡过银河去和牛郎相会。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还可上下滑动噢!
答案:浙江一带七夕节吃的七夕巧果
七夕巧果是一种汉族节日食俗。其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传说一个名叫小巧的姑娘,因为同情牛郎、织女的相似之苦,在每年牛郎织女相会的时候都会做可口的小吃,以作为供奉。
因为传承了这样的美好,后人在农历的七夕节中送恋人巧果已经成为一种恋人宣爱的方式,也成为表达彼此最好的方式。所以,七夕巧果也逐渐成为爱情的象征。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还可上下滑动噢!
答案:月饼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秋节吃月饼最早可追溯到周代,源于民族拜月的仪式。相传中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习俗。人们以月饼、各色水果等奉献给月神,月神“享用”祭品之后,人们再分切月饼,按照长幼顺序分食,据说可以得到神主的赐福与护佑。“只是这时的月饼还不叫月饼。”
唐朝时,北方突厥屡次侵犯,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将李靖前去平定,恰好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还可上下滑动噢!
答案:重阳花糕
重阳糕亦称"花糕"、"菊糕"、"发糕"等,为重阳节的传统重阳糕食品。多用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住在山脚下的农夫。他勤于耕作,日子过得富足。有一天,一个卜卦的先生未找到住宿,农夫将卜卦先生请到家中款待饭食并留宿。 卜卦先生非常感激。第二天临行前对农夫说:“你九月九日有灾祸,最好搬到草木稀少的高处去住。农夫对卜卦先生的话半信半疑。为了防止万一,农夫在九月九前和家人一起搬到了高山顶上,那里草木稀少。九月九日一早儿,当他们站在山顶朝山下家中望去时,那里已是一片火海。此时,大火沿山脚蔓延而上,幸好他们所住的地方没有太多的草木,才幸免于难。
农夫一家九月九登高避灾的事很快就在民间传开了,人们纷纷效仿,于九月九将家搬到高处以防不测。时间久了,人们发现年年搬家不是一个好办法,再说,平原地区没有山,无法登高。人们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在重阳节这天吃糕,因“糕”与“高”浩音,吃了糕,就表示登高消灾之意。从此重阳节食糕风俗形成了。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还可上下滑动噢!
答案:腊八粥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有多种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最被认可的一种传说是牧女乳糜救佛祖。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因忍看着众生经历生老病死之苦,离开了自己的宫殿,修行入道,但是释迦牟尼苦苦修行多年仍然一无所获。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
这时一位牧女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岸,牧女的名字叫苏耶妲,即为善生的意思,苏耶妲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这一天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从此以后,佛门弟子将腊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同时在腊八节这一天,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粥的习俗。
向左右滑动,即可猜下一个美食啦!!!
小伙伴们,你答对了几个!?
是不是觉得太简单了!
其实小图只是抛砖引玉一下
接下来隆重推出今天的主角
——中华饮食文化!!
吃嘛嘛,嘛嘛香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特别爱吃,逢年过节要吃,亲友聚会要吃,结婚生子要吃,生辰寿诞要吃,升学、毕业、入职、升职等等都会用吃一顿的方式来庆祝。有时,就算没有理由也要找出吃的理由,以美食为介,大家沟通情感,共享美食、分享快乐。
在吃的过程中,很多人吃出了境界,吃出了高度,不但自己吃,还把吃的感受写成文字,与大家一同分享。
这里,小图给大家推荐几本书,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
当丝滑的巧克力遇上略带颗粒感的新麦
真正的中西合璧式甜点体验等你开启
01
《岁时令节》
责任者:
杨荫深编著
出版发行信息:
上海辞书出版,2014
索书号:
K892.18/4743
图书简介:
本书主要记述中国传统的节日风俗、仪式从古至今的演变, 搜罗列举了各地不同的节日习俗及奇闻异事。其内容既有传承至今的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 也有一些失传的节日如天贶节、十月朔等。主要介绍了这些传统节日的风俗, 尤其是详细阐述了这些节日期间的饮食情况、奇闻异事, 这些阐述都是引经据典, 有确切的来源和出处, 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同时也可以看到古人妙趣横生的民间生活, 捕捉到中国传统文化精致及讲究细节的神韵。
浓浓的椰香味加上清新的麦香味
碰撞出前所未有的舌尖诱惑
02
《舌尖上的中国:
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
责任者:
李春梅, 刘佳编著
出版发行信息: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索书号:
TS971.2/4054-02
图书简介:
本书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全方位展示,带你从纸上认识、回昧舌尖上的中国。书中从中华饮食的起源和发展、历代名宴、主要菜系和菜品、著名小吃、主要烹饪技法、饮食礼仪等方面入手。收录了有关中国美食的传说、典故、趣闻、轶事。系统介绍了众多中华经典美食的历史渊源、独有风味和鲜明特色,折射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地域、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形态与时代风貌。
一碗汤喝尽一个时代的味道,一道菜品出半生浮沉的记忆。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和记忆的昧道。
每一口都让人想起吹过麦田的微风
温柔一如母亲含笑的脸庞
03
《三天读懂五千年中国美食》
责任者:
诸葛文著
出版发行信息: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索书号:
TS971.2(2)/3440
图书简介:
本书由“美食文化”“美食掌故”“美食地理”三个部分构成,展示多姿多彩的美食世界。书中汇聚了中国各个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在介绍美食的同时,向您娓娓道来各地的风土人情,向您展现美人名将慷慨悲歌的典故,至尊帝王落魄时的菜品,文坛泰斗自成风雅的风骨,贤人名士有酒盈樽的洒脱。
不要怀疑她的品质与口感
尝过后你的爱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04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
责任者:
搜狐新闻客户端吃货自媒体联盟主编
出版发行信息: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
索书号:
TS971.2(2)/5403
图书简介:
诱人的美食,动人的情怀,深情的笔触——此书,献给每一位有情怀的吃货。
全国最优秀的33位美食作者,挖掘深藏于味蕾深处的美食记忆,为千万翘首以待的粉丝,写下了这本带着浓浓乡愁情怀的《寻味 舌尖上的乡愁》。
童年时我们垂涎欲滴的小吃,离家后我们念念不忘的妈妈烧的家常菜,年岁渐长之后,舌尖味蕾时常泛起的淡淡乡愁……作者以深情、诱人的笔触,写下了对于美食的热爱、对于家乡的眷恋,以及对于生活的至深感触。
本书囊括了数十个省市的三十多种美食,既有对美食文化的娓娓道来,也详尽介绍了如何在家里制作这些勾人馋虫的美味,兼具文化性和实用性。
六月的新麦经过细细研磨与烘焙
再撒上清甜爽口的时令水果
实力演绎欲罢不能的迷人滋味
05
《101中国美食之旅》
责任者:
澳大利亚 公司
译者:钱晓艳等
出版发行信息:
中国地图出版社,2015
索书号:
TS971.2(2)/8365
图书简介:
本书的作者来自澳大利亚 中文作者团队,书中每一个美食体验都是他们旅途中念念不忘的滋味,值得每一个自称吃货的旅行者追随回响。大量精美图片体现了 读者喜爱的纪实风格,以及反映美食生活场景的动人细节。更有特约作者——饮食旅行作家欧阳应霁分享成为“知食份子”的独家秘笈。
美好的旅行总会一步一步往回家的方向走去,只有点点滴滴会长存于回忆的坛子里,让时间发酵,对美食的记忆也一样。无论是风光和美食,还是浓厚的人情和曲折的故事,都是香醇而令人回味的。通过此书,读者可以更加体会到旅行中美食带来的快乐。
甜而不腻口口生香是它出击必胜的绝招
在它的面前,成为俘虏是我心甘情愿
06
《中国馔馐谭》
责任者:
齐如山著
出版发行信息: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索书号:
TS971.2(2)/0042
图书简介:
此书为散文家、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关于饮食文化的随笔集。从中国传统官席的必备菜式到街边的各色杂食,从中西方甜食、面食的差异,到中国菜的烹饪方法,齐如山先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做了详细的研究,阐释了中国美食各方面的精髓,为后来的研究者们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浪漫的南国红豆总是奇特的百搭
配上奶油和新麦,简单却让人念念难忘
既能满足吃货的胃
又是每个 girl 的心头好
>>>>>>>>>>>>>
The End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