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留胜迹,青史见遗文。古往今来,南京独特的山川形胜和丰厚的历史底蕴,催生了一批又一批文学佳作,铸就了一座又一座文学丰碑。为深入研讨南京的文学发展、历史地位和城市文化精神,10月19日上午,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在南京市“世界文学客厅”举办。

/strip/-error/1|"/>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邱新立,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崔巍,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新华日报社副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经理高坡,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姜巧玲以及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南京市委宣传部等领导同志出席论坛。

/strip/-error/1|"/>

邱新立在致辞中指出,南京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国四大古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60万年的人类史、约2500年的建城史和450多年的建都史承载着南京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了南京文化的独特基因,也收获了“天下文枢”的美誉。文脉连着国运,文学承载着人心,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这一古一今两张文化名片,既开启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的南京新篇章,也给南京打造国际化都市、培育鲜明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提供了新的前景。

他强调,作为新时代的方志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不断深化对方志文化和地域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积极担负起“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职责担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文学中华小说优秀作品_文学中华小说优秀范文_中华文学优秀小说

/strip/-error/1|"/>

崔巍在致辞中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江苏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一代又一代的江苏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水滴石穿的韧劲,奔腾不息的力量,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中华文明的灿烂篇章。如果把水文化做成一本志书,江苏既有气吞万里的大江、大海、大湖、大河、大运河厚重章节,也有牵动人心的阡陌水田、池塘小溪的精致书页。各路文脉沿着涓涓水系汇集到山川形胜的十朝都会,成就了被誉为“天下文枢”的南京。他认为,南京成为“世界文学之都”,只是一个起点,它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文化发展承担着使命;他希望,进一步发挥“文学之都”影响力,让更多的群众感受文学的魅力,传承阅读与创作的热情;他期待,以南京为文学客厅,推动世界文学交融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strip/-error/1|"/>

毕飞宇认为,历史发展的背后有“看不见的手”在挑选有代表性的符号,而文学成为了南京乃至江苏的历史中极为重要的符号。他强调了成书于南朝建康的《昭明文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南朝文化精英们通过商讨和研究,在南京初步建立了汉语文学的审美标准,并以此标准指导当时和未来的创作和阅读,为中国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人面对历史,总能被历史的符号所打动。因为有了先人建立起的标准和挑选出的符号,今天的每一个人,才能无比幸福地在符号里生活、创作、体会并建设。

论坛邀请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莫砺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峰,江苏省作协原专业作家、南京市作协原副主席薛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文学优秀小说,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光芒等专家学者作主旨演讲。

/strip/-error/1|"/>

莫砺锋演讲的主题是《古典诗词与南京》。他以历史发展为轴,解读了南京如何成为诗歌理论和创作的高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学总集《昭明文选》与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都产生在南京,《文心雕龙》中的《声律》与《丽辞》成为了中国诗歌追求格律化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后来演变成唐诗宋词中的平仄格律和对仗手法,南京可被称为中国格律的诞生地,甚至于诗词的产生地,为后代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唐代以后,南京仍是唐诗的沃土、诗歌的首都,其地位与长安不相上下。写长安的诗大多与帝王宫殿有关,像大明宫、兴庆宫等。而写南京的诗中则有许多百姓熟悉的地名,像秦淮河、石头城、凤凰台、台城、朱雀桥、乌衣巷等。至于宋代,南京在宋词发展的过程中也是重要的轨迹点,伟丽的山川地形与深厚的历史积淀促进了豪放派的迅速发展,为词坛风气带来了巨大的转变。直到南宋灭亡之际,被俘北上的文天祥在南京赋《念奴娇》一首,为宋词画上光辉的句号。因此,在动态的文化发展与演变中,南京当得起“天下文枢”,是一座“诗城”。

/strip/-error/1|"/>

胡阿祥分析了南京何以成为“文学之都”。他着重解读了刘禹锡的《金陵五题》和宇文所安的《地·金陵怀古》,总结出南京文学的特别之处。南京文学执着于书写的是与繁华对比的衰落,因兴废而生的感慨,于是南京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沧桑的古都中华文学优秀小说,“金陵怀古”凝聚为永恒的文学母题。他认为,“怀古”者,本是个人的“念旧”、民族的“传统”、国家的“记忆”的文学表达,作为“文学母题”,“怀古”与爱情与亲情、生命与死亡、战争与和平、复仇与报恩等等一样,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而具体到“金陵怀古”,又以其“孕育于繁华与衰落的强烈对比中”,鲜活诠释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文学规律,并以其寄寓深远的家国情怀,升华为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于是既弥漫着跨越地域与国界的文化魅力,又充满着贯穿古今的哲学思考,以此,南京的“怀古文学”以及作为“怀古文学”比照对象的“都邑文学”,遂构成了文学南京的意象与具象,奠定了南京作为“文学之都”的坚实基础……南京文学具有了超越南京、超越中国的世界认同。

/strip/-error/1|"/>

高峰的演讲概览了南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自三国东吴开始,南京作为一个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各体文学。从文学总集到诗歌创作,从骈文散文到小说戏剧,再加上丰富的对外文学交流,千年南京文学各具魅力。这些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充分印证了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崇高地位和不朽价值。

文学中华小说优秀作品_中华文学优秀小说_文学中华小说优秀范文

/strip/-error/1|"/>

薛冰的演讲以《文学作品与南京形象》为题。前代的文人通过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南京形象及其变化,也镌刻出金陵城市的永恒意象。他从“金陵怀古”谈起,选取“长干里”“凤凰台”“秦淮”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以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作串联,呈现了“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穿越时空的风神逸韵。

/strip/-error/1|"/>

张光芒聚焦《南京:南北交汇与文学之都》,强调“南北交汇”应是南京城最为本质的特色。“南北交汇”是一种南中有北、北中有南的有机体,而这种别具一格的地域特质使金陵文化自成体系,奠定了这座城市的基本底色。作为移民城市,南京多元融通的特色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而作为新文学的重镇,南京文学更具备了兼容并包的世界性。南京城中弥漫着无处不在的文学气息,奔涌着崇文尚读的文学热情。得力于南北交汇与兼容并包的文学气质,南京被评为“世界文学之都”可谓实至名归。

/strip/-error/1|"/>

为进一步发挥世界文学之都的影响力,促进方志文化的国际性交流,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国际文学交流中心“南京方志文化汉学家研学基地”正式揭牌,落户南京市方志馆,作为汉学家来宁了解交流传播南京历史文化的一个常设平台。意大利汉学家范狄、伊朗汉学家艾森出席本次论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