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间的谐音禁忌 摘要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观察,谐音禁忌是巫术与礼教双重压迫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山西民间禁忌文化五花八门,内容繁多,其中有不少是谐音联想有关的禁忌文化,由此可以揭示出民间禁忌文化古今传承的关系和思想含义。 关键词山西民间禁忌文化;谐音联想;古今传承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国际学术界将这种文化现象称为“塔 布”(Taboo),它的本义是“神圣的”、“不可接触的”,由此转化为“禁止”和“抑制”,汉语中称之为“禁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阴阳家》中对此曾有过记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1]禁忌是人类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信仰习俗。 谐音禁忌是一种语言回避,即避免说一些不吉利的话,免得招致不利的后果。谐音禁忌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更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而存在,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折射的典型映证。 一、谐音联想丰富多彩的禁忌文化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有着不同的禁忌和避讳。地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的山西省就有一些饱含黄河黄土风味的民间禁忌和避讳。

山西民间禁忌中存在大量的谐音联想。 (一).结婚嫁娶禁忌中的谐音联想 永济等地娶亲队伍来去忌讳重复同一条路,否则新人日后会走“二茬路”(再婚);夏县的娶亲队伍途中不能过沟、桥、河等,否则新人以后的日子会遇到许多沟坎;平遥嫁女,嫁妆忌带鞋,当地方言“鞋”、“害”同音[hai],否则会给新郎家带来“害”,也忌讳陪带被子,“被”谐音“背”禁忌民俗谐音,意味着背离、再婚;忻州嫁女,嫁妆箱底四角忌讳空着,要放四个苹果,取四平八稳之意;芮城女子出嫁,上轿(车)后不能再回头,否则有“再婚”的可能,当地方言“回”、“婚”同音[hui];怕带来麻烦,婚礼不顺;晋城结婚忌讳选择农历“单日”,俗话说“好事成双”,婚姻是男女双方的喜事,选择单日意味着“单一”,不吉祥,故多选双日;新绛结婚不过百天的新娘不得到别人家观看结婚场面,否则,再经历结婚场面,意味着“再婚”;[2]芮城新婚后第一道菜忌吃丸子,“丸”谐音“完”,担心美满幸福的生活刚刚开始就完了;夏县娶亲路上新郎新娘的距离忌过宽,以防中间有人穿过,否则将意味着二人之间以后会有隔阂,会出现第三者;运城订婚宴席上忌吃梨,“梨”谐音“离”,害怕日后会分离、离婚;大同男女搞对象,如果双方属相年龄相克而又难以分舍,破解之法是结婚时双方各买一只新锅交换,“锅”谐音“过”,即可以在一起过日子之意;雁北一带结婚时让新娘吃半生不熟的饺子,并且要问新娘“生不生”?新娘只能回答“生”,众人皆大欢喜,不能回答“不生”,“生”谐音生育的“生”;宁武一带结婚时,讲究“姑不娶,姨不送,姐姐送了妹子的命”,意即姑姑不能当迎亲,姨姨和姐姐不能当送亲,因为“姑”谐音“孤”,“姨”谐音“一”,“姐”谐音“结”(了结、终结),怕婚后生活遭遇不幸。

(二).数字禁忌的谐音联想 山西民间最忌讳的数字是“四”和“七”,其次是“九”。 忌“四”和“七”是因为“四”谐音“死”,“七”谐音“气”,所以,无论电话号码、车牌号码、门牌号码或其他号码的尾数都忌用“四”和“七”。结婚嫁娶,开业庆典,聚会搬迁,甚至外出办事都避开阴历逢“四”和“七”的日子,以避免发生意外或生气。 忌“九”主要是年龄中包含的“九”,有“明九”和“暗九”之分,“明九”指四十九岁以上含有“九”的年龄,如四十九、五十九、六十九等;“暗九”指三十六岁以上含有九的倍数的年龄,如三十六、四十五、五十四等。山西民间有“明九好防,暗九难躲”[3],“四九三 十六,不死掉块肉”等说法。据说“明九”和“暗九”的年龄,都是人生中的“殉头年”(坎坷年),到了这一年,要系红裤带,穿红背心、红裤衩以避邪保命,不能随意外出或干有风险的事。民间为什么要忌“九”呢?说法不同,其中谐音联想是一个主要原因。如“三十六”谐音“山上溜”(死亡入穴之意),“四十五”谐音“死是吾(我)”,“五十四”谐音“吾是死”,“四十九”谐音“死上柩”(“柩”指灵柩、棺材),“五十九”谐音“吾上柩”等。人们为了避免说含有“九”的年龄,不是说大一岁,便是说小一岁。

如“四十九”说成“小五十”,“四十五”说成“四十四”或“四十六”等。 除忌讳上面几个数字外,晋南各地还忌讳在产妇产后的第四天和第六天探视产妇,怕给婴儿招来“四六风”(一种婴儿抽风病)。柳林一带的老人忌讳说六十六岁,因“六六”谐音“溜溜”,当地方言是“往坡下溜”之意,预示着人生要走下坡路。还有一个无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都忌讳的数字——“二百五”。不管干什么事情,人们都忌讳涉及这个数字,总要想办法绕开。即使是给钱,都要多给十元(260元),吃点亏都乐意。据说旧时一封银子是五百两,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半封”谐音“半疯”,北方人一般把那些不明事理、办事没准、做事莽撞的人称做“二百五”。 (三)春节禁忌的谐音联想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民间尤其重视。正月是一年的开始,尤其是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人们都冀盼着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好的运气,从第一天起就要约束自己的言语行为,有一个好的开端。因而正月里尤其是初一忌讳就多一些。 晋南正月初一或初二要从外面挑水进门禁忌民俗谐音,意即添财,并且不能往外到水。“水”[fu]在晋南方言中谐音“福”。永济、翼城等地大年初一饺子煮破了,忌说“破了”、“烂了”要说“挣了” (挣钱之意)或“笑了”(高兴、快乐之意)。

汾阳正月里忌喝拌汤,否则,一年内家人会常常拌嘴、吵架。大同正月初一忌吃猪头肉,当地称猪头为“眉眼”,怕一年中看人眉眼、脸色;也忌讳吃鸡,“鸡”谐音“饥”,怕一年没有好日子。繁峙正月初一忌把锅拿到屋外,因锅底有黑,怕一年中会“背黑锅”。闻喜正月里忌喝米汤,当地熬到粘稠的米汤称之为“熬软[van]了”,当地方言“软”、“烦”同音,怕喝了米汤,一年中口罗里口罗嗦、婆婆妈妈,办事不利索。雁北一带正月初一忌吃豆芽,豆芽根长,怕一年之始穷根就扎到底了。柳林、临县等地讲究“单瓜不过年”,忌讳留单数的南瓜、冬瓜等过年,要留双数的,意思是不希望来年的收成“单薄”,要厚成。灵丘正月初一有病不能吃药,得强忍着,怕一年中药不离人。临县正月初一的饺子不能吃完,得剩一点,意即当年的粮食满仓吃不完。 (四)其他禁忌的谐音联想 稷山招待客人忌吃揪片(一种面食),怕与客人日后揪扯厮打。大同招待客人忌说“你还要饭不要了”?因乞丐才“要饭”,俗称“要饭的”。灵丘招待客人喝茶忌讳倒满杯,因为“满则溢”,“溢”有“出去”之意,意味着不欢迎客人;但是倒酒则要倒满杯,沿用远古习俗,为防止对方在酒内下毒,满杯时一碰杯就会溢到对方杯里,心照不宣为了安全。

"山西各地都忌讳家有客人时扫地,否则意味着把客人'扫地出门'。给人送礼,万荣忌讳送伞,'伞'谐音;散',意味着与朋友离散;绛县忌讳送笔,否则和朋友的情谊会一笔勾销;山西大多数地方忌讳送钟,'送钟'谐音'送终',太晦气了。"[4]临县过生日忌讳吃拌汤,因拌汤有面疙瘩,意味着人生充满了“疙瘩”,不平顺。阳高盖房子忌用榆木,“榆”谐音“愚”,怕后代愚笨,不聪明。大同抱起小孩时忌讳说“沉”,因为只有死了的人才“死沉”,要说“重”,当地方言“重”和“俊”同音,都读“zhong”。曲沃盖房不盖四间,“四”、“死”同音,不吉利,要盖成“小五间”。宁武家有病人时,忌讳借别人药后再还药,只能还钱,因为“还药”意味着“还病”。临猗给老人做寿衣忌讳用缎子料和带毛的衣料,“缎子”谐音“断子”,怕家庭会断子绝孙或 转生为动物(动物有毛)。更有甚者,有的地方姓“贾”和“段”的人,不能叫好字眼的名字,否则就会出现“贾(假)富贵”、“段(断)青春”的谐音联想。 二、民间禁忌文化的古今传承和思想含义 我国民间禁忌文化历史悠久,虽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禁忌内容,但不同时代也有一些古今传承的相同的禁忌内容。 清代学者孙锦标的《通俗常言疏证·时日》中说:“七不出,八不归”[5]。

意思是说,农历逢七不出门,逢八不返乡。现今山西不少地方还保留着这一风俗。不过各地都有些变化,有的地方只是正月初七忌讳出门,其他月份不论,有的地方只是农历逢八的日子忌讳媳妇回娘家,其他人回家不忌讳。另外,清代《谈徵·事部》说:“日忌:世人以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日为日忌,不出行不营为,阴阳家以此三日为五鬼下哭……”[6]如今山西不少地方仍保留着农历初五、十四、二十三忌讳出门的习俗。 民间禁忌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很难一下子说清楚。禁忌避讳只是民间的风俗习惯,今人已不刻意讲究,但也不能一点不在乎,所谓“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7](《礼记·曲礼上》)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创设了许多禁忌,其中自然有它存在的理由。有些是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比如各地在正月里的一些忌讳,好多都是寄托人们在新的一年中有个好运气、好收成。有些是曲意劝诫的,如交城讲究吃馒头不得剥皮吃,有“吃皮皮,死姨姨”的说法,无非是告诉人们要有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再如各地都有不让孕妇、产妇到一些重要或危险场合的禁忌,无非是让她们注意身体,注意休息。有些是起缓和作用的,如“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8],否则只会激化矛盾,引起严重后果。

当然,也有不少禁忌是带有女性歧视的或带有迷信色彩的,这些禁忌的存在虽然对社会无利,但也无碍大局,只不过给人们增加一点趣味罢了,任由它们自生自灭好了。 参考文献: [1]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 [2] 任骋.民间禁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30-31 [3] 乔润令.山西民俗与山西人[M].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5. [4] 王洪江.山西民间禁忌文化琐谈[N].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6]清.西厓.谈徵·事部.上苑堂藏板, 1823 [7] 吕咏楷、吕友仁等.礼记全译孝经全译(上下)(修订版).贵州出版集团,2009 [8]万建忠.图文中国民俗禁忌.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于网友投稿及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